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世纪的亚洲的佛教研究▪P3

  ..续本文上一页的研究作了不少的工作,由越南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阮才书主编的,发表在哲学杂志上连载的《越南佛教史》一书,是学术界的重大成果。此书系越南学者写的第一本用科学的角度来公正地讨论越南佛教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佛教开始传入到越南一直到本世纪的佛教活动。主编阮才书50年代曾经在中国留学,长期研究中国的哲学和宗教,因此对中国的史料比较熟悉,同时也大量地利用了越文史料,特别是抓住了禅宗、净土宗这二个在越南佛教中最有影响的宗派为线索,同时也强调了中国佛教传入到越南以后发生的民族化衍变历史,论述客观,实事求是,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越文版重印二次,并己经被译成了英文发行。此外,有关越南的佛教寺院画册也得到出版,这本书比较集中地介绍了越南现存的寺院,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佛教研究现在在越南社会科学界中非常流行,许多大学都有学者和研究生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重要的学术机构是越南国家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呋喃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所。主要刊物是l999年刚创刊的《宗教研究》。

  五、老挝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过去只有初级教育学校。佛教寺院是国家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场所之一。本世纪以来,老挝长期受到战争的影响,佛教的研究没有什么成果面世。l975年老挝独立以后,佛教的研究主要与社会政治相结合,老挝佛教联合会会长坎丹法师专门撰写了《老挝僧侣与革命》、《政治与佛教》、《佛教与社会》几书,为新的社会制度从佛教理论上给予解释。他说:“如果联合会的成员正确应用佛的教义,遵循其道德,就能成为革命性变革的参与者,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另一位著名僧人鲍禅则认为“佛陀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自己一无所有。”在佛教界出版的一些刊物中还对佛教教义的基本概念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将“西方世界”解释为世间的美好;地狱是现实中的磨难,可以被转化;勤奋工作是善的来源,伤害他人的心灵是恶的表现,等等。除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的讨论之外,还曾经流行过其他的思想流派。万象巴利高级学校校长摩坷·坎奋·披罗风针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传统宗教文化的丧失现象,提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在他的一系列著述里,高度赞扬佛陀教法,赞美佛陀生平、佛教仪礼与节日以及老挝传统习俗和道德等等主张。居士胡·阿帕伊(NhuiAphay)等人受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推崇改革。认为对老挝传统宗教需要重新认识、补充和改革,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为此,需要革新教义,改革仪礼,重建僧枷,开办佛教学校,编纂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新教科书,普及佛教育,选派优秀僧人出国学习,使佛教更好地和现实社会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那种佛教徒光是追求自我解脱涅槃,忽视社会的冷漠态度和利己主义的做法。改革派的主张自50年代后一度影响甚大,他们提出的很多主张都得以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族联合党主席蓬·苏万纳冯等人对上述两派主张采取了折衷调和的态度,试图把无神论与原始佛教、现代科学和佛教教义统一起来。他们提出天堂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涅槃是死亡的存在,地狱就是现实世间,它既无幸福也无苦难。神和精神都不存在,人类世界没有一项是实在的。他们还用佛教因果理论来解释自由问题,用佛教五戒说来解释社会公正原则。不能看出此派理论在哲学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影响,在政治学上表现了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在社会学说里有宿命论的因素,在宗教观上保持了东方传统主张,是一种东西混合、诸家杂糅的理论。万象僧人摩坷·波尔·阿难陀(MahaPalAnantho,19l1--l068)为首的佛教复兴派是来自国内僧界的代表。此派在总体上强调佛教的传统性,要求回到佛陀的昔日时光,被认为是老挝原教旨主义的代表,但在局部问题上又认为面对现代复杂的社会,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革,特别是在佛教教育和慈善福利事业方面做些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阿难陀17岁时皈依佛教,系统地学习了佛教理论和禅定实践,并且游历了不少佛教国家,汲取了不少佛教知识。回国后力倡佛教复兴运动,建造寺院、创办佛教学校、发行刊物、成立佛教组织、孤儿院和青年修炼中心等,他还撰述佛教论文、专著多本,对老挝佛教复兴运动的发展起一重要作用。这些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张,都是佛教民族主义在老挝表现的不同形式,都是为解决老挝现实社会问题、国家的前途而开出的一张张处方。手段不同,目的一样,反映了处于殖民地和外国侵略者奴役下的老挝人民反对侵略,争取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共同心声。

