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向往的佛教聖地。宋、元、明、清時期,廣西佛教緩慢發展。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桂平等地的佛教進一步發展,成爲廣西兩個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地。佛教傳入廣西以後,對壯、瑤、仫佬、侗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並與當地少數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民俗等結合起來,成爲具有地方和民族特點的佛教文化。黃大年《略論遼東佛教傳布》[65],對遼東佛教的曆史演變作一較爲詳盡的描述,明確其佛教始于兩晉之際,特別受慕容前燕的佛教影響而日趨隆盛,後傳入高句麗,繼而日本。遼東是佛教東傳必不可少的中轉站。這一文化移植,一開始就體現了雙向性的特點。4世紀中葉佛教正式傳入高句麗,民間的傳入略早于此。高句麗僧道朗在我國江南興攝山之學,其法脈創叁論大業,即是這一特點的充分體現。而今,這一文化交流,又不期而然地將中韓日叁國這一佛教黃金紐帶顯現了出來。對叁國乃至亞洲地區的和平、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桑傑端智《藏傳佛教倫理的局限與文化更新》[66]指出,隨著社會文明的巨變,現代的“陣痛”刺激著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藏傳佛教倫理愈加顯得無能爲力。其倫理狀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處境。它無法作爲一種文明整體框架來統轄現實生存的意義以及現實本身。藏傳佛教文化作爲藏族傳統倫理學知識的客觀性來源,它缺乏理性主義、人道主義等文化思想資源,它對現實生活不具有超前性、指導性的理論思維,最終導致了藏傳佛教文化本身對現實生活關注的無能和道德匮乏。所以,藏族倫理學知識必須重建,必須首先從文化更新做起,通過文化更新,對其進行推陳出新,使之以新的姿態出現。王天津《發掘藏傳佛教精髓保護自然環境的積極內涵》[67]認爲,藏傳佛教在今日西藏有很大的影響,其部分內涵對保護自然環境有積極意義。爲了進一步挖掘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積極因素,需要按照黨的政策,大膽探索挖掘宗教文化崇尚人地和諧的有益勢能,在十個方面進行探索性的工作,特別是主要限定性地運用于植樹種草、恢複植被過程中,如此可以進一步調動信教群衆從事環境建設的積極性,保持社會安定團結,促進西部大開發。王啓龍《藏傳佛教對元代經濟的影響》[68]認爲,由于有元一代對藏傳佛教崇奉有加,使之處于惟我獨尊之特殊地位,從而不但對元代政治産生的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而且對元代的經濟發展産生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作用,致使國力日漸衰落。〖
叁、結語
以上筆者介紹了2002年我國大陸的佛教研究的基本情況。從筆者所見的現有情況來看,我國的佛教研究的局面總體上是非常好的。佛教著作的出版,基本上保持了以前的狀況,在數量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就學術質量而言,比過去有了提高,特別是一些博士論文的出版,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存在的概述性情況,佛教著作出版正在朝著專題化和精致化的方向發展。就研究題材,從發展的趨勢而言,宋元以後,尤其是明代和近現代的佛教正在成爲當前學者關注對象,藏傳佛教的研究發展速度有超過了漢地佛教的情況。就論文發表情況而言,目前論文的發表越來越多,參與的研究者已經非常廣泛,徹底改變了過去只有一些人來撰寫文章的情況。同時由于佛教會議的增多,信息技術的發展,學術交流的情況也越來越平凡,所有這一切,都會給後續的佛教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未來的佛教研究將會有一個飛躍。
[1]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210頁(雪域知識百科金鑰)。
[2]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311頁(雪域知識百科金鑰)。
[3]商務印書館,2002.1/806頁(商務印書館文庫系列)。
[4]中華書局,2002.1/383頁。
[5]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365頁。
[6]中華書局,2002年。
[7]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4/326頁。
[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00頁。
[9]嶽麓書社,2002.4/419頁。
[1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9/499頁。
[11]中華書局,2002.6/518頁。
[12]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8/525頁。
[13]巴蜀書社,2002.9/328頁(儒釋道博士論文叢書)。
[14]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9/288頁。
[15]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1/317頁。
[16]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11/455頁(藏學前沿問題研究叢書)。
[1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2冊(1269頁)。
[18]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12/539頁(赤城樓天臺宗文叢)。
[1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2/321頁(真如叢書)。
[2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2/332頁(真如叢書)。
[2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2/343頁(真如叢書)。
[22]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2/262頁。
[23]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296頁(禅學學術叢刊)。
[24]嶽麓書社,20002.12/506頁。
[25]中華書局,2001年4月,378頁。
[26]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407頁。
[27]關于各次學術會議的情況,可以參見《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 [28]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12/539頁(赤城樓天臺宗文叢)。
[29]《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30]《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31]《戒幢佛學》第一卷。
[32]《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33]《學術研究》2002年第6期。
[34]《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35]《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
[36]《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37]《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38]《戒幢佛學》第一卷。
[39]《中國哲學史》2002,4。
[40]《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41]《社會科學戰線》2002,5。
[4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43]《史學理論》2003年第2期。
[44]《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
[45]《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46]《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47]《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2期。
[48]《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
[49]《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4期。
[50]《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3。
[51]《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52]《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53]《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3。
[54]《戒幢佛學》第一卷。
[55]《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56]《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57]《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58]《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59]《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0]《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61]《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2]《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3]《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4]《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5]《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6]《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02,4。
[67]《佛學研究》2002年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8]《中國藏學》2002年第1期。
《2002年我國大陸佛教研究綜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