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0頁。
〔37〕同上,第747頁上。
〔38〕[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大正藏》第35冊,第747頁。
〔39〕同上,第750頁上。
〔40〕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26冊,第127頁上。
〔41〕[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第35冊,第743頁上。
〔42〕[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第35冊,第277頁。
〔43〕[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第35冊,第735頁中。
〔44〕同上。
〔45〕同上。
〔46〕[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大正藏》第35冊,第796頁下。
〔47〕[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第35冊,第735頁中。
〔48〕同上。
〔49〕[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大正藏》第35冊,第750頁上。
〔50〕[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第35冊,第781-782上。
〔51〕同上,第782頁上。
〔52〕同上。
〔53〕同上,第782頁中。
〔54〕同上。
〔55〕[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26冊,第126頁中-下。
〔56〕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26冊,第126下-127頁上。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叁十四(即《十地品》之一)的經文是這樣的:“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遍一切佛刹,救護一切衆生;爲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57〕[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第35冊,第286頁上。法藏與澄觀的概括大同小異,顯然是澄觀繼承法藏而來。澄觀的的概括從略,讀者可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第35冊,第742頁中。
〔58〕在此是指以後來産生的思想與術語去解釋早先産生的文本,而以唯識學诠釋體系去解釋《華嚴經》是帶有強烈的創造性诠釋和創造性接受之色彩的,因此,也不算是“诠釋過度”。
〔59〕[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大正藏》第35冊,第756頁上。
〔60〕同上。
〔61〕同上。此爲澄觀承襲法藏而來,法藏所言與此大同,其說參見《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第35冊,第300頁中-下。由于此注譯選擇的是八十卷《華嚴經》,爲了保持與經文的一致以方便敘述,所以,大多選擇了澄觀的說法。限于體裁和篇幅,這種情形不再出注說明。
〔62〕世親:《十地經論》卷叁,《大正藏》第26冊,第143頁上。
〔63〕[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大正藏》第35冊,第756頁中。
〔64〕[唐]澄觀:《華嚴經疏》第35冊,《大正藏》第35冊,第771頁上。
〔65〕同上,第770-771頁上。
〔66〕同上,第771頁上。
〔67〕同上。
〔68〕同上,第779頁。
〔69〕同上。
〔70〕[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卷四,《大正藏》第16冊,第703頁下。
〔71〕[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第35冊,第779頁中。
〔72〕同上。
〔73〕同上。
〔74〕[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大正藏》第35冊,第789頁上。
〔75〕同上,第788-789頁上。
〔76〕[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卷四,《大正藏》第16冊,第703頁中。
〔77〕[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大正藏》第35冊,第789頁上。
〔78〕同上。
〔79〕[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9冊,第50頁上。
〔80〕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26冊,第127頁上。
〔81〕[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大正藏》第35冊,第795頁。
〔82〕同上。
〔83〕同上。
〔84〕[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31冊,第51頁上。
〔85〕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大正藏》第26冊,第173頁下。
〔86〕[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大正藏》第35冊,第800頁。
〔87〕同上,第800頁下。
〔88〕同上。
〔89〕[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31冊,第50頁上。
〔90〕[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第35冊,第814頁。
〔91〕同上。
〔92〕同上,第814頁下。
〔93〕同上。
〔94〕同上,第817頁上。
〔95〕同上,第818頁下。
〔96〕同上。
〔97〕同上,第819頁上。
〔98〕同上。
〔99〕同上。
〔100〕同上,第826頁下。
〔101〕同上。
〔102〕同上。
〔103〕同上。
〔104〕[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第35冊,第933頁下。
〔105〕同上,第833-834上。
〔106〕同上,第834頁上。
〔107〕同上,第833頁下。
〔108〕同上,第834頁中。
〔109〕同上。
〔110〕同上。
〔111〕[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叁十七,《大正藏》第10冊,第194頁上。
〔112〕[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十九,《大正藏》第10冊,第102頁上。
〔113〕[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淨》卷十,《大正藏》第9冊,第465-466頁上。陶靜〔114〕[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正藏》第35冊,第118頁下。
〔115〕[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大正藏》第35冊,第520頁上。
〔116〕[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五十二,《大正藏》第10冊,第272頁下。
〔117〕[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2冊,第99頁。
〔118〕[唐]澄觀:《大華嚴經略策》,《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2冊,第359頁。
〔119〕[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2冊,第109頁。
〔120〕[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叁,《大正藏》第9冊,第454頁。
〔121〕[北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叁,《大正藏》第26冊,第139頁上。
〔122〕[唐]屍羅達摩譯:《十地經》,其“六相”譯語與《十地經論》和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經》相同。《十地經》譯于唐貞元年中,貞元十五年入藏。譯時大致在貞元二年(785)至貞元十四年(798)之間。
〔123〕應該指出,目前的有些著作中對此仍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如日人龜川教信撰寫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華嚴學》中說過:“《唐經》所見其名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普通所采用的是《唐經》譯出之名目。”(印海譯、龜川教信著《華嚴學》,佛光出版社1996年據無量壽出版社1988年版重印本,第269頁)此書寫作甚早,原不足怪。現仍然作爲華嚴學的入門書流通,因此,特意指出來,以作糾正。
〔124〕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26冊,第124-125頁上。
〔125〕同上,第124頁中。
〔126〕同上,第124頁下。
〔127〕同上,第125頁上。
〔128〕同上,第124頁下。
〔129〕如前引文,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的這一段文字中,在“成相”、“壞相”的解釋之後,有一句“如世界成、壞”。這確實令人費解。這樣看來,古德的有意無意“誤讀”、“誤釋”也是其來有自的,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130〕呂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97頁。
〔131〕以下引文均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叁本,《大正藏》第44冊,第524頁。
〔132〕[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叁,《大正藏》第51冊,第163頁下。
〔133〕[後秦]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叁十一,《大正藏》第25冊,第293頁上。
〔134〕[唐]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大正藏》第45冊,第507頁下。
〔135〕[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第35冊,第282頁中。
〔136〕[唐]法藏:《華嚴經金師子章》,《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2冊,第202頁。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