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
编辑:黄夏年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对2003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介绍了大陆召开的学术会议与出版的学术专著情况。二,介绍了佛教哲学和近现代佛教研究的观点。三,介绍了佛教考古和藏传佛教研究的情况。四,对当前的学术研究状况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讨论,指出虽然我国的佛教研究形势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应该承认当前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国佛教研究并不是全面发展的,有许多领域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作者简介: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2003年,我国大陆发表宗教研究文章共3000篇左右,其中非宗教刊物约发表2200篇,宗教刊物发表约800篇左右,在众多的宗教研究文章中,关于佛教研究的文章约1400篇,是我国宗教学研究中占有数量最多的研究成果之一。此外这一年出版有关佛教研究的专著数十本,本文即对有关佛教研究的专著与文章做一综述,不确之处,欢迎方家指出。
一
2003年,中国大陆各地共举办了14次佛教学术会议,它们是: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论坛、净土宗文化研讨会、法显与中国佛教文化——纪念法显赴印取经由崂山登陆1590周年学术研讨会、首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纪念圆瑛法师圆寂五十周年暨近现代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南岳佛教论坛“禅宗与中国佛教文化”、中日佛教第十次学术会议、纪念赵朴初学术研讨会、“玄奘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西来初地·华林寺·禅宗文化研讨会”、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中韩南泉普愿学术研讨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学术会议最多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佛教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宝庆丛书》1。宁波宝庆寺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嘉定十五年(1222)宋宁宗赐名“宝庆讲寺”。寺里历代住持及僧众均有重视义理、尊重学术、礼待学人的优良传统,一直讲法不辍。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曾为宝庆寺撰写了《宝庆讲寺记》。大儒黄震为寺里撰写了《宝庆寺观音殿记》,此二文的碑刻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高高地耸立在寺里。宝庆寺方丈朗宇法师自从出家以来,参访名山大寺,受到多位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指点,喜欢研读经论及现代学者的研究著作。但是,对于社会的需求和佛教文化的发展,目前出版的书籍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佛法的需求,而且现有书籍之中,难免良莠不齐,精品佛教图书仍然少见。他有感于此,决定以宝庆寺的名义出版一套丛书,希望能够推进佛学研究的发展,让佛法能够深入社会人心,达到净化人生的效果。
该丛书皆为名家论文集,它们是:《中国佛教散论》,方立天著。本书共结集论文20篇,其时间跨度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是作者几十年来探索、研究佛学的部分成果。全书内容大约可分为人物、宗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佛教的特点四个方面。在佛教人物方面,收集了有关道安、慧远、僧肇和竺道生四位著名佛教学者的思想研究作品。收入有关华严、净土和禅宗三派的论文共6篇。作者认为,华严宗具有极高的哲学思辨色彩,故有试析该宗以理与事、性与相、一与多等理念为核心的哲学范畴体系之作;关于净土宗的两篇文章,着重论述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流传以及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演变,并从这种演变中看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有关禅宗的三篇文章,是笔者涉猎禅宗文献的一些心得,文章分析了禅宗的精神、核心、本质和特点。强调禅宗思想体系主要是由心性论、功夫论和境界论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心性论又是禅宗的根本理论要旨,也是禅宗的核心思想,了解、把握禅宗的关键是体悟其心性思想。探索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笔者长期研究佛教的一个中心点,书中收入有关论文5篇。关于探寻中国佛教特点的论文,共收入4篇,其中有论述佛教中国化历程的、比较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异同的、也有比较全面总结中国佛教之特点的,全书最后一篇《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为纪念中国佛教两千年而作》,总结了中国佛教的三条历史经验:与世俗政治的协调、与固有文化的磨合和文化学术的创造,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作了展望。这本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佛教研究的兴趣与重点、态度与方法;也反映了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的变迁、研究的深化、学术的积累、体悟的增长,对佛教的看法所发生的某些变化。
