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P12

  ..續本文上一頁一色隨之,得爲多色,目之爲壞。壞猶廣也。”慧遠將壞相解釋爲多色的形成聚合,相對于一色而言,由一到多色的轉變就是壞相。

  從上述對于淨影慧遠六相義的分析,可以看出《十地品》以及世親的六相義已經由對于菩薩十地修習境界的說明,轉移擴大到對幾乎所有“有爲法”的分析解釋上。但是,這樣的擴大實際上是有隱憂的,這就是成相與壞相與前述四相之間的不協調。盡管慧遠注意到了世親以略與廣來解釋成相與壞相,但仍然作出了如上解釋。正是出于這一隱憂他說:“據實論之,說前四門,辨義應足。爲約同、異成前二門,故有六也。色義如是。”

  然而,從華嚴宗初祖法順、二祖智俨,特別是叁祖法藏、四祖澄觀,這樣的轉移、擴大一直在進行。法藏最終彌補了淨影慧遠的隱憂。

  唐代的智俨跟隨法順出家,後又隨智正學習《華嚴經》,後來得到地論師慧光所著的有關《華嚴經》的注疏,才對《華嚴經》豁然有所領悟。法藏記述說:

  遂遍覽藏經,討尋衆釋,傳光統律師文疏,稍開殊轸。謂“別教一乘,無盡緣起”,欣然賞會,粗知毛目。後遇異僧來謂曰:“汝欲得解一乘義者,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慎勿輕也。可一、兩月間,攝靜思之,當自知耳。”言訖,忽然不現。俨驚惕良久,因則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啓,遂立教分宗,製此經疏。時年二十七。132

  在智俨之前,對于六相義的重視莫過于世親的《十地經論》及其地論師。而智俨對于《華嚴經》的理解受《十地經論》和地論師影響甚大。智俨于其二十七歲所撰寫的《華嚴經搜玄通智方軌》十卷(一般簡稱爲《華嚴經搜玄記》),引述了《十地經論》及地論師的不少論述。智俨在《華嚴經搜玄記》卷叁、《華嚴經五十要問答》卷上、《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卷叁等著述中,對于六相義有許多發揮。文長不贅。

  真正完成由六相義到六相圓融觀之轉變的是華嚴宗叁祖法藏,四祖澄觀祖述法藏其說,並作充實,使其最終與華嚴宗的核心教義“十玄門”和“法界無盡緣起”融爲一體。限于篇幅,在此僅僅就法藏的著疏來說明華嚴宗六相圓融觀的內涵。

  與世親、淨影慧遠、智俨等相比,法藏關于六相的論述不僅詳細,而且將其當作了理解、诠釋《華嚴經》義的最核心的所在。相傳法藏爲武則天講解《華嚴經》所留下的《華嚴金師子章》就可說明問題。在法藏的《華嚴五教章》卷四、《華嚴經探玄記》卷九、《金師子章》等著作中,法藏對于六相義作了全面細致的說明,使其完全融入了華嚴宗義。經過法藏所發揮的六相圓融觀,與《華嚴經·十地品》以及《十地經論》等前人所論相比,其面貌可以說是煥然一新。在此,僅僅將法藏所確定的六相義的基本內涵略作說明。

  六相可以分爲叁對範疇去說明:

  第一,總相與別相。總括全體之狀態者,稱爲總相;僅指個別、特殊之狀態者,稱爲別相。例如,無常、無我等相共通于一切有爲法,稱爲總相;水之濕相即爲別相。如《大智度論》卷叁十一所說:“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爲相空。問曰:“何等是總相?何等是別相?”答曰:“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爲堅相,火爲熱相。””133可見,總相即是事物的本質,別相是指事物個別存在的相狀。華嚴宗據此經文主張六相圓融。《華嚴五教章》卷四說:“總相者,一含多德故;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別依止總,滿彼總故。”134在華嚴宗看來,並無離開別相而獨立存在總相,而別相則含有總相及其它特質。

  第二,同相與異相。多德相互和合成一法,而互不相違背,名爲同相;如眼、耳等各具其特性,而各有其不同之作用,但同心協力分別作用而互不妨礙。一切諸法各各相異之狀態,名爲異相。如瓦、石、柱、椽、梁等形狀各異爲異相;又瓦、石、柱、椽、梁等和合成屋舍,乃合力而不相背故稱同相。

  第叁,成相與壞相。由諸緣而成一緣起之法,名爲成相;此譬如屋舍由椽、瓦等而成。諸根各自住于本法而不移動,則總相不成,呈現出壞相;此如眼、耳等諸根各住自位而各自爲用,則不成爲一體。

