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向往的佛教圣地。宋、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缓慢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桂平等地的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广西两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地。佛教传入广西以后,对壮、瑶、仫佬、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民俗等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佛教文化。黄大年《略论辽东佛教传布》[65],对辽东佛教的历史演变作一较为详尽的描述,明确其佛教始于两晋之际,特别受慕容前燕的佛教影响而日趋隆盛,后传入高句丽,继而日本。辽东是佛教东传必不可少的中转站。这一文化移植,一开始就体现了双向性的特点。4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高句丽,民间的传入略早于此。高句丽僧道朗在我国江南兴摄山之学,其法脉创三论大业,即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而今,这一文化交流,又不期而然地将中韩日三国这一佛教黄金纽带显现了出来。对三国乃至亚洲地区的和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桑杰端智《藏传佛教伦理的局限与文化更新》[66]指出,随着社会文明的巨变,现代的“阵痛”刺激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藏传佛教伦理愈加显得无能为力。其伦理状态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处境。它无法作为一种文明整体框架来统辖现实生存的意义以及现实本身。藏传佛教文化作为藏族传统伦理学知识的客观性来源,它缺乏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文化思想资源,它对现实生活不具有超前性、指导性的理论思维,最终导致了藏传佛教文化本身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无能和道德匮乏。所以,藏族伦理学知识必须重建,必须首先从文化更新做起,通过文化更新,对其进行推陈出新,使之以新的姿态出现。王天津《发掘藏传佛教精髓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内涵》[67]认为,藏传佛教在今日西藏有很大的影响,其部分内涵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积极意义。为了进一步挖掘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积极因素,需要按照党的政策,大胆探索挖掘宗教文化崇尚人地和谐的有益势能,在十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工作,特别是主要限定性地运用于植树种草、恢复植被过程中,如此可以进一步调动信教群众从事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王启龙《藏传佛教对元代经济的影响》[68]认为,由于有元一代对藏传佛教崇奉有加,使之处于惟我独尊之特殊地位,从而不但对元代政治产生的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而且对元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作用,致使国力日渐衰落。〖
三、结语
以上笔者介绍了2002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的基本情况。从笔者所见的现有情况来看,我国的佛教研究的局面总体上是非常好的。佛教著作的出版,基本上保持了以前的状况,在数量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就学术质量而言,比过去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博士论文的出版,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存在的概述性情况,佛教著作出版正在朝着专题化和精致化的方向发展。就研究题材,从发展的趋势而言,宋元以后,尤其是明代和近现代的佛教正在成为当前学者关注对象,藏传佛教的研究发展速度有超过了汉地佛教的情况。就论文发表情况而言,目前论文的发表越来越多,参与的研究者已经非常广泛,彻底改变了过去只有一些人来撰写文章的情况。同时由于佛教会议的增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术交流的情况也越来越平凡,所有这一切,都会给后续的佛教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未来的佛教研究将会有一个飞跃。
[1]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210页(雪域知识百科金钥)。
[2]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311页(雪域知识百科金钥)。
[3]商务印书馆,2002.1/806页(商务印书馆文库系列)。
[4]中华书局,2002.1/383页。
[5]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365页。
[6]中华书局,2002年。
[7]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4/326页。
[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00页。
[9]岳麓书社,2002.4/419页。
[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499页。
[11]中华书局,2002.6/518页。
[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525页。
[13]巴蜀书社,2002.9/328页(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
[14]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9/288页。
[15]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1/317页。
[16]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11/455页(藏学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1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2册(1269页)。
[18]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539页(赤城楼天台宗文丛)。
[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321页(真如丛书)。
[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332页(真如丛书)。
[2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343页(真如丛书)。
[22]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2/262页。
[23]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296页(禅学学术丛刊)。
[24]岳麓书社,20002.12/506页。
[25]中华书局,2001年4月,378页。
[26]商务印书馆,2001年11月,407页。
[27]关于各次学术会议的情况,可以参见《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 [28]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539页(赤城楼天台宗文丛)。
[29]《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0]《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31]《戒幢佛学》第一卷。
[32]《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33]《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34]《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35]《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36]《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37]《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38]《戒幢佛学》第一卷。
[39]《中国哲学史》2002,4。
[40]《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41]《社会科学战线》2002,5。
[4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3]《史学理论》2003年第2期。
[44]《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
[45]《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46]《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47]《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8]《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
[49]《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0]《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3。
[51]《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52]《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53]《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3。
[54]《戒幢佛学》第一卷。
[55]《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56]《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57]《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58]《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59]《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0]《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1]《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2]《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3]《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4]《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5]《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6]《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4。
[67]《佛学研究》2002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68]《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2002年我国大陆佛教研究综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