《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杜继文著,收入这一文集内的文章,大多数是同行也少见的。其中《早期佛教般若学与贵无派玄学的关系》、《略论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哲学特点》,是作者参加《中国佛教史》编写时的笔记;《毗昙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大乘大义章析略》及《和平,生态,与大乘精神》等文,是历次参加在北京和京都举行的“中日佛教学术会议”的文章;新罗僧与法相宗的两篇文章,则是分别为在北京和杭州举办的“韩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而作;对于弥勒信仰的研究兴趣,直接是由在奉化举办的弥勒信仰学术研讨会触发的;《华严宗形成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一文,是为祝贺镰田茂雄教授七十大寿写的;最后两篇文章,是为《大乘起信论》和《安般守意经》的今译和校注作的说明。
《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楼宇烈著。这本论文集中,收集作者近20年来所写的有关佛教方面的主要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应学术会议或编集专题论文集之约而写的,内容上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但在这些文章中,能反映出一些作者对佛教历史、教义、哲理、修证、社会作用、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总体认识和看法。
《中国佛教与唯识学》,王恩洋著。这些唯识学著作在当代佛学唯识学的成果中也是比较突出的,而且有着自己的风格。从年代上看,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发表,50年代以后受中国佛学院之聘,他撰写了《瑜伽宗综述》讲义。从内容上看,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可以分为:一、介绍性著作;二、研究著作;三、疏论著作。本书收集了王恩洋的唯识学著作,以发表的年代先后顺序为例,反映了王恩洋唯识学研究的历程,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历史线索,使后人从中受到教益,为当代唯识学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缘起、佛性、成佛——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2,夏金华著。收入黄心川、陈红星主编的“宗教学博士文库”。缘起论、佛性论、修道论不仅是隋唐佛教各个宗派相互争辩、据以立宗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佛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命题,更是佛教及其信仰形成的根本和保障。作者立本建言,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显示出作者恢宏的思想气度、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刻的思维论辩、准确的语言表述及广征博引、陶冶精求的学术品格。本书除“导论”外,分上、中、下三篇九章。上篇是关于佛学的基本理论——缘起法则的不同认知的争议,着重讨论隋唐时期各大宗派如唯识法相的“赖耶缘起”、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论宗的“八不缘起”等相互关联的议题以及《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中篇是关于成佛的根本依据——众生佛性有无的争议,主要讨论了“一性皆成”与“五姓各别”的议题,以及湛然的“无情有性”等;下篇为成佛的最终实现——修行的方法与途径的争议,前一部分论述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三家围绕菩萨阶位所展开的辩论,后一部分内讨论三家之间以及禅宗与净土宗的论争,兼及讨论禅宗内部“顿悟”与“渐悟”的争论;最后进行总体的评论。本书有以下几点创见: 1、隋唐佛学三期说;2、对“唯识无境”的新阐释;3、“一念三千”新导源说;4、华严宗法界缘起中“一”的概念新解;5、哲学“本体论”与佛教缘起论等相关理论本质不同说;6、“一性皆成”是方便说;7、湛然“无情有性”理论不具备实践意义说;8、禅宗顿渐三类型说。
《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3,陈永革著。本书对民国时期浙江佛教僧人为导向的佛法修学及其弘化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分别论述了民国时期浙江佛教组织建构、僧教育展开、徒众修学活动、居士佛教及其广泛的社会效应。试图综合展开民国佛教弘化基于“正教并进”与“政教分立”这一弘法格局的时势判断下,在“宗教化”与“社会化”的结构性张力中所展开的现代转型。
《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4,佛源主编,明向副主编。全书收入有关当代佛教的文章共32篇,27万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会通,从宏观上介绍大乘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理论研究;第二部分是微观阐扬,从微观的角度具体阐述了大乘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部分是个案透析,以当代中国佛教的一些个案来透视佛教的发展与变化。本书为“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对研究当代中国佛教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正法眼藏》5,该书共90余卷,约50万字。本书对禅宗的一些基本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创造性的解释。译者何燕生曾在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攻读佛教,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东北大学文学院。他早就发愿要将《正法眼藏》译成中文,以补此书无汉译本之缺,经过数年的努力,最终将此书译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监院南泽道长亲自赐序。本书的翻译出版,标志着中日佛教的比较研究进入了…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