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P12

  ..续本文上一页一色随之,得为多色,目之为坏。坏犹广也。”慧远将坏相解释为多色的形成聚合,相对于一色而言,由一到多色的转变就是坏相。

  从上述对于净影慧远六相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十地品》以及世亲的六相义已经由对于菩萨十地修习境界的说明,转移扩大到对几乎所有“有为法”的分析解释上。但是,这样的扩大实际上是有隐忧的,这就是成相与坏相与前述四相之间的不协调。尽管慧远注意到了世亲以略与广来解释成相与坏相,但仍然作出了如上解释。正是出于这一隐忧他说:“据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色义如是。”

  然而,从华严宗初祖法顺、二祖智俨,特别是三祖法藏、四祖澄观,这样的转移、扩大一直在进行。法藏最终弥补了净影慧远的隐忧。

  唐代的智俨跟随法顺出家,后又随智正学习《华严经》,后来得到地论师慧光所着的有关《华严经》的注疏,才对《华严经》豁然有所领悟。法藏记述说:

  遂遍览藏经,讨寻众释,传光统律师文疏,稍开殊轸。谓“别教一乘,无尽缘起”,欣然赏会,粗知毛目。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义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勿轻也。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遂立教分宗,制此经疏。时年二十七。132

  在智俨之前,对于六相义的重视莫过于世亲的《十地经论》及其地论师。而智俨对于《华严经》的理解受《十地经论》和地论师影响甚大。智俨于其二十七岁所撰写的《华严经搜玄通智方轨》十卷(一般简称为《华严经搜玄记》),引述了《十地经论》及地论师的不少论述。智俨在《华严经搜玄记》卷三、《华严经五十要问答》卷上、《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三等著述中,对于六相义有许多发挥。文长不赘。

  真正完成由六相义到六相圆融观之转变的是华严宗三祖法藏,四祖澄观祖述法藏其说,并作充实,使其最终与华严宗的核心教义“十玄门”和“法界无尽缘起”融为一体。限于篇幅,在此仅仅就法藏的着疏来说明华严宗六相圆融观的内涵。

  与世亲、净影慧远、智俨等相比,法藏关于六相的论述不仅详细,而且将其当作了理解、诠释《华严经》义的最核心的所在。相传法藏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所留下的《华严金师子章》就可说明问题。在法藏的《华严五教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九、《金师子章》等著作中,法藏对于六相义作了全面细致的说明,使其完全融入了华严宗义。经过法藏所发挥的六相圆融观,与《华严经·十地品》以及《十地经论》等前人所论相比,其面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在此,仅仅将法藏所确定的六相义的基本内涵略作说明。

  六相可以分为三对范畴去说明:

  第一,总相与别相。总括全体之状态者,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特殊之状态者,称为别相。例如,无常、无我等相共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水之湿相即为别相。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所说:“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答曰:“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133可见,总相即是事物的本质,别相是指事物个别存在的相状。华严宗据此经文主张六相圆融。《华严五教章》卷四说:“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134在华严宗看来,并无离开别相而独立存在总相,而别相则含有总相及其它特质。

  第二,同相与异相。多德相互和合成一法,而互不相违背,名为同相;如眼、耳等各具其特性,而各有其不同之作用,但同心协力分别作用而互不妨碍。一切诸法各各相异之状态,名为异相。如瓦、石、柱、椽、梁等形状各异为异相;又瓦、石、柱、椽、梁等和合成屋舍,乃合力而不相背故称同相。

  第三,成相与坏相。由诸缘而成一缘起之法,名为成相;此譬如屋舍由椽、瓦等而成。诸根各自住于本法而不移动,则总相不成,呈现出坏相;此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而各自为用,则不成为一体。

  六相之关系又可分为体、相、用来说明。总相、别相是缘起之法体,同相、异相是缘起之义相,成相、坏相是缘起之义用。关于六相与华严宗法界缘起说的联系,法藏有一说法: 陶静泛论缘起法要有三门: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二、彼所起末,既带于本,是故相望,有同,有异;三、, 彼带本之末,既为本收,是故当体有存,有坏。若不具此三,不成缘起。三中各二,故但唯六。135

