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成行誓愿力。 14
“众生无边誓愿度”,讲的是自性自度,因为在我们的色身中有种种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这些邪迷心、诳妄心等,都是众生自性中所现,各须自性自度,所谓“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痴度,恶来善度”,众生心中有如此多的颠倒烦恼,唯有自觉自性方可得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用自性般若智光,除却虚妄思虑,断尽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只须自见本有自性,常常实行正法。五祖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无量法门尽在一心中学,因此是自心中本来具有,又向何处学呢?“佛道无上誓愿成”,恒常在心行上用功,恭敬一切,远离迷惑妄想,觉悟心性,现证般若,除尽妄想颠倒,如此佛道自成。
第三,无相忏悔。即要求信徒通过对身、口、意三业所犯的罪业,从内心真正地忏悔,永不再犯。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罪从心生,还从心灭”15,当观罪性本空,《维摩经》说:“使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16不论什么罪恶,皆由心念而生,心念本来无相,名为无相忏悔。所谓忏,慧能说:“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若除即是忏”,17说明念念间不被愚痴迷惑所污染,那么以前种种恶行一时消除,从自性上忏悔业障,身心清净名为忏。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后过。忏悔有三种形式: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前二是事忏,后一是理忏,无相忏悔应属理忏。慧能无相忏悔摒弃了佛门通行的普请礼赞十方诸佛名号、诵经咒、在佛像前“发露忏悔"或念忏悔文等外在形式,只是要求人们念念之间不要被愚痴烦恼等所迷惑,这种忏悔强调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空寂。慧能的无相忏悔,就是要领悟我们的心本来就没有污秽,没有罪过,应该念念无念。这表示了所谓理忏的立场,亦即强调佛心就是无住的心,即是无相。
第四,授无相三皈依戒。行者在发愿忏悔后,就开始正式入坛场受戒。慧能授的三皈依戒,一改以往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而以自心皈依觉、正、净来改变对外在的信仰。在《坛经》中是如此描述三皈依戒: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法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18
六祖强调行者应各自善为观察,不要错误地用心向外驰求。如错用心,皈依何用?所以佛在经中强调自皈依佛,不言皈依法他佛,如本有自性佛不皈依,一味随妄想漂流,岂不是无所依处?所以行人应当调御自己的心性,因信解清净,烦恼即是菩提,是为真正清净,如发了菩提心,就迈入佛道。这样,三皈依戒,便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性戒”、“持心戒”。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无相戒是慧能禅宗对大乘菩萨戒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可以透视出南宗顿教法门融摄般若空观和佛性妙有的整体理路,也可以理解禅门独特的宗教道德理念。无相戒法注重的是人人都具有佛性,给无量劫来迷惑颠倒的众生开启了迷津,给茫茫长夜的受苦众生带来了光明,缩短了众生成佛的遥程,给众生以无限的力量、希望和信心。
三、无相戒的思想意蕴
慧能所授的无相戒,是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圣凯法师在《无相戒的源流》一文中,追溯无相戒思想源头,将它与般若思想和如来藏思想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般若空观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形成了慧能顿悟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部《坛经》。而无相戒则通过从自性上体认真如佛性,觉察此心与佛不二,从而达到内在的解脱。《坛经》所强调的修行法门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相,即是“于相而离相”,众生是于相而取相的,如看心就著于心相,看净就著于净相,取相著相,则障自本性,就好像云雾覆障住明净的虚空。假若离开相的执著,即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所以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的清净,“自性”是以无相为体的。
自性既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又是一切众生得以解脱成佛的因性和依据,故慧能强调“自性是佛”,要求人们从自性上去“识心见性”,完成成佛的大愿。从慧能的整个禅法来看,他以“自性”、“自心”的修养把各种具有确定规范的修行形式都统摄起来,只保留了外修形式的名目,而赋予它们以“识心见性”的内容。他所说的“受戒”、“发愿”、“忏悔”、“皈依”、“禅定”等等都是与“自心”、“自性”连称,表明它们并非与心的活动无关的纯形式,从而把心的实践贯彻到各类修行形式之中。
