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为转识的因缘,有二义:(1)种本,善、不善、无记等诸转识的生起,都是依阿黎耶识作为种子的根本;(2)依托,由于阿黎耶识执持五根身,所以五识得以生起;同时,依阿黎耶识有染污意,依止染污意,意识得以生起。
六识为阿黎耶识的因缘,有二义:(1)现转增长种本,诸识生起善、不善、无记念念熏习阿黎耶识,未来生起的诸识力量转盛,增长善恶;(2)未来欲生之时令受报,由于诸识善、不善的力量,在未来世令阿黎耶识受果报。
从《摄大乘论》中阿黎耶识的“摄藏”义出发,护法、玄奘一系建立了“互为摄藏”。这当然不符合无著的本义,但是,沿着“摄藏”,完全有建立“互为摄藏”的可能。真谛继承了无著、世亲的思想,建立一重摄藏的能所关系,而且指明执藏阿黎耶识的主体是阿陀那识与意识,这是其创新的地方,也是其“一意识师”立场的表现。从能藏、所藏、执藏的说明,到自相、因相、果相的建立,从而建构了“互为缘性转相”。无著、世亲的立场基本上是从种识不分来阐明阿黎耶识的三相,玄奘增补“三性”来说明“三相”,其旨在于引导种识不分的“三相”说,走向以现行阿黎耶识为中心的“三性”说。后来,玄奘门下各依种子与现行阿黎耶识来解释三藏,其根源在于玄奘的体系里本身所蕴含的。而真谛则是继承无著、世亲的思想,是唯识古义的忠实者。而将阿黎耶识视为果报识,其性类是无覆无记,则是古今唯识所共同的观点。由于这四种因缘,所以阿黎耶识与诸转识之间互为因缘,从而建立“阿黎耶识与诸识等俱转”。在此辗转互起的过程中,受、分别、引行三种心所法常与阿黎耶识与用识俱起,构成虚妄分别的作用。真谛在解释《摄大乘论》时,仍然是按照世亲的思想而进行的,而将用识或生起识的三种作用理解为心(所)法,建立了“相应转相”。但是,真谛并没有将染污意包含入转识的范围,体现早期唯识思想的特色。
瑜伽行派将一切杂染法的存有,都归根于阿黎耶识。因此,成立阿黎耶识的主体观念,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现象学,为描述性的现象与存有,找到一个根据与起因,从而建立了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从种识不分的立场看,阿黎耶识因熏习所以有转变,说明了人的存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是不断流转、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性总体64。胡塞尔现象学所说的“纯粹自我”应该是相当于现行阿黎耶识,它保持了体验流的统一,如护法与玄奘一系以现行阿黎耶识摄持种子,建立了生命的流转。
〔1〕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6页。
〔2〕月轮贤隆:《小乘典籍に于ける阿赖耶》,《宗教研究》卷二六,1927年,第64页。
〔3〕 陈一标:《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106页。
〔4〕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5〕《成唯识论》卷二:“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大正藏》第31卷,第7页下。
〔6〕玄奘译:《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33页中。
〔7〕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第31册,第114页上。隋代笈多译“诸法所依住”,北魏佛陀扇多译“一切诸法家”,这三家翻译的第一句与藏译有差别。
〔8〕吕贗:《西藏传本摄大乘论》,《唯识典籍研究(二)·唯识学专集之八》,《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30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页。
〔9〕陈一标整理现代学者的理解与汉译可分类如下:
(A) vij`qna storing all dharmas:摄藏(玄奘)、埋没(高崎直道):及物动词主动态,主词为阿赖耶识,受词为诸法。
(B) vij`qna in which all dharmas hide:依识住(真谛)、所依住(笈多):不及物动词主动态,主词为诸法,藏住的地点是阿赖耶识。
(C) vij`qna which is the house or receptale of all dharmas:家(佛陀扇多)、藏处(山口益):一般名词,住处、所藏处之意。
(D) vij`qna which is hidden in all dharmas:被内藏(长尾雅人):及物动词被动态,主词为阿赖耶识,被藏的地点是诸法。
陈一标:《有关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97-98页。陶静〔10〕《解深密经》以阿陀那识能摄持种子,阿黎耶识与根身同安危;而《摄大乘论》以阿陀那识与有色诸根同安危,阿黎耶识具有摄持种子的功能。
〔11〕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157页。
〔12〕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一:“论曰: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名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释曰:一切有生者,诸有生类皆名有生。杂染品法者,是遮清净义。于中转故,名为摄藏。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者,是执取义。”《大正藏》第31册,第324页中。
〔13〕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383页。
〔14〕《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说:“能持染法种种名所藏,此识是能藏;是杂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识是所藏。”《大正藏》第43册,第300-301页。《同学钞》卷二记载窥基的思想,清楚地叙述:“受熏熏之边是所藏义也,持种边是能藏也,我爱缘执是执藏义也。”《大正藏》第66册,第153页下。
〔15〕《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三,《大正藏》第43册,第717页上。
〔16〕《三十颂》第二颂至第四颂前半,叙述阿赖耶识的性格,《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将其分科为一、自性,二、果相,三、因相,四、所缘,五、行相,六、相应,七、五受,八、三性,九、因果譬喻,十、伏断位次。《大正藏》第43册,第300页。
〔17〕圆测排斥其它两种说法,因为现行的本识之体对杂染品法之种子而言,但是所依,无因缘义,所以不能就第八现行与种子说能所藏(针对第三种解释);再则,第八现行对现行前七识,亦无因缘义,所以不能就第八现行与前七现行说能所藏(针对第一种解释)。《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三,《大正藏》第43册,第717页上。
〔18〕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39页。
〔19〕对于唯识思想是否具有存有论(ontology),西方学者一向有争议,如Thomas A. Kochumuttom认为唯识思想只是“经验的解释”,而不是存有的体系,他概括为“主观建构且非存有”。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A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Yogqcqrin,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tted, Delhi, 1999 ,P.5-11. Florin Giripescu Sutton极力反对并且回应他的观点,认为瑜伽行派在终极意义上,反对双重性或多重性的存在,而归入唯心或唯识;诸法都是无常、非永恒的,因此可以在无常意义建立多元论;Sutton强调可以依超越的立场和概念化来阐述存有,不但是从认识论,也可以从精神学的背景,归纳为“尚未证实的唯心一元论”。Exist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Laxkqvatqra_s[tra: Astudy in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f the Yogqcqrq School of Mahqyqna Buddhis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1991 ,P.ⅹⅵ-ⅹⅶ.我们同意Sutton的观点,将依阿黎耶识为中心的存有论,称为“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
〔20〕阿黎耶识八相:执持、本、分明、种本、非常事、身受、无识定、非气绝者。《决定藏论》卷上,《大正藏》第30册,第1018-1019页上。另外,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30册,第579页上-中。
〔21〕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二说:“《决定藏论》中,明本识有八相,异彼广说,故言略说三种。”《大正藏》第31册,第162页。真田英范曾经对《摄大乘论》中的“三相”进行简单考察,见《摄大乘论における阿黎耶识の三相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1卷,第1号,1982年,第128-129页。
〔22〕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162页中。
〔23〕功能即是能力之意,即种子的异名。唯识思想以种种现象都以功能为因,而得生起。即一切功能,潜隐在现象界的背后,而为其根本。《俱舍论》卷四说:“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辗转邻近功能。”《大正藏》第29册,第22页下。
〔24〕《成唯识论》卷二:“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大正藏》第31册,第7页下。
〔25〕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327页下。
〔26〕…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