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P4

  ..續本文上一頁爲:

  本覺頓悟→發心怖苦→覺妄念修五行→開發→我空→法空→色自在→心自在→離念→成佛。[50]

  宗密的迷十重、悟十重及其詳細圖示——“心源圖”,體系龐大,其旨趣不僅在于解釋衆生之心的染淨狀況,同時也有創立一種解脫法門的意圖。如宗密所說:“詳究前述,谛觀此圖,對勘自他,及想賢聖,爲同爲異,爲真爲妄?我在何位?佛在何位?爲當別體,爲複同源?即自然不執著于凡夫,不僭濫于聖位,不耽滯于愛見,不推讓于佛心也。”[51]這一迷悟十重和“心源圖”,其理論基礎仍是華嚴宗的“真妄交徹”論,但作爲修行法門卻帶有較明顯的禅宗色彩,與傳統的華嚴宗止觀頗多殊異。此是後話,茲不贅。

  四、妄盡還源與華嚴叁昧

  華嚴宗的觀法名目甚多,如十重唯識觀、妄盡還源觀、四法界觀、華嚴叁昧等等,甚至六相十玄亦可作“觀法”看待。上述觀法散見于法藏、澄觀等人的著述中。數種觀法應以何者爲主幹?觀法之間到底有何聯系?如此等等問題,一時難以盡言。由于零散而似未凝成一個嚴密的整體,因而華嚴諸師對“止觀”的闡述並不完全一致。這種闡釋的不一,是否預示著其並非如天臺止觀及禅法般可以實修呢?此未敢遽言,在此僅以法藏《妄盡還源觀》和《華嚴叁昧》二文爲據,略述華嚴宗之轉染成淨的修證路徑。

  “妄盡還源觀”是法藏依據華嚴教義而組織成的轉變衆生之“世界觀”的修行現證法門。“源”指華嚴學所標立的本體——自性清淨圓明體,“妄”指妄心、妄念、妄法。衆生具真心而不悟,以其迷情妄執而“隨緣”賦予對象世界以“意義”。所謂“妄盡”亦即斬除心與境、心與意的互生互起關系,代之以“心一境性”的無生、無念、無欲的空寂淡泊,本來清淨的心體便因去除蔽障而顯現其圓明自在的本相。此即現證法身而得大涅槃之佛果。這一觀法既重內省冥想又重義理悟解,最具華嚴宗特色。法藏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文中集中闡述了這一觀法。全文以法界緣起論爲基礎將此觀法分爲六門诠釋:一顯一體,二起二用,叁示叁遍,四行四德,五入五止,六起六觀。前叁門的理論依據,也是修證的最終目標即證悟之果。前叁門:“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叁、示叁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叁者,一塵含容空有遍。”[52]從理論角度看,此叁門的內容可以用“體用一如”、“法界無盡”概括之,它也是華嚴學本體論的內容,此已見前述,故從略。後叁門是“妄盡還源觀”的具體內容和修證步驟,簡述于下以見其“止觀”梗概。

  妄盡還源觀的第四門“行四德”是指“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行”[53]。四種行德如下:第一,“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根據衆生的根機、樂欲(即心理特征)的具體狀況,隨順機緣,應病予藥而起萬千神妙德用。第二,“威儀住持有則德”。“行住坐臥四威儀”是僧界的行爲則例,系佛教戒學的初步要求,“屍羅不清淨,叁昧不現前,當知戒爲定體,慧爲定用,叁學圓備,即證菩提。”第叁,“柔和質直攝生德”。“謂大智照真,名爲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質直者約本性不遷;柔和者,約隨流不滯。柔則伏滅煩惱,和則順理修行,用茲調和之法,以攝衆生也。”簡言之,此“德”是指以大慈大悲之精神斷自己煩惱、圓利他人。第四,“普代衆生受苦德”。此指衆生沈淪叁界,受苦無量,菩薩懷悲憫救度之心,以己身爲質在畜生、餓鬼、地獄叁道中,求贖一切受苦衆生,令衆生舍惡行善,離苦得樂。

