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
本觉顿悟→发心怖苦→觉妄念修五行→开发→我空→法空→色自在→心自在→离念→成佛。[50]
宗密的迷十重、悟十重及其详细图示——“心源图”,体系庞大,其旨趣不仅在于解释众生之心的染净状况,同时也有创立一种解脱法门的意图。如宗密所说:“详究前述,谛观此图,对勘自他,及想贤圣,为同为异,为真为妄?我在何位?佛在何位?为当别体,为复同源?即自然不执著于凡夫,不僭滥于圣位,不耽滞于爱见,不推让于佛心也。”[51]这一迷悟十重和“心源图”,其理论基础仍是华严宗的“真妄交彻”论,但作为修行法门却带有较明显的禅宗色彩,与传统的华严宗止观颇多殊异。此是后话,兹不赘。
四、妄尽还源与华严三昧
华严宗的观法名目甚多,如十重唯识观、妄尽还源观、四法界观、华严三昧等等,甚至六相十玄亦可作“观法”看待。上述观法散见于法藏、澄观等人的著述中。数种观法应以何者为主干?观法之间到底有何联系?如此等等问题,一时难以尽言。由于零散而似未凝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因而华严诸师对“止观”的阐述并不完全一致。这种阐释的不一,是否预示着其并非如天台止观及禅法般可以实修呢?此未敢遽言,在此仅以法藏《妄尽还源观》和《华严三昧》二文为据,略述华严宗之转染成净的修证路径。
“妄尽还源观”是法藏依据华严教义而组织成的转变众生之“世界观”的修行现证法门。“源”指华严学所标立的本体——自性清净圆明体,“妄”指妄心、妄念、妄法。众生具真心而不悟,以其迷情妄执而“随缘”赋予对象世界以“意义”。所谓“妄尽”亦即斩除心与境、心与意的互生互起关系,代之以“心一境性”的无生、无念、无欲的空寂淡泊,本来清净的心体便因去除蔽障而显现其圆明自在的本相。此即现证法身而得大涅槃之佛果。这一观法既重内省冥想又重义理悟解,最具华严宗特色。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文中集中阐述了这一观法。全文以法界缘起论为基础将此观法分为六门诠释:一显一体,二起二用,三示三遍,四行四德,五入五止,六起六观。前三门的理论依据,也是修证的最终目标即证悟之果。前三门:“一、显一体,谓自性清净圆明体;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三、示三遍: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52]从理论角度看,此三门的内容可以用“体用一如”、“法界无尽”概括之,它也是华严学本体论的内容,此已见前述,故从略。后三门是“妄尽还源观”的具体内容和修证步骤,简述于下以见其“止观”梗概。
妄尽还源观的第四门“行四德”是指“依前一尘能遍之境而修四种行”[53]。四种行德如下:第一,“随缘妙用无方德”。“谓依真起用,广利群生”,根据众生的根机、乐欲(即心理特征)的具体状况,随顺机缘,应病予药而起万千神妙德用。第二,“威仪住持有则德”。“行住坐卧四威仪”是僧界的行为则例,系佛教戒学的初步要求,“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当知戒为定体,慧为定用,三学圆备,即证菩提。”第三,“柔和质直摄生德”。“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质直者约本性不迁;柔和者,约随流不滞。柔则伏灭烦恼,和则顺理修行,用兹调和之法,以摄众生也。”简言之,此“德”是指以大慈大悲之精神断自己烦恼、圆利他人。第四,“普代众生受苦德”。此指众生沉沦三界,受苦无量,菩萨怀悲悯救度之心,以己身为质在畜生、饿鬼、地狱三道中,求赎一切受苦众生,令众生舍恶行善,离苦得乐。
第五门为“入五止”。法藏说:“五止门者,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相尽心而修止也。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54]“入五止”就是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种“止”:第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观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所缘境空,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俱离。”第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空寂无求名曰绝欲。”这是指观五蕴假和而成之“生身”本空,因而诸多欲望不生而绝,心境遂寂静淡泊。第三,“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这是指观真如理体随缘而生起万法,任运而兴,亘古不变。第四,“定光显现无念止”。“定光”本是“一乘教中,白净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此处也可理解为修“定”(止)而生的神力。法藏说“若有众生入此大妙止观门中,无思无虑,任运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定力”之奇可见一斑。第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故曰玄通”,“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性相俱泯”,这是“止”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行四德”和“入五止”是“妄尽还源观”的修行准备,前者是其道德基础,后者则是修行主体身、心两方面之调适活动。在此二门有了功夫之后,方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起六观”。正如法藏所说:“起六观者,依前五门即观之止,而起即止之”[55],也就是说,从准备与实修两分言,前五门都可算作“止”,此门则独称为“观”。止观双融并重,方称圆满。六种观如下:第一,“摄境归心真空观”。“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这是说,一切外境都是由自心的分别作用所造作,若心不起则外境本空,众生应“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以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自然通达。”第二,“从心现境妙有观”。当遇事而不滞于理时,则随事而境迁。前一门言“摄境归心”是“摄相归体”,也就是摄尽现象归心于本体,这一门则是言“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显出法身。第三,“心境秘密圆融观”。此处之“心”是指无碍心,诸佛由之而证成法身;此处之“境”是指无碍境,诸佛由此而修成净土。“心境秘密圆融观”是说,如来的报身及其所依的净土,圆融无碍,众生可以随身自在而显现于刹土。第四,“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体唯一,能鉴众缘,缘相本空,智体照寂,诸缘相尽,如如独存。谓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智身”指诸佛所具的智慧之体,也就是佛之法身理体。