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P10

  ..續本文上一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十地爲智度即“智波羅蜜多”。8、約果。關于第十地所證之果,澄觀解釋說:

  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羅蜜,得“化身叁昧”等果,即是“雲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證如皆亦所遍虛空。110

  即此地所證之果就是諸佛之法身,具體言之爲化身叁昧果。除此之外,經文中還講到調柔果、攝報果和願智果。爲了更直觀地展示上述內容,特製表如下:一、菩薩修行初地至第五地之基本特征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約本唯是果海不可說性約來意十地之中,最初斷障、證理、得聖性故。

  一、叁學之中,戒爲第一,所以先言戒。二、初地雖然證得了真理,但在戒方面還不能完全無誤,所以需要再行修戒。叁、從十度來說,布施之後就是戒度。

  一、從叁學來說,戒之後即爲定。二、前二地檀度、戒度之後,此地顯示等持法。一、從此開始說明慧增上。二、四地正面說明覺分相應增上慧住。叁、未得菩提分法,因此須修第四地之行。四、從此地開始進入出世間的修行。五、憑借前地所修之定,自然産生修證此地之智的要求。

  一、第四地說明聲聞初果修行之法,此地則是修習聲聞第四果。二、第四地說明與叁十七菩提分相應的智能。第五地說明與四谛相應的智能。叁、第四地獲得出世之果,但未能順世,此地說明菩薩以五明來攝化衆生。四、第四地說明叁十七菩提分,此地則辨析方便智所攝的菩提。

  約所證遍行真如最勝真如勝流真如無攝受真如類無別真如約 智叁智:根本智、後得智、方便智

  約 斷凡夫我相障:

  一、執著我法愚,即異生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惡趣諸業果等。

  邪行障:

  一、微細誤犯愚。二、種種業趣愚。

  禯鈍愚:

  一、欲貪愚。

  二、圓滿陀羅尼愚。

  微細煩惱現行障:一、等至愛,愚味八定故。二、法愛愚,即解法慢 下乘般涅障:厭生死苦,樂趣涅。

  約所修 修戒行修願行禅行叁十七菩提分行四谛增上慧行和五明處教化行

  約修成 信樂行戒行定行聲聞初果須陀洹果慧聲聞第四果羅漢果慧寄乘法寄世間人、天乘之法世間人、天乘之法聲聞初果須陀洹果之法之法。

  第四果羅漢果之法聲聞第四果羅漢果之法約 法 證德、阿含德和不住道 寄位行 檀那(布施)波羅蜜多屍羅(持戒)波羅蜜多羼提(忍辱)波羅蜜多毗梨耶(精進)波羅蜜多禅那(靜慮)波羅蜜多

  約 果一、調柔果、發趣果、攝報果、願智果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財果。叁、通達障、空,得一切障滅果。四、得唯識叁性叁無性理智及奢摩他、毗缽舍那等果。

  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一、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二、四禅八定。叁、行方便果,即慈、悲、喜、舍以及行功用果,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四、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不住道行勝之果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

  約 報多作轉輪聖王多作叁十叁天王多作須夜摩天王多作兜率陀天王約撮要六決定義:一、觀相善決定。二、真實善決定。叁、勝善決定。四、因善決定。五、大善決定。六、不怯弱善決定。

  二、菩薩修行第六地至第十地之基本特征

  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約本唯是果海不可說性

  約來意一、第四、第五地寄聲聞,此地寄緣覺法。二、第四地雖然證得出世,但不能隨世而生存,第五地能夠隨世生存,但不能破除世間染、出世淨的固定見解,並且仍然對世間産生厭惡,未能以無相作意的方法來入世。

  一、叁學之中,戒爲第一,所以先言戒。二、初地雖然證得了真理,但在戒方面還不能完全無誤,所以需要再行修戒。叁、從十度來說,布施之後就是戒度。

  一、菩薩在第七地雖然于無相作意方面獲得無間斷無欠缺,但卻沈溺于修習住而未能舍離功用,也未能在相方面獲得自在。二、從寄位的角度來說,菩薩來此地會在第七地近一乘的基礎上,進入一乘。

  菩薩雖然在無相住中舍離功用,也能在相方面獲得自在,但未能在說法方面獲得大自在。爲獲得說法自在的緣故,菩薩來此地修習。

  一、菩薩雖然在第九地已經獲得說法的大自在,但卻未能現前證受法身,所以來此地使其圓滿。二、與第八、第九地相比,第十地更爲殊勝,菩薩在此地將使智圓滿。約所證無染淨真如法無別真如不增減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業自在等所依真如約 智叁智:根本智、後得智、方便智