慧能创立的南宗禅与北宗禅一样,坚持了如来藏佛性的思想,以心作为成佛解脱的主体,但他又以般若空观为方法,消除了对真心的执著,提出了有别于北宗禅的心性思想。南宗禅不仅提出了本心即佛性,而且还提出了当下现实人心即佛性,使心性的关系进一步转为当下现实人心和本心的关系。“自心”是慧能禅宗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是本心和当下现实人心的整合,从直接的含义来说,自心就是当下现实人心。“自心是佛”就是当下的现实人心是佛,“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也就是由当下的现实人心直接呈现本心,表现为觉悟解脱。
慧能遵循“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的原理,认为自性就是众生的自心、本性、本心,而众生的本性出就是佛性或者就是佛。佛性既然是众生的本性,那么众生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成佛了。“若欲觅佛,但识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心。”19慧能对于自性与众生个体身心生命之间的关系还有进一步的说明,他说: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20
这是说众生个体身心生命犹如一座城市的土地,自性就如这座城市的王,自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身心生命及心地发生作用的能力,自性存在于身心中,身心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身心就坏灭。自性虽然有此作用,但它犹如虚空一样,无有一法可得;自性也如此,虽包容一切,却是性空,无法可得。慧能经五祖印可,更立“自性是佛”作为自己禅法的中心,并以般若真空显示如来藏自性妙有,以自性说明一心。自性是佛,万法具足,故不须外求,任心即道。慧能发展了僧璨、道信任性自然、逍遥合道的思想,强调自性具足,自由自在,不用观心看净,不用持戒坐禅,皈依自性三宝即是持戒,自心不动即是禅定,自知自见,自修自悟,方是解脱之路。慧能特别强调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的作用,他说:“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21慧能主张般若是自性本来的作用,因为若无尘劳迷妄的束缚,那么般若是常常不离自性而起作用的。可见,慧能从宗教理论到宗教实践,都是以般若性空的观点来理解自性的。
般若可以生八万四千智慧,那么从自性般若法性上可以产生自性三身佛,即自性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22由此可以发现,在慧能的思想里,这自性三身其实是不可分离的,报身和化身其实都是从法身产生出来的,而法身也必然要表现在化身中,报身则是起沟通法身和化身作用的。所以他说: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23
在宗宝本《坛经》中增加的《机缘品第七》中,慧能对僧智通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慧能认为,三身佛就在众生自己的心中,我们只要向自己的本性、本心中反省内求,就能认识到自性,“识心见性”,就能成佛。这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在众生自己的心中认识,成就三身佛。
所以,慧能禅法的心是念念不断、念念无住的当下现实之心,所关注的是每个人的自我解脱,强调自证自悟。在《坛经》中,有许多论述专门强调众生自心圆满具足,例如“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我心自有佛”24;“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25,这些都讲“自性解脱”的问题。慧能融摄了般若实相无相说,将真性引向了人们的当下之心,他所说的本净的自性、人性,主要是指众生之心,念念不起妄心执著的本性。他说:“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26在慧能那儿,自性、本性,是众生心不起妄念的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去除虚妄染污心、我执心,真心就会显现。“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27就妄心生万法而言,慧能的思想与《楞伽经》、《起信论》等思想是一致的。但从《楞伽经》与《起信论》所言之妄心都是以“真心”为依持,而慧能所言之妄心却是以众生当下之心念为依持的,因此慧能的思想与《楞伽经》、《起信论》又有很大的区别。28
慧能认为,自心的显现,即真如本性显现,就能依生万物,包含万物,自性圆满具足一切。他特别强调自心有佛,自性是佛,迷悟凡圣,皆在心的一念之中,因而心不向外寻求。若能识心见性,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便能解脱成佛。因此,他认为每个人自身中即具三身佛,故言皈依者,应该自皈依三身佛,而不应外觅三身如来、皈依他佛。他说:
色身者是舍,不可言归。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三身佛。善知识,听与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29
在解释…
《慧能无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义(释若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