  六、柬埔寨

  50年代是世界佛教全面复兴的时期,新独立的柬埔寨在政府的扶持下,掀起了一个佛教活动热潮,与世界佛教复兴运动呼应。柬埔寨过去没有高级佛学院,培养高级人才都要到泰国或越南等国。1955年国内建立以国王名字命名的“苏拉马里特佛教中学”,普及培养佛教初级人材。1959年西哈努克佛教大学正式落成。该校为柬埔寨佛教高等学府,学僧来自僧界,考入此校学习3年者可获一般毕业文凭;再学4年者,经考试合格可获学士学位;已获学士学者继续深造,通过答辨可获博士学位。至此,僧人教育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教育体系。学僧在校既要学习传统佛教理论和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禅修活动,以培养行解双优的佛教入材。1968年编纂翻译了近40年的高棉文佛教三藏终于全部出齐,这部高棉三藏共110卷,其律藏13卷,经藏63卷,论藏34卷。1969年4月1日国家为此举行隆重的庆典,主要领导人都出席了仪式。现代柬埔寨著名僧人学者有:章纳法师(PreahChuonNath,1833—1969),曾于1948年起担任大宗派僧长达20年之久,对古代和现代语言有精深地研究,所编纂的高棉文字典最为著名。胡达法师(PreahHoutTat,1981—),曾任西哈努克大学校长,1970年继任大宗派僧长,还担任了三藏编译委员会主席,为高棉文三藏编译工作立下了功勋。乔摩法师(PreahKhieuChum)是一个丰产的作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知识的普及工作,而且对现实存在之问题,根据佛教教义提出可行的答案,主耍译撰有:《治国知识必读》、《生命之问题,据佛陀和学者而言》、《涅槃的概念》、《戒律的概念》等11部。潘卡法师(PreahPang·Khart)是最著名的佛教史学者,擅长于佛教和印度教的研究,著有《柬埔寨佛教》、《高棉文化与文明》、《吠陀、婆罗门、印度教教义》和《高棉与印度文化、文明》等等。

  七、泰国

  佛教在泰国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信仰,但是泰国的现代化的佛教研究则起步较晚。1871以前,泰国没有大学,所有的教育几乎都是由寺庙承担的。本世纪初,泰国实行了政治改革,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制度,作为传统的思想—佛教的诠释开始与西方的学术结合。当时的教育部长曾经写过形式逻辑的课本,这与佛教的因明关系还不是太大。1916年,泰国开始有了大学,但佛教研究的单位似乎还没有。1933年,泰国皇家学院成立,出版过佛教与科学关系的书籍。1950年泰国的佛教徒到印度学习,回国以后,就在摩诃蒙固大学和朱拉隆功大学开展了从哲学角度来看待佛教的研究,他们把佛教看作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流派,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来理解佛教。过去泰国传统一直相信佛教存在着物质的地狱和天堂的教义,但是在现代西方科学引进之后,人们愈来愈多地理解为地狱和天堂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涅槃是精神而不是物质的。而一些政治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佛教,认为佛教是“无法解决泰国问题的一种唯心主义”。教育学家则希望以佛教为基础来发展教育思想。据统计,1957年到1977年间,泰国发表的哲学类著述共2113项,其中属于佛教的有1254项,内容涉及了佛教伦理学、形而上学佛教、佛教入门和佛教的其它领域等。而在泰国哲学学科内,佛教学是单列出来的,与伦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并列,说明佛教在泰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代泰国最大的佛教思想家是佛陀达沙比丘(Buddhadasa)。佛陀达沙的父亲是华人,祖籍福建,母亲是泰国人。他1906年生于泰国南部地区,8岁曾入寺受教,以后继承父业经商。21岁时正式出家,修习禅法。1923年成为一名佛教教师,翌年赴曼谷深造,并在亲友资助下,成立了修禅打坐的“解脱园”(SuanMonk)主要著述有《布施》、《善提树的心木》、《关于上帝、业和非自我的问题》、《涅槃》等多种,还将中国佛教禅宗典籍《坛经》和《传法心要》译成泰文。佛陀达沙思想敏锐,不囿传统,好发议论,自成一家,在现代泰国佛教中影响甚大,称为“南传佛教自5世纪觉音著《清净道论》以来的集大成者,以现代观点深入而系统地重新诠释上座部佛教教义”。由于他对佛教的卓越贡献,曾获泰国“暹罗学会”的徽章,1980年泰国僧王亲自为他颁发了朱拉隆功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成为当今泰国最高爵位的比丘之一。佛陀达沙对现代社会采取了强烈的批判态度。他抨击资本主义制度,认为“由于执著物质上的财富,资本家的贪欲被体系化之后,就在贫困的工人和富有的雇主之间,产生社会性的冲突。”所以“当国家是由一群穷困的人组成,农民贫病交迫,正在饥饿边缘挣扎时,国家的支柱就要腐朽崩塌了,又如何维持国家的安定?”佛陀达沙就是这样把政治经济问题转化为人的道德问题。他代表了佛教徒所持的共同立场和态度。佛陀达沙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和佛教一样,最主要的差异:佛教的教理并末教导我们把任何事物据为己有”,在他看来,社会主义主张…

《20世纪的亚洲的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