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

  編輯:楊維中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釋了《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在中土的傳播情況,並指出在早期的十幾種漢語譯籍中,一般都是十住與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致在佛陀跋陀羅所譯六十卷《華嚴經》中,十住、十地譯語才得以區分。其二,本文在概述《華嚴經》所宣說的菩薩修行階位的總體概貌之後,以世親的解釋爲補充,分八方面描述了十地修行的行與相。其叁,本文對于《十地品》影響中國佛教最大的兩個命題——叁界唯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以及由此經首先提出,而後被華嚴經師充分發揮,並且成爲華嚴宗宗義之核心的六相圓融思想作了分析。

  關 鍵 詞:十地 十方成佛 善財五十叁參 叁界唯心 六相圓融

  作者簡介:祖籍陝西千陽,現爲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發表論文四十余篇,著作有《道生大師傳》、《新譯〈楞嚴經〉》(與賴永海先生合著)、《新譯〈佛國記〉》、《新譯〈華嚴經十地品〉》(與賴永海先生合著)、《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等。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大方廣佛會經》,亦稱《雜華經》、《不思議解脫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包含了諸多涵義。“大”是周遍、包含的意思。所謂周遍是指佛法周遍一切時、一切處。時,指時間;處,指空間。所謂包含,是指佛法總攝一切,包容一切,即任何事物都在佛心中顯現,沒有一事、一物、一衆生能夠在佛心之外。“方”是方正的意思,指此經所講的義理不偏不倚,真正正確。“方廣”也可以合起來講,指十二分教中的方廣分。此處的“方廣”是大乘的代稱,與方等的含義相同。大本來與方廣的涵義相同,此經題在方廣之前加上大字,表示此經既大又方廣。也就是說,此經總說“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無邊,因而稱之爲“大方廣”。“華”字與“花”字相同,以花作莊嚴,就稱之爲“華嚴”。而華嚴與佛又構成因果關系,華嚴是因,佛是果,菩薩修習四攝、十度是因,最後成佛是果。此經爲釋迦成佛後第一次說法,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之因、行、果德如雜華般莊嚴;其所說法廣大圓滿、無盡無礙。總體而言,“大方廣”是指所證之法,“佛”爲能證之人,也就是證得大方廣之理的佛,“華嚴”二字是對佛的比喻。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此經除了毗盧遮那佛之外,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金剛藏菩薩以及善財童子是其中最爲重要、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形象。文殊菩薩象征般若智能,普賢菩薩象征菩薩行。從華嚴叁聖的角度解釋《華嚴經》的經題,則是以文殊菩薩的大智,去運普賢的大行,由兩者來莊嚴毗盧遮那佛的清淨法身。而《十地品》中出面爲會衆演說十地之法的金剛藏菩薩是菩薩修行中所證之智的象征與化身。《入法界品》所塑造的善財童子則象征著以文殊的大智,運用普賢行,來證入法界,成就佛果。

  衆所周知,《十地品》無論是在印度佛教發展史上,還是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都産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且不說印度大乘佛教兩大派別的最重要人物龍樹和世親都爲其撰寫過論書,僅僅是由《十地品》所提出或者被其充分發揮過的佛學思想及其對于大乘佛教修行方法的實際貢獻,簡直有不勝枚舉之感。本文擬就《十地品》影響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最大最深刻的幾個方面略微作些分析。

  一、《華嚴經》及其《十地品》的漢譯

  關于《華嚴經》梵本在印度的流傳情況,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梁譯《攝大乘論》卷十五說:“《華嚴經》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經》。”1百千偈就是十萬頌。法藏在其《華嚴經傳記》卷一則說:“西域傳說,《華嚴經》有叁本,其中,上本篇幅之大無法衡量;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百偈,一千二百品,決非世人之力所能爲;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分成六個梵莢,現在西域、天竺流傳。中土的兩種全譯本也只是其節譯本。”2傳來中土完整的《華嚴經》,除前述兩種之外,還有一種大慈恩寺藏本。智俨在《孔目章》中說:“依大慈恩寺華嚴梵本,檢有五百四十一紙葉,……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余十字。”3《華嚴經》雖有十萬頌說,但傳來中國的《華嚴經》梵本,都在四萬頌左右。六十卷本的梵本是叁萬六千頌,大慈恩寺梵本是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余十字,八十卷本的梵文是四萬五千頌,藏譯本大概也不會超過六萬頌。

  《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和《十地品》是尼泊爾佛教經常傳習的九部大經中的兩部,其梵本至今仍然存在。十九世紀中,這兩品梵文經文,先後流傳到印度、英國、法國、日本等國,並且有多種校刊本。

