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和社会关怀▪P2

  ..续本文上一页强自身建设,促进中国佛教健康发展;三、坚持“四个维护”4,坚决同利用宗教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做斗争;四、加强海外联谊和对外友好交往,为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贡献5。2003年在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的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词,提出四点希望:一、希望佛教进一步凝聚力量,围绕国家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二、希望佛教界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希望佛教界继续坚持爱国爱教传统,反对分裂活动,促进祖国统一;四、希望佛教协会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在致词中对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历程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其中谈到:

  这些年来,中国佛教协会和广大佛教界朋友继承已故赵朴初会长的遗愿,努力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崇尚和谐,稳定社会,举办社会慈善福利事业,捐款赈灾,扶危济困,使中国佛教不断迈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步伐。6

  我想从以上所引述的内容,可以大致了解社会上的佛教信众、广大的普通民众和学者,以及党和政府对佛教的殷切期望。

  那么,在这新世纪,中国佛教如何回报社会的期待,应当和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呢?这里仅提出以下几点,并特别就佛教界举办社会福利事业提出自己看法:

  (一)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加强信仰、道风、教制、人才和组织的建设,提高中国佛教的整体素质,进一步焕发活力,能够迅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实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法中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二)在大力加强佛教文化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佛教内部的佛教教育、学术研究的同时,应当创造条件支持和资助社会上高等院校、研究所开设的佛学讲座、佛学课程和培养佛学研究生,扩大社会上理解、同情和支持佛教的人群。

  中国自古以来,佛教界的领袖和高僧重视在儒者、士大夫之中结交朋友,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今天,两岸四地有不少普通的大专院校开设佛教讲座、佛教历史或哲学课,也有不少年轻学者在攻读佛学研究生学位,在大学的哲学系、历史系、宗教系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涌现出数量相当可观的著名佛教学者,他们撰写的佛教历史教理的著作在社会上和校园中十分流行。

  近年上海的龙华寺出资资助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攻读佛学课程的研究生;上海真如寺资助出版《真如丛书》,由方丈妙灵法师担任主编,从2002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者文集四册。妙灵法师在 “总序”中说:

  发展佛教文化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巨大的恒心、愿心。真如寺一年资助四本书出版,数量虽不算多,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来,经过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亦可成洋洋大观矣。滴水归海而不失,佛教的发展正是由点滴事情做起。只要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四众弟子重视文化事业,专家、学者能够共襄盛事,佛教文化焉有不流传耶。

  浙江省宁波宝庆讲寺资助出版《宝庆讲寺丛书》,由方丈朗宇法师任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在2003年出版学者文集四本,今后还要继续。朗宇法师在“总序”中提到佛学研究对当代佛教的意义,说:

  现代中国佛教界,应该认真地认识学者们的新观点,吸收其中的有用之处,通过转化与变通,仍然能够落实到佛法的信仰与实践,佛教才具有更大的潜力。

  可见,这两位法师是出自关心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推进佛教文化建设的良好愿望才决定资助学者出版佛教学术著作的。他们的做法,已经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扬。是啊!他们不是也正在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吗?

  (三)实践大乘佛教的菩萨之道,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开展救灾扶贫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中国佛教协会和各地佛教协会、寺院,在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这种工作。现仅据中国佛教协会的报告举部分事例。

  1993年10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周绍良副会长代表佛协第五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1989年云南临沧、耿马地区发生了六级以上地震,佛协带头发起并得到上海、苏州等地佛教界的响应,共捐款20多万元;1991年夏,南方几个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佛协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和各名山大寺发出《紧急通知》,呼吁全国佛教徒发扬“人溺己溺”、“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救济灾区人民,海内外佛教界慷慨解囊,汇交灾区的救灾款累计约500多万元。7

  2002年9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会议上,刀述仁副会长代表佛协第六届理事会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佛教界在救灾扶贫等社会慈善事业中做了大量工作,仅在1998年全国佛教界向希望工程、鳏寡孤残等慈善事业捐款即达4000余万元,当年中央政府向中国佛教协会授予“抗洪抢险救灾模范先进单位”。

