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无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义
编辑:释若宽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坛经》是慧能的主要思想资料,这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致看法。《坛经》的主要内容是说“顿悟”禅法和授“无相戒”,这二者在慧能禅法中是相辅相承的。顿教禅法是授“无相戒”的理论依据,而授“无相戒”是顿悟禅法的实践展开。无相戒助成了中土佛教戒律“纳戒于心”的大乘戒法特色,冲破一切外在的束缚,寻求自悟自修、自在解脱的人生境界,标志着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走向。
关 键 词:慧能 无相戒 自性是佛
作者简介:闽南佛学院女众部第三届禅宗专业研究生。
慧能(638-713),是南宗禅的创始人,其开创的顿悟法门成为禅宗思想的正统和主流,其思想对于促进佛教中国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慧能禅法既承袭道信、弘忍以来的禅法,又别开生面,在融会发展了涅佛性学说和般若空观理论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顿教"法门。在禅学理论上强调“识心见性"、“自性是佛",并将此落实于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在戒法传授上,依大乘菩萨戒法提出“无相戒法",挣脱对外在的束缚,寻求自心解脱,强调自性三身佛,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缩短了成佛的遥程,给修学者指明了方向,使禅宗在中土大地深深扎根,被人们广泛接受,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深远可谓无与伦比。
一、何谓无相戒
“无相戒”在慧能《坛经》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在《坛经》开篇就说到:“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坐,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1三学中,戒为首要,各大宗派都以戒律为基础,戒律规范行者的修行生活,起到防非止恶、调伏身心的作用。唐代著名的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律师,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一把戒分为四科: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并把戒体视为律学中的中心地位。戒法,即与定慧相对的戒,指一切戒律;戒体,是“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羯磨疏》卷三,元照《济缘记》三之五),指受戒的人通过受戒仪式所形成的对戒法的忆念、信心和持戒的意志;戒行,即遵守戒规的行为语言;戒相,指持戒表现的相状差别,如持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别。2
然而慧能所授的“无相戒”,乃不授《四分律》及其他一些戒条,只是借用以往在授戒和某些法会中的一些仪式,让信众跟着他通过发愿、念诵等在心中确立佛在自性,人人以自悟成佛的信心。也就是说,慧能所授的无相戒,是不授戒相,只授戒体的戒。这与禅宗主张“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宗风有关。“无相戒法”应是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然而当探究“无相戒法”的内容与实质时,仍可以找到无相戒法所依的经典及思想根源。
据敦煌本《六祖坛经》载,慧能在说法中两次引用大乘戒律《梵网经》中的一句话“戒,本源自性清净”。《梵网经》上说道:
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3
这里的“十波罗提木叉”,就是大乘十重戒,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这十重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的十种流露,它含摄了众生净心向善的宗教道德规范。梵网所开示的菩萨戒法即是心地法门,是以“自性清净心”、“佛性”为戒体的“光明金刚宝戒”、“佛性戒”。这种“佛性戒”源于自性清净心,也即佛性,佛性是梵网菩萨戒法的依据。4在《梵网经》中,菩萨戒又称“佛性戒”或“心地法门”,表明以心为本。《璎珞本业经》也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5所以,在“梵网”、“璎珞”系统中,“佛性戒”是以“自性清净心”、“佛性”作为戒体。而且,源于自性清净心的菩萨戒法的本质是无相的,所以又可以称为“无相戒”。