  在法藏所创立的华严宗教义中,本即真心。此真心在众生心识而言,就是众生之心体;在法界而言,又称“一真法界”。合上述诸层面为一体,称之为“自性清净圆明体”。此体不但是众生之本,也是宇宙万物之本。法藏在此所说的缘起法需要诠释的三个层面的问题,正是华严宗义所创发的法界缘起(或称无尽缘起)所着重解决的问题。第一门“末”依于“本”,即事相或者心的对象是依持于本即自性清净圆明体的。从这个角度言之,末有生起与不生起两种情形。所依之本即为总相,所起之末则为别相。第二门,那所起的末既然是依持于本而起,必然带有本的特质,所以本与末相比较,一定有同相与异相两种情形。第三门,那带有本之特质的末,最终会被本所收摄,所以末从其体言则有成相和坏相两种情形。合此三层面的涵义,即为真正圆满的缘起法。

  如上节所论,华严宗缘起理论的最殊胜之处正在于,以六相说为基础而成立的六相圆融和十玄门以及法界圆融说。限于主题和篇幅,无法细致分析。在此,可以以法藏在《华严经金师子章》中的数语,来观其梗概了。法藏说:

  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不相到,是为异相。诸根合会,是成相;诸缘各住自位,是坏相。显法界中无孤单法,随举一相,具此六相,缘起集成,各无自性。一一相中,含无尽相;一一法中具无尽法。136

  “法界中无孤单法”、“随举一相,具此六相”、“一一相中,含无尽相”。将此三句所代表的逻辑环节以及观法(即佛教的修习之法)完全清晰化、实证化,六相圆融观即可一清二楚了。

  〔1〕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大正藏》第31册, 第263页上。

  〔2〕 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第51册,第153页中。此语本来是说《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的流传情况的,而一般认为龙树见到的应该是《入法界品》。

  〔3〕[唐]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第四《梵本同异义》,《大正藏》第45册,第588页上。

  〔4〕后秦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大正藏》第25册,第411页中。

  〔5〕同上,第419页上。

  〔6〕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65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7〕[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第51册,第153页。

  〔8〕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020-1021页,正闻出版社1989年版。

  〔9〕《大正藏》第55册,第61页上。

  〔10〕《大正藏》第50册,第359页中。

  〔11〕[后秦]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附《答刘遗民书》,《大正藏》第45册,第155页下。

  〔12〕[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册,第566页上。

  〔13〕[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大正藏》第35册,第524页上。

  〔14〕[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还列举了二部经名:一是由齐萧子良摘抄的《钞华严经》十五卷;二是《华严十恶经》一卷,法藏说此为隋学士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所录注,入伪妄。此二部不便列入。

  〔15〕[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第51册,第155页。

  〔16〕[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1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7〕[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大正藏》第35册,第277页上。

  〔18〕[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第35册,第735页上、中。

  〔19〕世亲:《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第26册,第124页上。

  〔20〕[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正藏》第24册,第1017页下。

  〔21〕[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藏》第24册,第827页中。

  〔22〕[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五,第277-278页上。

  〔23〕[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五十二,《大正藏》第10册,第278页中。

  〔24〕[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唐译《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

  〔25〕[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十一至卷十二《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唐译《华严经》卷十九至卷二十《十行品》。

  〔26〕[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十四至卷二十二《金刚藏菩萨十回向品》,唐译《华严经》卷二十三至卷三十三《十回向品》。

  〔27〕[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4册,第741页。

  〔28〕同上。

  〔29〕同上,第746页。

  〔30〕同上。

  〔31〕同上,第747页。

  〔32〕同上。

  〔33〕同上,第750页。

  〔34〕同上。

  〔35〕同上,第733页。

  〔36〕[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第35册,第7…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