  此外,这些年来各地佛教界在支持“希望工程”资助办学、植树造林、修桥铺路、施诊济药等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设立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展经常性的社会福利和救济事业。在这方面,近年中国佛教界已经做出显著成绩。笔者所知不多,仅举几例。

  厦门南普陀寺是福建名寺之一,1927年太虚法师曾住持此寺,创办了闽南佛学院,爱国僧人弘一法师(李叔同)曾来此讲学。“文革”后,在妙湛法师主持下重修并扩建寺院,在1994年创办了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了“慈善处”、“佛经流通处”、“义诊院”等机构,到1995年底,为社会慈善事业方面捐款73万多元,为文化教育事业捐款16万多元,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慈善基金会为特殊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12月19日妙湛法师圆寂,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嘱咐。现任住持圣辉法师,继续经办社会慈善事业,热忱地致力于服务民众,造福于社会的事业,在关怀优秀教师,资助失学儿童,救济特困户、残疾人、孤儿和孤寡老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并且向各界赠图书近百万册,创办了《慈善》会刊、会报,拥有海内外会员15980人,慈善捐款共700多万元。

  上海玉佛寺以前方丈之名设立了“真禅法师慈善基金会”,广泛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开展诸如捐助希望工程、资助学费、提供助学金;援助贫困户医疗、防疫站;扶贫、助残;向老年基金会、慈善机构捐款,乃至资助健身活动、博物馆购置乐器等。仅在2001年开支达71万元,2002年至2003年达226.8万元。此外还开展援助贫困地区修复寺院,赠送图书等活动。

  无锡祥符禅寺本着人间佛教的“济世利民、慈悲喜舍"的宗旨,自进入本世纪至2003年的短短4年间,在捐资助学、济困扶贫、助医、救灾等慈善事业方面做出很大贡献,累计各种捐助款项达1000余万元。在这当中,他们响应国家建设西部及实施希望工程计划的号召,对西藏、青海、新疆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作助学之用,在2000年捐资60万元在青海省建造喜饶嘉措教学楼一幢,2001年捐助30万元建设青海省禰化县道帏乡古雷中学教学楼工程。2003年,祥符禅寺出资60万元帮助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县建无锡灵山希望小学一所。同时,祥符禅寺对内地发展教育事业、援助贫困学生等方面也予以资助,从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间,祥符禅寺共出资198.5万余元用于助学,帮助众多贫困学生重返课堂。此外,祥符禅寺还出资协助政府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积极向社会各慈善机构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捐款、赞助再就业基金、捐助重症患者医药费、扶贫帮困的兄弟民族等。祥符禅寺在实践人间佛法,积极开展佛教慈善事业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河北省佛教协会开设了“佛教慈善功德会”,开展救济孤儿,向贫苦的学生提供助学费及其他功德事业8。此外,山西佛教协会开设的山西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多年来也致力于扶贫济困和其他社会慈善捐助活动。

  我们从列举的这几个慈善基金会的活动可以看出,他们的活动在当代社会是十分有意义的。从总体上说,佛教慈善事业是中国的社会救济事业的组成部分,为发展社会文化教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受到政府和社会广大民众的赞扬,自然也为中国佛教带来好的声誉。

  (五)研究和吸取台湾地区佛教界经营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经验。关于佛教开展社会慈善救济事业和设立慈善基金会,在海峡彼岸的台湾佛教界,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汲取。陶静 台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迅速兴起的大型教团,如星云法师创办的佛光山、圣严法师创办的法鼓山、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等,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慈济事业中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星云法师对于人间佛教的理财观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

  人间佛教应该重新估定财富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诸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9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星云法师对财富的见解不仅符合大乘佛教对“资生业”的观点,也可以说还具有时代的意义。既然人间佛教要关怀现实人生,致力在人间建设净土,就离不开人间财富。在家佛教徒自然可以从事任何工商业活动,通过合法经营,发展业务来不断增加利润收入,将其中一部分收入…

《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和社会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