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世紀的亞洲的佛教研究▪P3

  ..續本文上一頁的研究作了不少的工作,由越南國家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阮才書主編的,發表在哲學雜志上連載的《越南佛教史》一書,是學術界的重大成果。此書系越南學者寫的第一本用科學的角度來公正地討論越南佛教的著作。系統地介紹了佛教開始傳入到越南一直到本世紀的佛教活動。主編阮才書50年代曾經在中國留學,長期研究中國的哲學和宗教,因此對中國的史料比較熟悉,同時也大量地利用了越文史料,特別是抓住了禅宗、淨土宗這二個在越南佛教中最有影響的宗派爲線索,同時也強調了中國佛教傳入到越南以後發生的民族化衍變曆史,論述客觀,實事求是,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越文版重印二次,並己經被譯成了英文發行。此外,有關越南的佛教寺院畫冊也得到出版,這本書比較集中地介紹了越南現存的寺院,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佛教研究現在在越南社會科學界中非常流行,許多大學都有學者和研究生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重要的學術機構是越南國家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呋喃研究所和哲學研究所。主要刊物是l999年剛創刊的《宗教研究》。

  五、老撾

  老撾是一個內陸國家,過去只有初級教育學校。佛教寺院是國家最基本的學校教育場所之一。本世紀以來,老撾長期受到戰爭的影響,佛教的研究沒有什麼成果面世。l975年老撾獨立以後,佛教的研究主要與社會政治相結合,老撾佛教聯合會會長坎丹法師專門撰寫了《老撾僧侶與革命》、《政治與佛教》、《佛教與社會》幾書,爲新的社會製度從佛教理論上給予解釋。他說:“如果聯合會的成員正確應用佛的教義,遵循其道德,就能成爲革命性變革的參與者,爲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另一位著名僧人鮑禅則認爲“佛陀自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自己一無所有。”在佛教界出版的一些刊物中還對佛教教義的基本概念賦予了新的內容,如將“西方世界”解釋爲世間的美好;地獄是現實中的磨難,可以被轉化;勤奮工作是善的來源,傷害他人的心靈是惡的表現,等等。除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的討論之外,還曾經流行過其他的思想流派。萬象巴利高級學校校長摩坷·坎奮·披羅風針對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傳統宗教文化的喪失現象,提出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張。在他的一系列著述裏,高度贊揚佛陀教法,贊美佛陀生平、佛教儀禮與節日以及老撾傳統習俗和道德等等主張。居士胡·阿帕伊(NhuiAphay)等人受現代西方思潮的影響,推崇改革。認爲對老撾傳統宗教需要重新認識、補充和改革,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爲此,需要革新教義,改革儀禮,重建僧枷,開辦佛教學校,編纂符合現實社會需要的新教科書,普及佛教育,選派優秀僧人出國學習,使佛教更好地和現實社會結合在一起,改變以往那種佛教徒光是追求自我解脫涅槃,忽視社會的冷漠態度和利己主義的做法。改革派的主張自50年代後一度影響甚大,他們提出的很多主張都得以實現,産生了一定的影響,民族聯合黨主席蓬·蘇萬納馮等人對上述兩派主張采取了折衷調和的態度,試圖把無神論與原始佛教、現代科學和佛教教義統一起來。他們提出天堂就是物質和精神上的幸福,涅槃是死亡的存在,地獄就是現實世間,它既無幸福也無苦難。神和精神都不存在,人類世界沒有一項是實在的。他們還用佛教因果理論來解釋自由問題,用佛教五戒說來解釋社會公正原則。不能看出此派理論在哲學上受到西方存在主義和無神論的影響,在政治學上表現了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在社會學說裏有宿命論的因素,在宗教觀上保持了東方傳統主張,是一種東西混合、諸家雜糅的理論。萬象僧人摩坷·波爾·阿難陀(MahaPalAnantho,19l1--l068)爲首的佛教複興派是來自國內僧界的代表。此派在總體上強調佛教的傳統性,要求回到佛陀的昔日時光,被認爲是老撾原教旨主義的代表,但在局部問題上又認爲面對現代複雜的社會,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革,特別是在佛教教育和慈善福利事業方面做些改革,以適應現代社會。阿難陀17歲時皈依佛教,系統地學習了佛教理論和禅定實踐,並且遊曆了不少佛教國家,汲取了不少佛教知識。回國後力倡佛教複興運動,建造寺院、創辦佛教學校、發行刊物、成立佛教組織、孤兒院和青年修煉中心等,他還撰述佛教論文、專著多本,對老撾佛教複興運動的發展起一重要作用。這些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張,都是佛教民族主義在老撾表現的不同形式,都是爲解決老撾現實社會問題、國家的前途而開出的一張張處方。手段不同,目的一樣,反映了處于殖民地和外國侵略者奴役下的老撾人民反對侵略,爭取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共同心聲。