持大乘菩萨戒,要求持而不持,持而离相,破除小乘执缚戒相,这种思想源于破执扫相的中观智慧对戒法的贯通。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本着中道实相说和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思维方法看待戒律时,注重的是基于空观的自律,基于从自心去除迷执、愚痴的“无相”、“不取于相”的自觉,所以视不取于相的戒法为最殊胜的戒法。在《摩诃般若经》中说:“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佛法无相……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染不著”6。《摩诃般若经》所说的“无相尸罗波罗蜜”就是“无相戒”。可见,慧能将菩萨戒称为“无相戒”,是受到《般若经》的启发,所以,慧能所传的“无相戒法”不是空穴来风,不全是自己编造的。从授戒戒仪来说,道信便有《菩萨戒法》一卷,北宗系统有《大乘无生方便门》,都明确地说有禅宗戒仪的情况。道信提倡“戒禅一致”,有《菩萨戒法》一卷,又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弘忍门下的禅风,禅与菩萨戒相合,是禀承道信的门风。只是北宗的《大乘无生方便门》在忏悔一项,明确标出神秀的渐修立场,而慧能则述说烦恼即菩提及至无相忏悔,其弟子神会的《坛语》则忠实地继承并宣扬了慧能的宗旨。7
慧能的无相戒,就是这样一种以佛性为戒体、为本源的大乘菩萨戒,亦即所谓的“佛性戒”、“持心戒”。无相戒,就是无相之戒,所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相戒,也就是教人们不要执著于具体戒相。杨曾文老师在解释何为无相戒时,将其归为两个原因:一是表示此戒以“佛性”为体,而“佛性”是实相无相,“心”无相;二是授戒时仅传授象征佛性的戒体,而不传授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在内的“戒相”,所以称为无相戒。8基于这种“戒,本源自性清净”和佛性是实相无相的基础,慧能创制融“四弘誓愿”、“忏悔”、“三皈依”为一体的无相戒法。
二、无相戒的内容
慧能的无相戒有四项内容:即皈依自三身佛、四弘誓愿、无相忏悔、三性自皈依戒。
第一,皈依自三身佛。在授无相戒之始,慧能带领信徒三唱:
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当身圆满报身佛。9
慧能认为,人生本来具有的“自在法性”就是“清净法身”,因此佛的法身、报身、应身不在人之身外。对于这自性三身佛,慧能有详细的说明。他说:
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10
所谓清净法身佛,是说世人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没有染污,至于万有一切诸法都从自性随缘而生。如人心中思量一切恶事,就随染缘生起种种恶行;假使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随净缘生起种种善行,如是一切诸法都在自性中。六祖以天空中的日月被乌云覆盖作比喻,并强调自皈依,乃是除去自己的不善心与不善行。《坛经·宗宝本》还讲到除却心中所有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邪见心、贡高心等,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且要常怀谦下心,恭敬一切人,通达生佛都具此性,没有执著挂碍,是名自皈依。而自性报身、化身说是慧能思想中更具特色的部分。他说:
何名千百亿化身?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11
所谓化身佛,就是不思量一切法,心性本是空寂,如果一念思量,就有种种变化,如思量恶法,自心就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就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等等。故此自性的变化实在太多,若能回转一念向善,妙明智慧立即生起,成就无上佛道,随缘赴感度化,此名自性化身佛。所谓报身佛,佛所得报身示现种种妙相,登地菩萨可以见到。六祖说众生本具智慧心光,不是成佛时才有,成佛只是将之开显。“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12,不要思量过去之事,要把握好未来,前念后念都要得到圆满无缺的光明朗照,从而自见本性。这是说,自性不思量即空寂,思量、变化都是自性的作用功能,自性是通过思量而变化为万法的。如果自性思量变化时能够回一念善,一念回照,就能产生、恢复自性智慧,那么自性的自知自见的变化就是自性化身。如果自性能自知、自见自己变化,那自性变化就不再变化为迷妄,自然念念为善,消除以前的愚痴,而能常思于后,以后念念即善,故而说后善即报身。后念念念即善,相对于前念的迷妄来说是超越时间的,此自性后念是永恒的,这即是自身报身。所以说:“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念后善,名为报身。”13这一切都是自悟自修,启示行人树立即心即佛的信念,唤起内在的道德自觉,即是皈依自身佛。
第二,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乘菩萨道精神,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宏愿,慧能将此摄入无相戒法中。对此慧能解释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佛道无上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即迷妄,即自悟佛…
《慧能无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义(释若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