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能無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義(釋若寬)▪P2

  ..續本文上一頁道成行誓願力。 14

  “衆生無邊誓願度”,講的是自性自度,因爲在我們的色身中有種種邪見煩惱、愚癡迷妄,這些邪迷心、诳妄心等,都是衆生自性中所現,各須自性自度,所謂“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癡度,惡來善度”,衆生心中有如此多的顛倒煩惱,唯有自覺自性方可得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用自性般若智光,除卻虛妄思慮,斷盡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只須自見本有自性,常常實行正法。五祖曾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無量法門盡在一心中學,因此是自心中本來具有,又向何處學呢?“佛道無上誓願成”,恒常在心行上用功,恭敬一切,遠離迷惑妄想,覺悟心性,現證般若,除盡妄想顛倒,如此佛道自成。

  第叁,無相忏悔。即要求信徒通過對身、口、意叁業所犯的罪業,從內心真正地忏悔,永不再犯。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罪從心生,還從心滅”15,當觀罪性本空,《維摩經》說:“使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心亦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16不論什麼罪惡,皆由心念而生,心念本來無相,名爲無相忏悔。所謂忏,慧能說:“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除,自性若除即是忏”,17說明念念間不被愚癡迷惑所汙染,那麼以前種種惡行一時消除,從自性上忏悔業障,身心清淨名爲忏。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後過。忏悔有叁種形式:作法忏、取相忏、無生忏。前二是事忏,後一是理忏,無相忏悔應屬理忏。慧能無相忏悔摒棄了佛門通行的普請禮贊十方諸佛名號、誦經咒、在佛像前“發露忏悔"或念忏悔文等外在形式,只是要求人們念念之間不要被愚癡煩惱等所迷惑,這種忏悔強調心性本空,罪福無相,則一切法皆空寂。慧能的無相忏悔,就是要領悟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汙穢,沒有罪過,應該念念無念。這表示了所謂理忏的立場,亦即強調佛心就是無住的心,即是無相。

  第四,授無相叁皈依戒。行者在發願忏悔後,就開始正式入壇場受戒。慧能授的叁皈依戒,一改以往皈依佛法僧叁寶的說法,而以自心皈依覺、正、淨來改變對外在的信仰。在《壇經》中是如此描述叁皈依戒: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故,即無愛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法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衆中尊。18

  六祖強調行者應各自善爲觀察,不要錯誤地用心向外馳求。如錯用心,皈依何用?所以佛在經中強調自皈依佛,不言皈依法他佛,如本有自性佛不皈依,一味隨妄想漂流,豈不是無所依處?所以行人應當調禦自己的心性,因信解清淨,煩惱即是菩提,是爲真正清淨,如發了菩提心,就邁入佛道。這樣,叁皈依戒,便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性戒”、“持心戒”。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無相戒是慧能禅宗對大乘菩薩戒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由此可以透視出南宗頓教法門融攝般若空觀和佛性妙有的整體理路,也可以理解禅門獨特的宗教道德理念。無相戒法注重的是人人都具有佛性,給無量劫來迷惑顛倒的衆生開啓了迷津,給茫茫長夜的受苦衆生帶來了光明,縮短了衆生成佛的遙程,給衆生以無限的力量、希望和信心。

  叁、無相戒的思想意蘊

  慧能所授的無相戒,是有一定的思想根源。聖凱法師在《無相戒的源流》一文中,追溯無相戒思想源頭,將它與般若思想和如來藏思想聯系在一起。事實上,般若空觀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形成了慧能頓悟的思想體系,貫穿于整部《壇經》。而無相戒則通過從自性上體認真如佛性,覺察此心與佛不二,從而達到內在的解脫。《壇經》所強調的修行法門是“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爲宗”。無相,即是“于相而離相”,衆生是于相而取相的,如看心就著于心相,看淨就著于淨相,取相著相,則障自本性,就好像雲霧覆障住明淨的虛空。假若離開相的執著,即頓見性體的本來清淨,如雲散而虛空明淨一般。所以無相不只是離一切相,更是因離相而顯性體的清淨,“自性”是以無相爲體的。

  自性既是一切衆生的本性,又是一切衆生得以解脫成佛的因性和依據,故慧能強調“自性是佛”,要求人們從自性上去“識心見性”,完成成佛的大願。從慧能的整個禅法來看,他以“自性”、“自心”的修養把各種具有確定規範的修行形式都統攝起來,只保留了外修形式的名目,而賦予它們以“識心見性”的內容。他所說的“受戒”、“發願”、“忏悔”、“皈依”、“禅定”等等都是與“自心”、“自性”連稱,表明它們並非與心的活動無關的純形式,從而把心的實踐貫徹到各類修行形式之中。