此门就是观此“智体”唯一而能照众缘,显现众缘,犹如日轮观照,草木都得以滋长,一切众生亦因此“智体”之“照”而无不受益。第五,“多身入一镜像观”,亦即事事无碍法界,指毗卢遮那佛十身互用,无有障碍。“十身”指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由于毗卢遮那佛的定力,或以多身入一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十身互入,十身互作。如是十身,随与一身,摄余九身,有如镜之显像,无有障碍。第六,“主伴互现帝网观”。“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随与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此表法性重重,影现一切事中皆悉无尽,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法藏说,以上六重观法既有既定的顺序,又是融通无碍的,举一为主,余五为伴,无有前后,始终俱齐,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
依真起妄与称性而起,是华严宗解决妄染的生起与还灭的两个理论要旨。将此要点落实于修行解脱论上便是上述之“妄尽还源观”的证悟法门。这一观法中,法藏特别强调要将心调于华严境界上面而证得“华严三昧”。“华严三昧”即“起二用门”的第二用。法藏说:“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华严三昧也。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56]法藏撰有《华严三昧章》[57]专言证得此“三昧”的步骤。法藏“略以四门分别:发心第一,简教第二,显过第三,表德第四。”[58]此中,“简教”部分着重阐释经教在修行中的作用,总的原则是不废经教而以得旨忘言为宗致。文中将众生分为十类,其中第十类众生是华严宗最欣赏的:“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此则理事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也。”[59]“显过”部分则以“四句”简别“色空、空色,为相即耶?为不相即耶?”[60]似与“华严三昧”无直接关系。第四“显德”部分,标有五门:“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四、色空章十门止观,五、理事圆融义。”[61]从内容看,确实有些庞杂。杨文会正是因其杂乱,因而认为此中混入了传为杜顺所作的《华严法界观门》。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此混杂是否另有深意呢?是否为法藏欲将其自宗义理组合成一止观体系的尝试呢?“华严三昧”顾名思义即是以华严境界为“三昧”的观想对象,因而将华严之核心教义——如法界观、十玄等等,组织进止观体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述“简教”门所强调已显示出法藏重义解的证悟特色。由于以上理由,我们以为或许可以依据《妄尽还源观》与《华严三昧章》合释而总结、恢复出法藏所述华严止观学说的体系来。
《华严三昧章》又名《华严发菩提心章》,因而其特色在于对“发菩提心”的诠释。此可以补充《妄尽还源观》之不足。云何发菩提心?法藏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依此三心各曲开十门。”[62]所谓“直心”亦即专念真如理体之心。法藏将其分为十心:“一者,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者,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者,无间心,谓观此真如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者,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者,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者,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不二,还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圆满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此“十心”以真如理体为所观,以心体为能观,能、所合一方为“直心”。此“直心观”实际上可看作华严宗之“真心观”。所谓“深心”是指将“直心”之定力落实于具体的修行活动之中。十种深心为:“一者,广大心,谓于遍法界一切行门,誓当修习学故。二者,修行心,谓于无边行海对缘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谓凡所修学要当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谓能忍大苦,修诸难行不以为难故。五者,无厌足心,谓顿修多行,情无厌足故。六者,无疲倦心,谓于一难行,多时勇悍无疲倦故。七者,常心,谓于一一行,各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恒不断故。八者,不求果报心,谓修此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欢喜心,谓凡修诸行称本求心,皆大欢喜故。十者,不颠倒心,谓凡所修行皆离二我,俱绝三轮故。”[63]所谓“大悲心”之十门为广大心、最胜心、巧方便心、忍苦心、无厌足心、无疲倦心、常心、不求报恩心、欢喜心、不颠倒心,此“十门”名目与“深心”之十门相同处甚多,但前者所指较广而遍一切修行活动,后者则专指救度众生之“菩萨行”。
关于“妄尽还源观”与华严三昧的密切关系也可以从澄观《随疏演义钞》卷二十四引用“六观”来解释“华严妙行三昧”看出来。澄观又将其开为十重明之,并以此十门融摄四法界、十玄门于其内。不过,法藏欲创立己宗止观体系的努力未被澄观全面领会和继承。如其心性思想相似,澄观亦将天台及禅宗的修行法门吸收进来,使华严止观更趋庞杂而难见统绪。如《华严经疏》有云:“三观一心,佛之体用无不现矣。”[64]“不可以次第三观而观,故名难入,唯圆机方能入……在境则三谛圆融,在心则三观俱运”[65]。——这是天台宗“一心三观”的内容。又有文曰:“对智论三观应辨三止:方便随缘止、体真止、离两边分别止。”[66]这是天台宗“三止三观”的内容。澄观在《答顺宗心要法门》中曰:“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言止则双忘智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不可示人,说理非证不了。悟寂无寂,真智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67]——此显然受禅宗之荷泽宗影响甚深,几失自宗立场。澄观《三圣圆融观门》名目上仍依“华严三圣”为纲,但观法内容禅宗色彩亦甚浓厚。此融禅悟于华严止观的倾向至五祖宗密愈益发展,遂使本来就未系统化的华严止观更加零落。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