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國的佛教研究綜述
編輯:黃夏年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對2003年我國大陸的佛教研究情況,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綜述。文章分爲四部分:一,介紹了大陸召開的學術會議與出版的學術專著情況。二,介紹了佛教哲學和近現代佛教研究的觀點。叁,介紹了佛教考古和藏傳佛教研究的情況。四,對當前的學術研究狀況和未來的研究方向,做了討論,指出雖然我國的佛教研究形勢發展勢頭良好,取得了成績,但是也應該承認當前我們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現在我國佛教研究並不是全面發展的,有許多領域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
作者簡介:黃夏年,195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2003年,我國大陸發表宗教研究文章共3000篇左右,其中非宗教刊物約發表2200篇,宗教刊物發表約800篇左右,在衆多的宗教研究文章中,關于佛教研究的文章約1400篇,是我國宗教學研究中占有數量最多的研究成果之一。此外這一年出版有關佛教研究的專著數十本,本文即對有關佛教研究的專著與文章做一綜述,不確之處,歡迎方家指出。
一
2003年,中國大陸各地共舉辦了14次佛教學術會議,它們是: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論壇、淨土宗文化研討會、法顯與中國佛教文化——紀念法顯赴印取經由崂山登陸1590周年學術研討會、首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紀念圓瑛法師圓寂五十周年暨近現代中國佛教學術研討會、南嶽佛教論壇“禅宗與中國佛教文化”、中日佛教第十次學術會議、紀念趙樸初學術研討會、“玄奘與紫閣寺”學術論證會、“佛教與基督教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佛教與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西來初地·華林寺·禅宗文化研討會”、全國歐陽竟無學術思想研討會、中韓南泉普願學術研討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召開學術會議最多的一個年份。
這一年佛教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寶慶叢書》1。甯波寶慶寺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曆史。嘉定十五年(1222)宋甯宗賜名“寶慶講寺”。寺裏曆代住持及僧衆均有重視義理、尊重學術、禮待學人的優良傳統,一直講法不辍。曾在中國曆史上流傳最廣,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爲世界性啓蒙教材《叁字經》的作者王應麟曾爲寶慶寺撰寫了《寶慶講寺記》。大儒黃震爲寺裏撰寫了《寶慶寺觀音殿記》,此二文的碑刻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高高地聳立在寺裏。寶慶寺方丈朗宇法師自從出家以來,參訪名山大寺,受到多位高僧大德善知識的指點,喜歡研讀經論及現代學者的研究著作。但是,對于社會的需求和佛教文化的發展,目前出版的書籍遠遠無法滿足人們對佛法的需求,而且現有書籍之中,難免良莠不齊,精品佛教圖書仍然少見。他有感于此,決定以寶慶寺的名義出版一套叢書,希望能夠推進佛學研究的發展,讓佛法能夠深入社會人心,達到淨化人生的效果。
該叢書皆爲名家論文集,它們是:《中國佛教散論》,方立天著。本書共結集論文20篇,其時間跨度自20世紀60年代初至21世紀初,是作者幾十年來探索、研究佛學的部分成果。全書內容大約可分爲人物、宗派、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佛教的特點四個方面。在佛教人物方面,收集了有關道安、慧遠、僧肇和竺道生四位著名佛教學者的思想研究作品。收入有關華嚴、淨土和禅宗叁派的論文共6篇。作者認爲,華嚴宗具有極高的哲學思辨色彩,故有試析該宗以理與事、性與相、一與多等理念爲核心的哲學範疇體系之作;關于淨土宗的兩篇文章,著重論述彌勒信仰在中國的流傳以及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演變,並從這種演變中看傳統與現代的轉換;有關禅宗的叁篇文章,是筆者涉獵禅宗文獻的一些心得,文章分析了禅宗的精神、核心、本質和特點。強調禅宗思想體系主要是由心性論、功夫論和境界論叁個部分構成,其中心性論又是禅宗的根本理論要旨,也是禅宗的核心思想,了解、把握禅宗的關鍵是體悟其心性思想。探索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是筆者長期研究佛教的一個中心點,書中收入有關論文5篇。關于探尋中國佛教特點的論文,共收入4篇,其中有論述佛教中國化曆程的、比較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異同的、也有比較全面總結中國佛教之特點的,全書最後一篇《中國佛教的過去與未來——爲紀念中國佛教兩千年而作》,總結了中國佛教的叁條曆史經驗:與世俗政治的協調、與固有文化的磨合和文化學術的創造,並對中國佛教的未來走向作了展望。這本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從事佛教研究的興趣與重點、態度與方法;也反映了作者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的變遷、研究的深化、學術的積累、體悟的增長,對佛教的看法所發生的某些變化。