  第五門爲“入五止”。法藏說:“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當相即空,相盡心而修止也。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爲入也。”[54]“入五止”就是依前能行四德之行而修五種“止”:第一,“照法清虛離緣止”。觀照“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第二,“觀人寂怕絕欲止”。“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怕,空寂無求名曰絕欲。”這是指觀五蘊假和而成之“生身”本空,因而諸多欲望不生而絕,心境遂寂靜淡泊。第叁,“性起繁興法爾止”。“謂依體起用名爲性起,起應萬差故曰繁興,古今常然名爲法爾。”這是指觀真如理體隨緣而生起萬法,任運而興,亘古不變。第四,“定光顯現無念止”。“定光”本是“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此處也可理解爲修“定”(止)而生的神力。法藏說“若有衆生入此大妙止觀門中,無思無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不爲二乘外道塵霧煙雲之所障蔽”,“定力”之奇可見一斑。第五,“理事玄通非相止”。“謂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這是“止”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行四德”和“入五止”是“妄盡還源觀”的修行准備,前者是其道德基礎,後者則是修行主體身、心兩方面之調適活動。在此二門有了功夫之後,方才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起六觀”。正如法藏所說:“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55],也就是說,從准備與實修兩分言,前五門都可算作“止”,此門則獨稱爲“觀”。止觀雙融並重,方稱圓滿。六種觀如下:第一,“攝境歸心真空觀”。“謂叁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爲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這是說,一切外境都是由自心的分別作用所造作,若心不起則外境本空,衆生應“知諸法唯心,便舍外塵相,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以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觀,智慧自然通達。”第二,“從心現境妙有觀”。當遇事而不滯于理時,則隨事而境遷。前一門言“攝境歸心”是“攝相歸體”,也就是攝盡現象歸心于本體,這一門則是言“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顯出法身。第叁,“心境秘密圓融觀”。此處之“心”是指無礙心,諸佛由之而證成法身;此處之“境”是指無礙境,諸佛由此而修成淨土。“心境秘密圓融觀”是說,如來的報身及其所依的淨土,圓融無礙,衆生可以隨身自在而顯現于刹土。第四,“智身影現衆緣觀”。“謂智體唯一,能鑒衆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謂有爲之法,無不俱含真性。”“智身”指諸佛所具的智慧之體,也就是佛之法身理體。此門就是觀此“智體”唯一而能照衆緣,顯現衆緣,猶如日輪觀照,草木都得以滋長,一切衆生亦因此“智體”之“照”而無不受益。第五,“多身入一鏡像觀”,亦即事事無礙法界,指毗盧遮那佛十身互用,無有障礙。“十身”指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由于毗盧遮那佛的定力,或以多身入一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十身互入,十身互作。如是十身,隨與一身,攝余九身,有如鏡之顯像,無有障礙。第六,“主伴互現帝網觀”。“謂以自爲主,望他爲伴;或以一法爲主,一切法爲伴;或以一身爲主,一切身爲伴。隨與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法藏說,以上六重觀法既有既定的順序,又是融通無礙的,舉一爲主,余五爲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