  六相之關系又可分爲體、相、用來說明。總相、別相是緣起之法體,同相、異相是緣起之義相,成相、壞相是緣起之義用。關于六相與華嚴宗法界緣起說的聯系,法藏有一說法: 陶靜泛論緣起法要有叁門: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二、彼所起末,既帶于本,是故相望,有同,有異;叁、, 彼帶本之末,既爲本收,是故當體有存,有壞。若不具此叁,不成緣起。叁中各二,故但唯六。135

  在法藏所創立的華嚴宗教義中,本即真心。此真心在衆生心識而言,就是衆生之心體;在法界而言,又稱“一真法界”。合上述諸層面爲一體,稱之爲“自性清淨圓明體”。此體不但是衆生之本,也是宇宙萬物之本。法藏在此所說的緣起法需要诠釋的叁個層面的問題,正是華嚴宗義所創發的法界緣起(或稱無盡緣起)所著重解決的問題。第一門“末”依于“本”,即事相或者心的對象是依持于本即自性清淨圓明體的。從這個角度言之,末有生起與不生起兩種情形。所依之本即爲總相,所起之末則爲別相。第二門,那所起的末既然是依持于本而起,必然帶有本的特質,所以本與末相比較,一定有同相與異相兩種情形。第叁門,那帶有本之特質的末,最終會被本所收攝,所以末從其體言則有成相和壞相兩種情形。合此叁層面的涵義,即爲真正圓滿的緣起法。

  如上節所論,華嚴宗緣起理論的最殊勝之處正在于,以六相說爲基礎而成立的六相圓融和十玄門以及法界圓融說。限于主題和篇幅,無法細致分析。在此,可以以法藏在《華嚴經金師子章》中的數語,來觀其梗概了。法藏說:

  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眼、耳不相到,是爲異相。諸根合會,是成相;諸緣各住自位,是壞相。顯法界中無孤單法,隨舉一相,具此六相,緣起集成,各無自性。一一相中,含無盡相;一一法中具無盡法。136

  “法界中無孤單法”、“隨舉一相,具此六相”、“一一相中,含無盡相”。將此叁句所代表的邏輯環節以及觀法(即佛教的修習之法)完全清晰化、實證化,六相圓融觀即可一清二楚了。

  〔1〕 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大正藏》第31冊, 第263頁上。

  〔2〕 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大正藏》第51冊,第153頁中。此語本來是說《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的流傳情況的,而一般認爲龍樹見到的應該是《入法界品》。

  〔3〕[唐]智俨:《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卷第四《梵本同異義》,《大正藏》第45冊,第588頁上。

  〔4〕後秦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四十九,《大正藏》第25冊,第411頁中。

  〔5〕同上,第419頁上。

  〔6〕呂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365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

  〔7〕[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大正藏》第51冊,第153頁。

  〔8〕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1020-1021頁,正聞出版社1989年版。

  〔9〕《大正藏》第55冊,第61頁上。

  〔10〕《大正藏》第50冊,第359頁中。

  〔11〕[後秦]僧肇:《肇論》《般若無知論》附《答劉遺民書》,《大正藏》第45冊,第155頁下。

  〔12〕[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九,《大正藏》第55冊,第566頁上。

  〔13〕[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大正藏》第35冊,第524頁上。

  〔14〕[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中還列舉了二部經名:一是由齊蕭子良摘抄的《鈔華嚴經》十五卷;二是《華嚴十惡經》一卷,法藏說此爲隋學士費長房《曆代叁寶記》所錄注,入僞妄。此二部不便列入。

  〔15〕[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大正藏》第51冊,第155頁。

  〔16〕[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第15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7〕[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第35冊,第277頁上。

  〔18〕[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第35冊,第735頁上、中。

  〔19〕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26冊,第124頁上。

  〔20〕[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大正藏》第24冊,第1017頁下。

  〔21〕[後秦]叁藏鸠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大正藏》第24冊,第827頁中。

  〔22〕[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卷叁十五,第277-278頁上。

  〔23〕[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五十二,《大正藏》第10冊,第278頁中。

  〔24〕[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八《菩薩十住品》,唐譯《華嚴經》卷十六《十住品》。

  〔25〕[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十一至卷十二《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唐譯《華嚴經》卷十九至卷二十《十行品》。

  〔26〕[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十四至卷二十二《金剛藏菩薩十回向品》,唐譯《華嚴經》卷二十叁至卷叁十叁《十回向品》。

  〔27〕[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藏要》第4冊,第741頁。

  〔28〕同上。

  〔29〕同上,第746頁。

  〔30〕同上。

  〔31〕同上,第747頁。

  〔32〕同上。

  〔33〕同上,第750頁。

  〔34〕同上。

  〔35〕同上,第733頁。

  〔36〕[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第35冊,第7…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