  六、柬埔寨

  50年代是世界佛教全面複興的時期,新獨立的柬埔寨在政府的扶持下,掀起了一個佛教活動熱潮,與世界佛教複興運動呼應。柬埔寨過去沒有高級佛學院,培養高級人才都要到泰國或越南等國。1955年國內建立以國王名字命名的“蘇拉馬裏特佛教中學”,普及培養佛教初級人材。1959年西哈努克佛教大學正式落成。該校爲柬埔寨佛教高等學府,學僧來自僧界,考入此校學習3年者可獲一般畢業文憑;再學4年者,經考試合格可獲學士學位;已獲學士學者繼續深造,通過答辨可獲博士學位。至此,僧人教育形成了多層次的立體教育體系。學僧在校既要學習傳統佛教理論和語言知識,還要學習西方社會科學知識和實踐禅修活動,以培養行解雙優的佛教入材。1968年編纂翻譯了近40年的高棉文佛教叁藏終于全部出齊,這部高棉叁藏共110卷,其律藏13卷,經藏63卷,論藏34卷。1969年4月1日國家爲此舉行隆重的慶典,主要領導人都出席了儀式。現代柬埔寨著名僧人學者有:章納法師(PreahChuonNath,1833—1969),曾于1948年起擔任大宗派僧長達20年之久,對古代和現代語言有精深地研究,所編纂的高棉文字典最爲著名。胡達法師(PreahHoutTat,1981—),曾任西哈努克大學校長,1970年繼任大宗派僧長,還擔任了叁藏編譯委員會主席,爲高棉文叁藏編譯工作立下了功勳。喬摩法師(PreahKhieuChum)是一個豐産的作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知識的普及工作,而且對現實存在之問題,根據佛教教義提出可行的答案,主耍譯撰有:《治國知識必讀》、《生命之問題,據佛陀和學者而言》、《涅槃的概念》、《戒律的概念》等11部。潘卡法師(PreahPang·Khart)是最著名的佛教史學者,擅長于佛教和印度教的研究,著有《柬埔寨佛教》、《高棉文化與文明》、《吠陀、婆羅門、印度教教義》和《高棉與印度文化、文明》等等。

  七、泰國

  佛教在泰國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信仰,但是泰國的現代化的佛教研究則起步較晚。1871以前,泰國沒有大學,所有的教育幾乎都是由寺廟承擔的。本世紀初,泰國實行了政治改革,開始學習西方現代製度,作爲傳統的思想—佛教的诠釋開始與西方的學術結合。當時的教育部長曾經寫過形式邏輯的課本,這與佛教的因明關系還不是太大。1916年,泰國開始有了大學,但佛教研究的單位似乎還沒有。1933年,泰國皇家學院成立,出版過佛教與科學關系的書籍。1950年泰國的佛教徒到印度學習,回國以後,就在摩诃蒙固大學和朱拉隆功大學開展了從哲學角度來看待佛教的研究,他們把佛教看作是哲學思想中的一個流派,用分析論證的方法來理解佛教。過去泰國傳統一直相信佛教存在著物質的地獄和天堂的教義,但是在現代西方科學引進之後,人們愈來愈多地理解爲地獄和天堂是精神層面的內容,涅槃是精神而不是物質的。而一些政治家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待佛教,認爲佛教是“無法解決泰國問題的一種唯心主義”。教育學家則希望以佛教爲基礎來發展教育思想。據統計,1957年到1977年間,泰國發表的哲學類著述共2113項,其中屬于佛教的有1254項,內容涉及了佛教倫理學、形而上學佛教、佛教入門和佛教的其它領域等。而在泰國哲學學科內,佛教學是單列出來的,與倫理學、形而上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美學等並列,說明佛教在泰國的影響是巨大的。當代泰國最大的佛教思想家是佛陀達沙比丘(Buddhadasa)。佛陀達沙的父親是華人,祖籍福建,母親是泰國人。他1906年生于泰國南部地區,8歲曾入寺受教,以後繼承父業經商。21歲時正式出家,修習禅法。1923年成爲一名佛教教師,翌年赴曼谷深造,並在親友資助下,成立了修禅打坐的“解脫園”(SuanMonk)主要著述有《布施》、《善提樹的心木》、《關于上帝、業和非自我的問題》、《涅槃》等多種,還將中國佛教禅宗典籍《壇經》和《傳法心要》譯成泰文。佛陀達沙思想敏銳,不囿傳統,好發議論,自成一家,在現代泰國佛教中影響甚大,稱爲“南傳佛教自5世紀覺音著《清淨道論》以來的集大成者,以現代觀點深入而系統地重新诠釋上座部佛教教義”。由于他對佛教的卓越貢獻,曾獲泰國“暹羅學會”的徽章,1980年泰國僧王親自爲他頒發了朱拉隆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成爲當今泰國最高爵位的比丘之一。佛陀達沙對現代社會采取了強烈的批判態度。他抨擊資本主義製度,認爲“由于執著物質上的財富,資本家的貪欲被體系化之後,就在貧困的工人和富有的雇主之間,産生社會性的沖突。”所以“當國家是由一群窮困的人組成,農民貧病交迫,正在饑餓邊緣掙紮時,國家的支柱就要腐朽崩塌了,又如何維持國家的安定?”佛陀達沙就是這樣把政治經濟問題轉化爲人的道德問題。他代表了佛教徒所持的共同立場和態度。佛陀達沙認爲“共産主義不可能和佛教一樣,最主要的差異:佛教的教理並末教導我們把任何事物據爲己有”,在他看來,社會主義主張…

《20世紀的亞洲的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