..续本文上一页得菩提分法,因此须来修第四地之行;四是前三地依然处于世间,为世间的修行,而从此地开始进入出世间的修行;五是凭借第三地所修之定,自然产生出修证此地之智的要求。这后两种缘由澄观依据的是世亲的《十地经论》。
2、约所证。第四地的所证为“无摄受真如”。澄观说:
由此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宁有“定”、“法”之爱,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进不退,由达“无摄受真如”,便得摄生之果。77
菩萨在第四地所证得的“无摄受真如”是由于断除了微细的烦恼现行而获得的,所以也就没有了我执,心灵自由而无所系属。
3、约断。关于第四地的所断,澄观说:
然所烧烦恼即所离“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摄定爱、法爱。菩提分法特违于彼,故能烧之。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味八定故。二、法爱愚,即解法慢。今得无漏定及无漏教,故违于彼。78
可见,第四地所破除的“微细烦恼现行障”,实际上也包括所知障中对禅定及法的爱。具体而言,有两种愚:一是对于“八定”的愚爱;二是对于“法”即佛法的愚爱。以无漏之禅定与无漏之佛教对治之。
4、约所修。从所修角度言之,焰慧地为道品行,即经文所讲的三十七菩提分的修行。
5、约修成。从修成角度言之,菩萨在第四地所修成的智能,是声闻初果须陀洹果所具的智能。
6、约寄乘法。从寄乘法角度言之,焰慧地属于出世之声闻四果之中的初果“须陀洹果”。
7、约寄位之行。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为精进度即“精进波罗蜜多”。8、约果。第四地所得之果,即经文中所说的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
第五,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关于此地名为难胜的意义,如《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79世亲也解释说:“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80总之,修行进入此地的菩萨能够使“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因为其难为而菩萨能为,因而称之为“难胜地”。这是从总体上对难胜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之。
1、约来意。关于菩萨来第五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说:
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寄罗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于始终,以摄中间。此依本《论》,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既观缘起,寄同缘觉故。……二、前明“觉分相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故。三、前得出世,未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此后三意出于《瑜伽》。81
澄观列举了世亲《十地经论》一种说法,和《瑜伽师地论》三种说法来说明“来意”:一是第四地说明声闻初果修行之法,此地是修习声闻第四果罗汉修行之法;二是第四地说明与三十七菩提分相应的智能,第五地则说明与四谛相应的智能;三是第四地获得出世之果,但未能顺世,此地则说明菩萨以五明来摄化众生;四是第四地说明三十七菩提分,此地则辨析方便智所摄的菩提。
2、约所证。第五地的所证为“类无别真如”。澄观说:
由此证得“类无差别真如”:一约生死、涅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教化行。此二无碍,故得无差别,法身之果皆义旨相顺。82
澄观所言的“类无差别真如”即《成唯识论》所说的“类无别真如”,即生死与涅之间并无根本的差别,二者是圆融无碍的。澄观并结合《十地品》的实际,而从自利(即四谛增上慧行)与利他(即以世间智能五明教化众生行)无碍的角度作了新的发挥。
3、约断。关于第五地的所断,澄观说:
故此地中断于“下乘般涅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涅。此障五地。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83
菩萨在第五地所断除的下乘般涅障,是指小乘佛教徒所具有的厌恶生死而乐于趣向涅的障碍。其二愚就是厌生死苦和欣趣涅。
4、约所修。从所修角度言之,难胜地为四谛增上慧行和五明处教化行。
5、约修成。从修成角度言之,第五地寄声闻第四果——罗汉果所具的智能。
6、约寄乘法。从寄乘法角度言之,难胜地属于出世之声闻第四果——罗汉果之法。
7、约寄位之行。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难胜地为禅定度即“禅波罗蜜多”。
8、约果。关于第五地之果,依据世亲的判释,经文中有彼果胜的内容,而这一果为“不住道行胜之果”,即不住世间也不住涅。其余三果则是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
