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P5

  ..续本文上一页叶阿月将这句话解读为:在八识之中的任何一识,受不净品法熏习,从而得到胜功能,作为生起杂染法。这种解读方式是将八识都可以作为所熏,认为这是从一识的立场来说明八识与阿黎耶识的不一不异的作用。见叶阿月《唯识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三性说を中心にして》,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年版,第146页。我们不同意这种解读方法,从一识的立场是对的,但并不是八识中的任何一识都可以受熏。真谛包括唯识古学的思想,虽然主张八识“同体别用”,但是八识的功能仍然比较清楚,只有第八识才可以受熏,这是瑜伽行派的基本观点。

  〔27〕以上文句散见于《转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61-62页下。

  〔28〕叶阿月曾将真谛译、玄奘译、藏译有关三相的解释进行比较,同上书,第144-148页。

  〔29〕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27页下。

  〔30〕加达默尔主张“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页。

  〔31〕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76页。

  〔32〕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57页。

  〔3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册,第12页上。

  〔34〕胜吕信静:《唯识说的体系之成立——特以〈摄大乘论〉为中心》;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李世杰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7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151页。

  〔35〕《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藏》第30册,第279页上。

  〔36〕《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六识身无覆无记,异熟所摄,类不可得。”《大正藏》第31册,第579页中。

  〔37〕《决定藏论》卷上:“于六识中,若有一无记识,而独是执所摄持者,无有是处。”《大正藏》第31册,第1018页下。

  〔38〕《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大正藏》第31册,第664页下。

  〔39〕胜吕信静:《唯识说的体系之成立——特以〈摄大乘论〉为中心》;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李世杰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7册,第148-149页。

  〔40〕霍韬晦将“非烦恼性的存在”,等同于“阿黎耶识自身清净”。见《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第58页。

  〔41〕《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正藏》第43册,第238页下。

  〔42〕《转识论》,《大正藏》第31册,第62页上。

  〔43〕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正藏》第31册,第181页。

  〔44〕方东美将虚妄唯识分为四个层次:所缘转相、相应转相、互为缘性转相、阿黎耶识与诸识等俱转。见《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634-641页。

  〔45〕叶阿月:《唯识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三性说を中心にして》“资料篇”,第31页。

  〔46〕山口益译注:《中边分别论释疏》,破尘阁书房1935年版,第53页。

  〔47〕玄奘译:《摄大乘论释》说:“受用是生起义”,《大正藏》第31册,第330页中。

  〔48〕山口益译注:《中边分别论释疏》,第52页;《辨中边论述记》卷上:“即七转识皆名受者,以受用境,受数用胜。识从俱时之受,立受者名,即邻近释。皆非根本,并名受者”,《大正藏》第44册,第5页上。

  〔49〕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二:“能受用者即六转识,为受用故,从缘而生,所缘境界可分别故。”《大正藏》第31册,第390页中。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三:“此六识云何说名生起识。”《大正藏》第31册,第167页上。

  〔50〕《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452页上。

  〔51〕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二:“如是三蕴皆能助心,受用境界,故名心法。”《大正藏》第31册,第390页。

  〔52〕《辨中边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465页上。

  〔53〕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167页上-中。玄奘译:《世亲释》根本没有相应的此段解释,真谛依《中边分别论》增补进的。

  〔54〕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07页。

  〔55〕《大乘庄严经论》卷五说:“偈曰: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释曰:此偈显示依他相,此相中自有所取相及能取相。所取相有三光,谓句光、义光、身光。能取相有三光,谓意光,受光,分别光;意谓一切时染污识,受谓五识身,分别谓意识。”《大正藏》第31册,第613-614页。

  〔56〕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107页。印顺此解的一个中心,是将“心所”理解为“从心所生”,“心现起的各种作用”。但是,“心所”(caitasikq),是从“心的”之形容词而来的,在成为“被心所有的、为心所有者”之名词后,就被称为“心所”。水野弘元认为,不能将心所法称为“心的作用”,说成“心的属性”会比较贴切。《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选集》(二),释惠敏译: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35页。

  〔57〕牟宗三不同意印顺的解释,他指出,诸转识之所以得名曰“受者”,因为它们是“受用主故”。三心所中的“能受用”就是此“受用主”的能受用性(受蕴),“分别”就是“受用主”的分别性(想蕴),“推”即“受用主”的推度造作性(行蕴即思蕴),所以此三心法就是三心所。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册,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版,第399-401页。

  〔58〕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167页中。

  〔59〕无性:《摄大乘论释》,《大正藏》第31册,第390页中。

  〔60〕《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下。

  〔61〕唯识论书多处引用《阿毗达磨大乘经》,学界一般承认其确实存在。学界追溯唯识思想的源流,可以分成《解深密经》与《阿毗达磨经》。前者流入《瑜伽师地论》,形成一大主流,产生《阿毗达磨集论》、《显扬圣教论》、《三无性论》,而进入《成唯识论》。后者经由《大庄严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之后又归《成唯识论》。此二大系统的前驱是《十地经》。保坂玉泉:《唯识诸经论组织系统》,《佛典研究·续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8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9年版,第73-77、158页。

  〔62〕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90页;《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580页中。

  〔63〕《决定藏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019页中-下。

  〔64〕吴学国认为阿黎耶识不是西方知识论之永恒的先验意识者,也不是纯粹自我。见《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的转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