  依真起妄與稱性而起,是華嚴宗解決妄染的生起與還滅的兩個理論要旨。將此要點落實于修行解脫論上便是上述之“妄盡還源觀”的證悟法門。這一觀法中,法藏特別強調要將心調于華嚴境界上面而證得“華嚴叁昧”。“華嚴叁昧”即“起二用門”的第二用。法藏說:“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叁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56]法藏撰有《華嚴叁昧章》[57]專言證得此“叁昧”的步驟。法藏“略以四門分別:發心第一,簡教第二,顯過第叁,表德第四。”[58]此中,“簡教”部分著重闡釋經教在修行中的作用,總的原則是不廢經教而以得旨忘言爲宗致。文中將衆生分爲十類,其中第十類衆生是華嚴宗最欣賞的:“自有衆生,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恒誦習而不礙觀空,此則理事俱融,合成一觀方爲究竟也。”[59]“顯過”部分則以“四句”簡別“色空、空色,爲相即耶?爲不相即耶?”[60]似與“華嚴叁昧”無直接關系。第四“顯德”部分,標有五門:“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叁、周遍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理事圓融義。”[61]從內容看,確實有些龐雜。楊文會正是因其雜亂,因而認爲此中混入了傳爲杜順所作的《華嚴法界觀門》。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此混雜是否另有深意呢?是否爲法藏欲將其自宗義理組合成一止觀體系的嘗試呢?“華嚴叁昧”顧名思義即是以華嚴境界爲“叁昧”的觀想對象,因而將華嚴之核心教義——如法界觀、十玄等等,組織進止觀體系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述“簡教”門所強調已顯示出法藏重義解的證悟特色。由于以上理由,我們以爲或許可以依據《妄盡還源觀》與《華嚴叁昧章》合釋而總結、恢複出法藏所述華嚴止觀學說的體系來。

  《華嚴叁昧章》又名《華嚴發菩提心章》,因而其特色在于對“發菩提心”的诠釋。此可以補充《妄盡還源觀》之不足。雲何發菩提心?法藏曰:“依《起信論》有叁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衆生故。依此叁心各曲開十門。”[62]所謂“直心”亦即專念真如理體之心。法藏將其分爲十心:“一者,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源底故。叁者,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四者,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舍離故。五者,無間心,謂觀此真如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七者,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八者,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九者,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不二,還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圓滿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此“十心”以真如理體爲所觀,以心體爲能觀,能、所合一方爲“直心”。此“直心觀”實際上可看作華嚴宗之“真心觀”。所謂“深心”是指將“直心”之定力落實于具體的修行活動之中。十種深心爲:“一者,廣大心,謂于遍法界一切行門,誓當修習學故。二者,修行心,謂于無邊行海對緣修造故。叁者,究竟心,謂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爲難故。五者,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六者,無疲倦心,謂于一難行,多時勇悍無疲倦故。七者,常心,謂于一一行,各盡未來際,念念相續恒不斷故。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十者,不顛倒心,謂凡所修行皆離二我,俱絕叁輪故。”[63]所謂“大悲心”之十門爲廣大心、最勝心、巧方便心、忍苦心、無厭足心、無疲倦心、常心、不求報恩心、歡喜心、不顛倒心,此“十門”名目與“深心”之十門相同處甚多,但前者所指較廣而遍一切修行活動,後者則專指救度衆生之“菩薩行”。

  關于“妄盡還源觀”與華嚴叁昧的密切關系也可以從澄觀《隨疏演義鈔》卷二十四引用“六觀”來解釋“華嚴妙行叁昧”看出來。澄觀又將其開爲十重明之,並以此十門融攝四法界、十玄門于其內。不過,法藏欲創立己宗止觀體系的努力未被澄觀全面領會和繼承。如其心性思想相似,澄觀亦將天臺及禅宗的修行法門吸收進來,使華嚴止觀更趨龐雜而難見統緒。如《華嚴經疏》有雲:“叁觀一心,佛之體用無不現矣。”[64]“不可以次第叁觀而觀,故名難入,唯圓機方能入……在境則叁谛圓融,在心則叁觀俱運”[65]。——這是天臺宗“一心叁觀”的內容。又有文曰:“對智論叁觀應辨叁止:方便隨緣止、體真止、離兩邊分別止。”[66]這是天臺宗“叁止叁觀”的內容。澄觀在《答順宗心要法門》中曰:“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舍,無對無修。……言止則雙忘智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不可示人,說理非證不了。悟寂無寂,真智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67]——此顯然受禅宗之荷澤宗影響甚深,幾失自宗立場。澄觀《叁聖圓融觀門》名目上仍依“華嚴叁聖”爲綱,但觀法內容禅宗色彩亦甚濃厚。此融禅悟于華嚴止觀的傾向至五祖宗密愈益發展,遂使本來就未系統化的華嚴止觀更加零落。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