第六,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菩萨至此位,能够通观缘起之义理,住于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显现于前,因此名之为现前地。如《成唯识论》卷九说:“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84如世亲的解释:“此地中出世间智增上,光明转胜示现,如经“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莹光色转胜明净”,乃至“以方便智观转胜明净故”,以无障碍智现前,般若波罗蜜行光明现前故,名为现前地。”85这是从总体上对于现前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
1、约来意。关于菩萨来第六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说:
所以来者,已说“诸谛相应慧”,次说“缘起流转止息相应慧”,寄缘觉地,故次来也。又四地出世,未能随世,五地能随,而不能破染、净之见。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破彼见故。故《瑜伽》云:前地虽能于生死、涅弃舍,一向背趣作意,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令得圆满。故次来也。86
澄观引用世亲《十地经论》、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的观点,提供了两种说法:一是与第五地联系起来看,第四、第五地寄声闻,而此地则寄缘觉之法;二是从第五地与此地的所证与所破来看,第四地虽然证得出世,但不能随世而生存,第五地能够随世生存,但不能破除世间染、出世净的固定见解,并且由于这一原因,仍然对于世间产生厌恶,未能以“无相作意”的方法来入世。菩萨在第六地则能够破除这些蔽障。
2、约所证。第六地的所证为无染净真如。澄观说:
由断此愚便证“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摄论》名为“无染净法界”,后成般若行,亦得自他相续无染净果。其揆一也。87
澄观引用了唯识学的《摄大乘论》中的看法解释第六地的所证,所谓无染净真如,即此真如之本性既无杂染又无清净,本性无染,不可说是修证之后才清净。
3、约断。关于此地的所断,澄观解释说:
故所断障亦断染净,《唯识》名为“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以观十平等故。由斯六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初愚即执苦、集,后愚即执灭、道。本分名“微细烦恼习”者,执细染净即是烦恼,形于前地故说为“微”。《唯识》形后,名为“粗相”。由断此愚便证“无染净真如”。88
澄观据《成唯识论》称此地所断之障为“粗相现行障”,即所知障中执有染净粗相之现行。具体言之则有二:一是执持有染之相随其行而转染分摄。从四谛而言,此愚则执苦谛、集谛;二是执持净相,观净相而多时住于无相观。从四谛而言,此愚则执灭谛、道谛。关于此障,世亲《十地经论》称之为“微烦恼习障”,而《成唯识论》则称之为“粗相现行障”。陶静4、约所修。从所修角度言之,现前地为缘起行。
5、约修成。从修成角度言之,现前地寄缘觉慧。
6、约寄乘法。从寄乘法角度言之,现前地属于出世之缘觉乘之法。
7、约寄位之行。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六地为般若度即“般若波罗蜜多”。
8、约果,即经文中所说的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
第七,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因此名之为远行地。如《成唯识论》卷九说:“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89澄观在数家解释的基础上有一总结:
虽有四义,然通有二义,立“远行”名:一、从前远来至功用边。二、此功用行边,能远去后位故。《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名“远地”。《仁王》名“远达地”者,亦通二义。然其能远去行正,是无相故。”90
这是从总体上对远行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
1、约来意。关于菩萨来第七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说:
第七远行地,所以来者,已说“缘起相应慧住”,寄于缘觉,次说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寄菩萨地,故次来也。《瑜伽》云:前地虽能多住无相作意,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间无缺,多修习住,为令满故。次有此来。又前功用未满,今令满故。91
澄观引用世亲《十地经论》、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的观点,提供了两种说法:一是与第六地联系起来看,第六地寄缘觉,而此地则寄菩萨之法,此地宣说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二是菩萨在第六地虽然住于无相作意但未能使无相作意无有间断、无有缺欠,菩萨来此地即是使其所欠所缺得以圆满。
2、约所证。第七地的所证为“法无别真如”。澄观说:
故能证得“法无差别真如”,以了种种教…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