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資産國有化的政策也是一種貪欲,會造成另一種剝削製度。資本主義的勞資對立和社會對抗無法解決,將會導致窮人走向共産主義和暴力革命,因此他主張應先解決資本主義剝削成性的問題,這樣就可以避免共産主義到來,國家也不會發生暴力對抗和獲得安定。他標榜佛教既“不會認同資本主義,也不會是共産主義……佛教因此既不是右派也不是左派”。“佛教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而是兩者間的恰當狀態。或者也可以說,它以恰當的比例融攝兩者。”而且“只有在宗教式微之際,共産主義才會興起。”反映了一個佛教徒的立場。佛陀達沙把佛教的“四谛”解釋爲:“事物本質自身,本質的法則,人的行爲與本質的法則相一致的義務和因這種行爲而獲得的利益。”由此出發,他對上座部佛教的“涅槃”和“輪回”做了新解,認爲兩者之間並不絕對對立,涅槃在輪回中得到體現,與生俱來俱來俱去;苦難與歡喜同時相依存。它們出現在哪裏,勢必也在那裏消失,並不伴隨著生滅之作用而分別。此外,泰國學者維特·維薩達維特還著有《佛教中的非自我》、西提·布因著《佛教社會學》等書。
披耶阿努曼特拉查東是研究泰國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原名李光榮,“披耶阿努曼特拉查東”是泰國國王授予的爵位,筆名“沙天哥色”。出生于1888年月12月14日,祖籍廣東潮州。年輕時依靠自學成才,曾在海關工作,後到國家藝術廳工作,曾任藝術廳長、皇家研究院院長,先後在朱拉隆功大學、政法大學、藝術大學任教,被授予名譽教授、文學和考古學名譽博士,並被選爲泰國正史編纂委員會及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主席、泰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暹羅學會會長、曆史考證委員會主席、印度加爾各答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考察人等重要職位。多次獲得泰國國王授予的“白象”等高級勳章和“披耶”等衍頭。披耶阿努曼特拉查東一生著作達200余種,重要的有《文化與人類》、《印度支那半島古代史》、《泰族古代生活》、《氏族、語言、文化》、《語源學》、《泰族固有習俗集成》、《回憶泰國、回憶生活》、《語言學》、《比較宗教》、《泰國傳說研究》,主編《泰語辭典》和《泰國大百科全書》等。豐碩的成果,使他成爲公認的“泰國文學和語言界的權威”。他的著作現己經有中譯本。此外,彎歪塔雅哥親王對泰國佛教藝術有深入的研究,是世界知名的佛教藝術學者。佛教是泰國的國教,故在泰國研究佛教是人文科學界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摩诃蒙固大學和朱拉隆功大學是最主要的佛教大學,重要的刊物有《泰國通訊》、《暹羅學會學報》、《佛法》月刊,英文版《吠舍怯節》專刊和《法言》書刊等。
八、印度
ll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逐漸衰亡。l750年以後,印度各地發現了不少石刻銘文石柱,但是人們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1837年,印度殖民政府孟加拉官員伽米·彭斯根據英國學者特納對斯裏蘭卡的《大史》的研究,成功地破譯了一些銘文,並把它們譯成英語,爲世人開始知曉。1874年彭斯主持了印度西部和南部地區的考古,在1883年寫出了《佛教寺窟和它們的銘文》知名著作。與此同時,曾是孟加拉地方政府的英國官員亞曆山大·枯甯漢姆在釋迦牟尼成道的鹿野苑和山奇大塔處等地發現了石刻銘文,1854年他將這些銘文收集後整理出版。l86l年他首次在北印度主持考古,十年後他被任命爲印度殖民政府第一屆考古部長宮。幸運的是,當時法國學者M·斯坦拉·鞠林翻譯出版了中國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枯甯漢姆根據玄奘的記載,核實了發掘考古資料,確定了石柱的銘文性質,指出了他們都是佛教的遺物,出版了考古報告。1870年他再次對釋枷牟尼成道地菩提大寺進行了考古工作,撰寫了《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或偉大的佛教寺院》報告。以後他又進行了巴忽特佛塔的以佛教藝術爲主題的考古工作,于1879年寫出了《巴忽特的佛塔》報告,找出了中印度地區的佛教遺址。到1885年,他己經寫出了24卷的《印度考古調查報告》,其中有一卷是專門研究阿育王敕柱銘文的內容。以後他退休回到了倫敦,但是仍然沒有停止對印度古代曆史的研究,寫出不少著作。枯甯漢姆主持的考古工作開創了印度古代史研究的新時代。這一時期在印度考古作出成績的還有布格萬拉爾·因陀羅傑,他在l882年于孟買附近的蘇波羅塔考釋了阿育王敕文,特別是確定了這些石柱有五根的年代是在公元前l60年。