  慧能創立的南宗禅與北宗禅一樣,堅持了如來藏佛性的思想,以心作爲成佛解脫的主體,但他又以般若空觀爲方法,消除了對真心的執著,提出了有別于北宗禅的心性思想。南宗禅不僅提出了本心即佛性,而且還提出了當下現實人心即佛性,使心性的關系進一步轉爲當下現實人心和本心的關系。“自心”是慧能禅宗思想中極爲重要的概念,它是本心和當下現實人心的整合,從直接的含義來說,自心就是當下現實人心。“自心是佛”就是當下的現實人心是佛,“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也就是由當下的現實人心直接呈現本心,表現爲覺悟解脫。

  慧能遵循“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的原理,認爲自性就是衆生的自心、本性、本心,而衆生的本性出就是佛性或者就是佛。佛性既然是衆生的本性,那麼衆生認識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成佛了。“若欲覓佛,但識衆生,即能識佛。即緣有衆生,離衆生無佛心。”19慧能對于自性與衆生個體身心生命之間的關系還有進一步的說明,他說: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20

  這是說衆生個體身心生命猶如一座城市的土地,自性就如這座城市的王,自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身心生命及心地發生作用的能力,自性存在于身心中,身心才能發揮作用,否則身心就壞滅。自性雖然有此作用,但它猶如虛空一樣,無有一法可得;自性也如此,雖包容一切,卻是性空,無法可得。慧能經五祖印可,更立“自性是佛”作爲自己禅法的中心,並以般若真空顯示如來藏自性妙有,以自性說明一心。自性是佛,萬法具足,故不須外求,任心即道。慧能發展了僧璨、道信任性自然、逍遙合道的思想,強調自性具足,自由自在,不用觀心看淨,不用持戒坐禅,皈依自性叁寶即是持戒,自心不動即是禅定,自知自見,自修自悟,方是解脫之路。慧能特別強調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的作用,他說:“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21慧能主張般若是自性本來的作用,因爲若無塵勞迷妄的束縛,那麼般若是常常不離自性而起作用的。可見,慧能從宗教理論到宗教實踐,都是以般若性空的觀點來理解自性的。

  般若可以生八萬四千智慧,那麼從自性般若法性上可以産生自性叁身佛,即自性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自法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上生。”22由此可以發現,在慧能的思想裏,這自性叁身其實是不可分離的,報身和化身其實都是從法身産生出來的,而法身也必然要表現在化身中,報身則是起溝通法身和化身作用的。所以他說:

  化身報身及法身,叁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覓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23

  在宗寶本《壇經》中增加的《機緣品第七》中,慧能對僧智通說:“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這表達了同樣的思想。慧能認爲,叁身佛就在衆生自己的心中,我們只要向自己的本性、本心中反省內求,就能認識到自性,“識心見性”,就能成佛。這與《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強調在衆生自己的心中認識,成就叁身佛。

  所以,慧能禅法的心是念念不斷、念念無住的當下現實之心,所關注的是每個人的自我解脫,強調自證自悟。在《壇經》中,有許多論述專門強調衆生自心圓滿具足,例如“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我心自有佛”24;“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25,這些都講“自性解脫”的問題。慧能融攝了般若實相無相說,將真性引向了人們的當下之心,他所說的本淨的自性、人性,主要是指衆生之心,念念不起妄心執著的本性。他說:“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衆中尊。”26在慧能那兒,自性、本性,是衆生心不起妄念的一種自然狀態,只要去除虛妄染汙心、我執心,真心就會顯現。“菩提本清淨,起心即是妄”;“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27就妄心生萬法而言,慧能的思想與《楞伽經》、《起信論》等思想是一致的。但從《楞伽經》與《起信論》所言之妄心都是以“真心”爲依持,而慧能所言之妄心卻是以衆生當下之心念爲依持的,因此慧能的思想與《楞伽經》、《起信論》又有很大的區別。28

  慧能認爲,自心的顯現,即真如本性顯現,就能依生萬物,包含萬物,自性圓滿具足一切。他特別強調自心有佛,自性是佛,迷悟凡聖,皆在心的一念之中,因而心不向外尋求。若能識心見性,從自心頓現真如本性,便能解脫成佛。因此,他認爲每個人自身中即具叁身佛,故言皈依者,應該自皈依叁身佛,而不應外覓叁身如來、皈依他佛。他說:

  色身者是舍,不可言歸。向者叁身,自在法性,世人盡有,爲迷不見。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色身叁身佛。善知識,聽與善知識說,令善知識于自色身見自法性有叁身佛。29

  在解釋…

《慧能無相戒法及其在南宗禅法的意義(釋若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