  約 斷粗相現行障:

  一、現觀察行流轉愚。二、相多現行愚細相現行障:一、細相現行愚。二、純作意求無相愚 無相中作加行障: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 利他中不欲行障:一、陀羅尼自在愚;二、辯才自在愚。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細秘密愚。

  約所修緣起行叁十七菩提分行淨土行說法行受位行約修成 緣覺慧菩薩慧菩薩慧菩薩慧菩薩慧寄乘法 緣覺乘之法菩薩慧之法一乘法一乘法菩薩乘之法約 法證德、阿含德和不住道〖BHDG3,FK4,K7ZQ,K7ZQ,K7ZQ,K8ZQ,K8ZQF〗寄位行 般若(智能)波羅蜜多方便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約〓果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雙行果和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一、十種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二、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

  一、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樂說無礙解。

  二、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

  一、化身叁昧等果;二、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

  約 報多作善化天王多多作自在天王多作大梵天王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多作摩醯首羅天王約撮要六決定義:一、觀相善決定。二、真實善決定。叁、勝善決定。四、因善決定。五、大善決定。六、不怯弱善決定。

  五、“叁界唯心"與“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華嚴經·十地品》還有兩個對于中國佛教影響深遠的命題,即“叁界所有,唯是一心”與“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兩個命題合起來構成中國佛教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觀念。此偈語並不見于諸種《華嚴經》的譯本,但以其來概括《華嚴經》的宗旨確實也恰如其分。 《華嚴經·十地品》在講到現前地時,提出了“十二有支皆依一心”的觀念,其文曰:

  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

  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于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叁分合爲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舍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爲老,老壞爲死。111

  十二有支就是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是釋迦牟尼佛悟道後所得到的人生真谛。《華嚴經》認爲,從無明到老死,都是依持于心而存在的。世界諸法的生起與存在,衆生的生死流轉與證悟解脫,如此等等問題,其根源都在于心,因此便都可以從心上得到解決。《華嚴經》中有一段偈語,晉譯與唐譯略有差別。實叉難陀譯爲: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12 

  而佛陀跋陀羅譯爲: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若能如是解,彼人見真佛。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求知,叁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113

  這段話中包含了此經關于這一問題的很多要義,因此,值得重點作一解析。法藏以爲可有四句去說明114:第一句:“離佛心外,無所化衆生”,因爲衆生及法都“唯是佛心所現”,“謂諸衆生無別自體,攬如來藏以成衆生。然此如來藏即是佛智證爲自體,是故衆生舉體總在佛智心中”;第二句:“佛總在衆生心中,以離衆生心,無別佛德故”,因爲“佛證衆生心中真如成佛,亦以始覺同本覺故,是故總在衆生心中。從體起用,應化身時即是衆生心中“如”(即真如)用大,更無別佛”;第叁句:“隨一聖教,全唯二心。以前二說不相離故,謂衆生心內佛爲佛心中衆生說法,佛心中衆生聽衆生心佛說法” ;第四句:“或彼聖教俱非二心。以兩俱形奪不並現故,雙融二位無不泯故。”

  澄觀在《華嚴經疏》115中將其概括爲:一、衆生全在佛中故,則果門攝法無遺;二、佛在衆生心中故,則因門攝法無遺;叁、由前生、佛互相在時,各實非虛,則因果交徹;四、由生全在佛,則同佛非生;佛全在生,則同生非佛。兩相形奪,二位齊融。

  將法藏、澄觀二師所論對釋可知,《華嚴經》所言生、佛、衆生叁無差別,可以從四方面去看:其一,就衆生而論,衆生全在佛心中;其二,就佛而論,佛總在衆生心中;其叁,衆生、佛雖互攝但仍是實體存在而論,則因與果呈交徹狀態;其四,雖可將衆生與佛看作實體,但因有衆生才有佛,若無迷妄衆生,則衆生、佛均銷融不存在。

  《華嚴經》將一切諸法看作法身佛的呈現,清淨法身充滿叁界,衆生自然不例外。因此,一切衆生只是清淨佛智的體現,衆生無一不具如來智能。唐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如來智能無處不至,無一衆生而不具如來智能,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116也就是說,衆生之所以既具如來智能,又具雜染之身,受輪回之…

《論《華嚴經·十地品》的漢譯及其佛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