印度學者拉爾·米特拉也在這時作出了成績,他撰寫了《孤獨的菩提伽耶》、《釋伽·沙伽的隱居處》(1877)和《尼泊爾的梵文佛教文學》(l882)等薯作。正是由于這些考古研究的偉大發現,使印度的佛教重新爲人所重,爲l891年阿納迦裏卡·達磨波羅開始的印度佛教的複興活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佛教在印度得到了複興,作爲佛學,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阿納迦裏卡·達磨波羅是斯蘭卡人,因到印度旅行,痛感佛教在印度的衰滅,于是爲印度佛教奔走呼籲,使印度佛教得到了世人的重視。達磨難陀·高善比是當代出色的巴利語學者。1899年l0月他離家到蒲那開始學習梵文和佛教,以後又到貝納勒斯、尼泊爾、斯裏蘭卡和緬甸等地學習和研究梵文、巴利文、佛教等等。1907年以後,他在加爾各答大學、民族學院,孟買的大學、蒲那的歐洲學院等地教學。他對南傳佛教的根本經典《清淨道論》研究很深,曾經爲之作疏,並將其譯成英語。他用瑪拉蒂文撰寫的《聖人佛陀》一書,被譯成了印地文、阿薩姆文、古吉拉蒂文、卡那塔文、瑪爾亞拉姆文、奧利亞文、辛地文和泰米爾文等,此書影響很大,1956年印度“憲法之父”安倍德伽爾從事的賤民改宗佛教的運動,這是受到這本書的影響。此外,高善比還寫過其它介紹佛教的書,推動了印度人民對佛教的了解。摩诃潘迪·羅睺羅·桑科利特耶耶那是印度的著名學者和作家。他曾進入尼泊爾和中國西藏,取走不少梵文佛經,寫了至少l50本著作,涉及了大小乘佛教、梵文、巴利文和藏文等內容,其中有不少是佛經原典的翻譯,像《俱舍論》這樣的大部頭著作,都是經他的手譯出來。菩丹特·阿難陀·庫舍爾耶耶那是旁遮普人,用烏爾都文、英文和旁遮普文寫作,編輯過《巴利——印地語辭典》,寫過有關斯裏蘭卡僧伽羅佛教的書。巴魯博士對印度佛教史的研究有獨特之處,曾經出版過《印度佛教哲學前史》、《阿育王銘文》(2卷本)等等。普拉巴德·禅·巴格奇,中國名師覺月,曾經寫過《印度與中國》一書,對中印的文化交流作了介紹。由于佛教産生在印度,故現在印度各個大學都有研究印度的學者,新德裏大學中文系、哲學系、佛教系,泰戈爾大學中國學院、貝納勒斯的那蘭陀大學都是研究佛教的重要單位。佛教學術刊物有《摩诃菩提》、《佛學研究印度季刊》、《印度博物館學刊》、《印度曆史評論》、《宗教研究季刊》、《達磨》、《亞洲研究所所刊》等等。
九、斯裏蘭卡
佛教是斯裏蘭卡的傳統宗教,古代的斯裏蘭卡僧人,一直有注疏作釋的傳統。l8世紀初,斯裏蘭卡淪爲英國的殖氏地,佛教的研究開始受到了英國學術界的影響,但是佛學院仍然保存了傳統的研究模式,注重佛經的注疏和教授巴利語。在大學裏,佛教是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的課程之一。特別在哲學系,除講巴利佛教哲學以外,還要開大乘佛教的龍樹哲學和藏傳佛教的課。在學術界還召開有關國際間的宗教對話、馬克思主義者與佛教對話的會議等等。20世紀下半葉,斯裏蘭卡獲得了獨立,佛教複興。l958年原有的維迪約迪耶佛學院(Vidyodaya,亦名智增佛學院)和維迪耶楞伽拉佛學院(Vidyalqnkara,亦名智嚴佛學院),先後升級爲佛教大學。在全國性的佛教組織——全斯裏蘭卡佛教大會,下設有研究部,組織一些學術研討會的活動。50年代開始編纂的《佛教大百科全書》,組織了世界各國的佛教學者參加,現在己經全部完成,是一部在當代世界佛教界享有盛名的工具書。己故的會長馬拉拉色克則是本世紀國際佛教界的著名人物。1899年他出生于斯裏蘭卡巴納杜拉的一位印度草藥醫生家庭,早年習醫,後改攻東方思想文化。I922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獲東方語言學碩士學位。1936年他被選爲全斯裏蘭卡佛教大會會長,爲爭取祖國獨立和民族解放而鬥爭。獨立後他領導全國佛教徒致力于改善佛教的地位和待遇的活動,推動佛教複興運動的蓬勃開展,倡議成立了世佛聯國際組織,並被選爲首任主席。1957年退休後,他出任斯裏蘭卡首任駐蘇聯大使,在世界是首次用僧枷羅語寫作和宣讀國書。1967年擔任國家高等敦育委員會主席,1973年病逝。
馬拉拉色克拉對佛教和語言有很深地造詣與研究。1939年他撰寫了《錫蘭與巴利文學》,該書勾勒了斯裏蘭卡巴利語佛教文學的發展線索,對曆史上許多重要佛教入物和佛教經典做了詳細的考證,史料豐富,受到學術界的好評。他注重佛教教育的普及工作,認爲沒有斯裏蘭卡傳統文化知識,會使國人愚味。他精通僧伽羅、巴利、梵、英、德、法、拉丁、希臘、俄多種語言和其它幾種印度方言,對佛學、斯裏蘭卡史、考古、印度學、哲學等都有獨到的研究,桃李滿天下,被稱爲“師中之師”。他還任斯裏蘭卡《佛教百科全書》的主編,參加過撰寫僧伽羅文大藏經的工作,編纂了《巴利語專用名詞辭典》(二卷)、《英僧字典》以及對《大史》的注疏和10多部有關佛教的小冊子,並在國內外雜志用多種文字發表論文百篇以上,被認爲是“斯裏蘭卡的偉大居士之一”。
诃摩拉伐·真谛(HammalavaSaddhatissa)長老是斯裏蘭卡佛教在國外活動的著名僧人。1914年他誕生于一…
《20世紀的亞洲的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