《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杜繼文著,收入這一文集內的文章,大多數是同行也少見的。其中《早期佛教般若學與貴無派玄學的關系》、《略論印度佛教“說一切有部”的哲學特點》,是作者參加《中國佛教史》編寫時的筆記;《毗昙的哲學基礎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大乘大義章析略》及《和平,生態,與大乘精神》等文,是曆次參加在北京和京都舉行的“中日佛教學術會議”的文章;新羅僧與法相宗的兩篇文章,則是分別爲在北京和杭州舉辦的“韓國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而作;對于彌勒信仰的研究興趣,直接是由在奉化舉辦的彌勒信仰學術研討會觸發的;《華嚴宗形成的思想淵源與社會背景》一文,是爲祝賀鐮田茂雄教授七十大壽寫的;最後兩篇文章,是爲《大乘起信論》和《安般守意經》的今譯和校注作的說明。
《中國佛教與人文精神》,樓宇烈著。這本論文集中,收集作者近20年來所寫的有關佛教方面的主要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是應學術會議或編集專題論文集之約而寫的,內容上沒有多少內在的聯系。但在這些文章中,能反映出一些作者對佛教曆史、教義、哲理、修證、社會作用、現實意義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一些總體認識和看法。
《中國佛教與唯識學》,王恩洋著。這些唯識學著作在當代佛學唯識學的成果中也是比較突出的,而且有著自己的風格。從年代上看,主要集中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發表,50年代以後受中國佛學院之聘,他撰寫了《瑜伽宗綜述》講義。從內容上看,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可以分爲:一、介紹性著作;二、研究著作;叁、疏論著作。本書收集了王恩洋的唯識學著作,以發表的年代先後順序爲例,反映了王恩洋唯識學研究的曆程,爲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曆史線索,使後人從中受到教益,爲當代唯識學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緣起、佛性、成佛——隋唐佛學叁大核心理論的爭議之研究》2,夏金華著。收入黃心川、陳紅星主編的“宗教學博士文庫”。緣起論、佛性論、修道論不僅是隋唐佛教各個宗派相互爭辯、據以立宗的核心問題,也是整個佛學體系中最基本的理論命題,更是佛教及其信仰形成的根本和保障。作者立本建言,爲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顯示出作者恢宏的思想氣度、紮實的理論功底、深刻的思維論辯、准確的語言表述及廣征博引、陶冶精求的學術品格。本書除“導論”外,分上、中、下叁篇九章。上篇是關于佛學的基本理論——緣起法則的不同認知的爭議,著重討論隋唐時期各大宗派如唯識法相的“賴耶緣起”、華嚴宗的“法界緣起”、天臺宗的“一念叁千”、叁論宗的“八不緣起”等相互關聯的議題以及《大乘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中篇是關于成佛的根本依據——衆生佛性有無的爭議,主要討論了“一性皆成”與“五姓各別”的議題,以及湛然的“無情有性”等;下篇爲成佛的最終實現——修行的方法與途徑的爭議,前一部分論述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叁家圍繞菩薩階位所展開的辯論,後一部分內討論叁家之間以及禅宗與淨土宗的論爭,兼及討論禅宗內部“頓悟”與“漸悟”的爭論;最後進行總體的評論。本書有以下幾點創見: 1、隋唐佛學叁期說;2、對“唯識無境”的新闡釋;3、“一念叁千”新導源說;4、華嚴宗法界緣起中“一”的概念新解;5、哲學“本體論”與佛教緣起論等相關理論本質不同說;6、“一性皆成”是方便說;7、湛然“無情有性”理論不具備實踐意義說;8、禅宗頓漸叁類型說。
《佛教弘化的現代轉型——民國浙江佛教研究》3,陳永革著。本書對民國時期浙江佛教僧人爲導向的佛法修學及其弘化活動進行了全面的闡述,並分別論述了民國時期浙江佛教組織建構、僧教育展開、徒衆修學活動、居士佛教及其廣泛的社會效應。試圖綜合展開民國佛教弘化基于“正教並進”與“政教分立”這一弘法格局的時勢判斷下,在“宗教化”與“社會化”的結構性張力中所展開的現代轉型。
《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4,佛源主編,明向副主編。全書收入有關當代佛教的文章共32篇,27萬字,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觀會通,從宏觀上介紹大乘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發展與理論研究;第二部分是微觀闡揚,從微觀的角度具體闡述了大乘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第叁部分是個案透析,以當代中國佛教的一些個案來透視佛教的發展與變化。本書爲“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對研究當代中國佛教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正法眼藏》5,該書共90余卷,約50萬字。本書對禅宗的一些基本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創造性的解釋。譯者何燕生曾在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攻讀佛教,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執教于東北大學文學院。他早就發願要將《正法眼藏》譯成中文,以補此書無漢譯本之缺,經過數年的努力,最終將此書譯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監院南澤道長親自賜序。本書的翻譯出版,標志著中日佛教的比較研究進入了…
《2003年我國的佛教研究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