  龍樹在《大智度論》卷四十九中提到:“此“地相”如《十地經》中廣說。”4《大智度論》卷五十則提到《不可思議經》之名5,並且引用了此經中的許多說法。關于《不可思議經》的提法,大多數學者認爲應該是指《入法界品》,如呂贗先生就明確說:“《入法界品》在龍樹的《大智度論》裏引用時稱爲《不思議解脫經》。”6但是,法藏在《華嚴經傳記》卷一中引用真谛的材料而有不同的記載:

  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叁本,上本有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並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7

  從上文看,《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似乎應該是指《華嚴經》全文。但是,現今的學者一般以爲,在龍樹之前《華嚴經》的全本可能不會出現,否則龍樹在《大智度論》中就不會同時稱引《十地經》與《不思議經》。還有,四十卷《華嚴經》的全名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似乎也可以從側面印證《不思議經》應該是指《入法界品》。8陶靜《華嚴經》完整的漢語翻譯,有叁大部:

  第一部爲東晉佛陀跋陀羅(359-429)所譯的六十卷本(起初分爲五十卷),分叁十四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爲“晉譯本”或“六十華嚴”。譯經的事迹,如《出叁藏記集》卷九《〈華嚴經〉記》說:

  《華嚴經》胡本,凡十萬偈。昔道人支法領,從于阗得此叁萬六千偈。以晉義熙十四年,歲次鹑火,叁月十日,于楊州司空謝石所立道場寺,請天竺禅師佛度跋陀羅,手執梵文,譯胡爲晉,沙門釋法業親從筆受。時吳郡內史孟,右衛將軍褚叔爲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訖。凡再校胡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醜(應是“辛酉”)之歲十二月二十八日校畢。9

  此中,也許是筆誤,將“佛陀跋陀羅”稱爲“佛度跋陀羅”,其實指的是同一個人。《華嚴經》的梵本,號稱十萬偈,但晉譯本的梵本,僅有叁萬六千偈。這部梵本,是支法領從于阗取回來的,如《高僧傳》卷六所說:“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禅法無聞,律藏殘阙。(慧)遠慨其道缺,乃令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衆經,

  越沙雪,曠歲方反,皆獲梵本10。

  ”依《高僧傳》所說,支法領等去西方取經,是禀承慧遠的命令,去的不止一人,弟子們分頭去尋訪,也各有所得,所以說皆獲梵本。《華嚴經》梵本,就是支法領取回來的。僧肇在答劉遺民的信中也說到這件事情:“領公遠舉,乃千載之津梁也!于西域還,得方等新經二百余部。”11大抵慧遠在江東,所以經本也到了江東。恰好禅師佛陀跋陀羅到了江東,就在建康道場寺將《華嚴經》翻譯出來。從義熙十四年(418)3月到元熙二年(420)6月,才全部譯出。

  第二部爲唐實叉難陀(652-710)所譯,凡八十卷,分叁十九品,也名《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唐譯本”或“八十華嚴”。譯經的情形,如《開元釋教錄》卷九說:

  沙門實叉難陀,唐雲“喜學”,于阗國人。……天後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阗有斯梵本,發使求訪,並請譯人。實叉與經同臻帝阙,以天後證聖元年乙未,于東都大內遍空寺譯《華嚴經》。天後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文。後付沙門複禮、法藏等,于佛授記寺譯,至聖曆二年己亥功畢。12

  唐譯本的梵本,也是從于阗請來,譯主實叉難陀爲于阗人。譯經的時間,爲證聖元年(695)到聖曆二年(699)。據《華嚴經疏》說:“于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阙,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13比對兩種譯本,晉譯本的《盧舍那佛品》第二,唐譯本譯爲《如來現相品》第二到《毗盧遮那品》第六,分爲五品。這一部分,唐譯本要詳備些。唐譯本《十定品》第二十七,晉譯本缺;二譯的重要差別,是晉譯缺了這一品。兩種譯本相比較,一共相差一會五品。

  第叁部爲唐般若(734-?)譯,四十卷,名爲《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爲“四十華嚴”。這部經雖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通稱,而內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實際上只是唐譯本第叁十九《入法界品》的異譯。這部經的梵本,是烏荼國王于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奉獻給唐帝的。次年六月,在長安崇福寺翻譯,到貞元十四年(798)譯成。此譯本最重要的是第四十卷,後來作爲單行本流通,被稱之爲《普賢行願品》。

  上述叁大譯本之中,“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爲全本,而“四十華嚴”只是《入法界品》的異譯本。此外,《華嚴經》的某一品或某一部分單獨譯爲漢語的也很多,法藏在《華嚴經傳記》卷一中列舉了35部14。這些別譯本現今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限于篇幅,下文僅將與《十地品》有關的異譯本的翻譯流傳情況作一簡單介紹。

  盡管關于《華嚴經》集成的時間目前仍然…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