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朱封鳌)▪P2

  ..续本文上一页悔,原是普贤十大行愿之一。虽然《劝发品》中,佛陀对普贤提出为弘扬《法华经》应“成就四法”,并没有提及忏悔之事,但在《普贤经》中,却是把忏悔作为弘法和修持的大事提出来的。经中特别强调修持者常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并遵守净戒,应向“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同时,普贤还为修持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修持者依法忏悔,六七日后,就能得“诸佛现前三昧”,“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法华经》,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这样,就能得刽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同时能看到百千万亿无量诸佛。

  《普贤经》中指出,四众所犯恶事,若欲赎罪,主要是“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诸法实相)”。至于王公大臣、婆罗门居士、长官宰官等,“贪求无厌,作五逆罪”,“具十恶业”,这一类人当具大恶报,如欲赎罪,作刹利居士,除了下决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外,还应下苦功勤修五种忏法:一、“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即经中说的诸法非常非灭,不受不着,本无今有,今有还无,法性自尔,称诸法实相空);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三、“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四、“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五、“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对于那些平素作恶多端的王公大臣,提出比较严格的忏悔要求,是必要的。这样做,更能使广大群众增加对大乘佛法的敬仰。

  总之,《普贤经》是在《法华经·劝发品》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普贤愿海”的主要思想,使四众读诵本经后,能深入体悟一乘普贤的大机境界。因此,后人称本经为《法华经》的结经;并把《法华经》、《无量义经》和《普贤经》称为“法华三部经”,被后来的天台宗视作一体,奉为圭皋。

  2·其它一乘经典

  在《法华经》普遍受到广大信众赞颂的同时,其他宣扬一乘成佛的经典也在民间广泛地流传,这对《法华经》义理的宣说,无疑起了辅翼和扶持作用。这里主要介绍三部经典。

  《大法鼓经》

  《大法鼓经》二卷,刘宋求那跋陀译。内容讲述如来常住一乘真实之理,兼述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于佛陀入灭后传持正法之事。主旨类似《法华》、《涅槃》诸经。经题具有“击大法鼓,宣说深妙义趣”的涵义。

  《大法鼓经》的一乘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强调如来法身常住不灭。

  《大法鼓经》卷上载,当迦叶问佛:“云何名为隐覆之说?”佛告迦叶,“隐覆说者,谓言如来毕竟涅槃,而实如来常住不灭。般涅槃者非毁坏法,此修多罗离覆清净,明显音声,百千因缘,分别开示。”所谓离覆说,即实理说、方便说。言如来己毕竟涅槃,目的是淘汰那些不堪接受一乘大法的下信众生、声闻、缘觉及初业菩萨。他们听说“如来已般涅槃,而复说言常住不灭,于大众中闻所未闻”,所以,“从坐而去”。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长夜于般涅槃,修习空见,闻离隐覆清净经故,从坐而去。”至于那些十方来声闻、缘觉、初业菩萨,百千万亿阿僧祗分,余一分住(懂得世间诸法,只有一部分常住,其他则是变幻无常)者,才能信解菩萨摩诃萨法身常住不变,“安住受持一切如来藏经,亦能解说安慰世间,解知一切隐覆之说,善观一切了义、不了义经,悉能降服毁禁众生,尊敬承顺清净有德,于摩诃衍得大净信,不于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大方广经,不说余经”(同上)。

  在《法华经》中,就有“如来法身常住”的说法,认为如来法身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在《如来寿量品》中,当弥勒提出,“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时,佛告大菩萨众:“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祗劫,常住不灭……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大法鼓经》亦持如来法身常住不灭的思想,经中说:“佛告迦叶: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岁子。《大法鼓经》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涅槃而复常住,一切无我,而复说我。”所谓“一切无我,而复说我”,即佛陀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的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故称“一切无我”;但开悟后的涅槃境界,则为绝对自由,有常、乐、我、净四德。此时复说之“我”,大异于凡夫所见的小我,而称为大我、真我,即如来的法身。

  其二,强调“业之所作,业起无量法,善起无量法”。

  业为造作之义。意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所谓业缘,即善业为招乐果的因缘,恶业为招苦果的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大法鼓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迦叶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谁之所作?佛告迦叶:众生自作。迦叶白佛言:此义云何?佛告迦叶:作福者佛,作恶者众生。迦叶白佛言:最初众生谁之所作?佛告迦叶:非想非非想等无色天,谁之所作?云何活?云何住?迦叶白佛言:于彼诸业所不能知。然唯业作、如是众生、生死黑及涅槃白,谁之所作?佛告迦叶:业之所作,业起无量法,善起无量法。迦叶白佛言:何者业起?何者善起?佛告迦叶:业起诸有,善起者解脱。迦叶白佛言:无生处云何善起?佛告迪叶:如如不异。迦叶白佛言:若善起者,云何到无生处?佛告迦叶:行善业。迦叶白佛言:谁之所教?佛告迦叶:无始佛教。

  这里明确指出:一切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皆由“众生自作”。即由身口意的善恶业因,必招苦乐的果报。“业起无量法,善起无量法”,直到“无生处”(指契合无为涅槃之妙理而相即相入之处),也是“如如不异”,善业终存。这与《法华经·序品》中所说:“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和《维摩经·方便品》所说“是身如影,从业缘现”的说法是完全契合的。

  其三,指出如来随宜说法,“开示三乘,现二涅槃”,后说一乘。

  《大法鼓经》中,佛告迦叶涅槃有三种:“声闻以声闻般涅槃,而般涅槃非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般涅槃,然后究竟无异究竟。”如来为什么要用三乘说法?经中举出了两个譬愉:一是化城喻:有个导师,勇猛雄杰,带着“诸亲属及余人众,从其所住,欲至他方”,经过“险难恶道”,恐众人疲乏而生退心,便在不远的前面幻化出一座大城,对众生说:“前有大城,当速至彼!”众人欢快地奔上去,入城休息。从此“乐于中住,不欲前进”。导师春到众人“赢劣休懈,无前进意”,即灭化城,并告大众,“向者大城,为止息故,我化作耳!”而真正的安乐大城,就在前边,“今所应往”。众人随导师前进,“遥见大城,安隐丰乐,心得欢喜”,但又怕是幻化而产生怀疑。导师遂告大众:“此城真实,一切奇特安隐丰乐!”众人随导师入此大城,“心得欢喜,叹彼导师:善哉善哉!其实大智,大悲方便,哀愍我等!”如来最后告诉迦叶:前化城,是指“声闻、缘觉乘清净智慧,空无相无作解脱之智”,真实大城,则是指“如来解脱”。二是穷子喻:有个巨富长者,唯有一子,随乳母行,于大众中亡失所在”,后父求子,于途中见而识之,但虑其“怖走”,不言是子,只是说:“我无子息,为我作子,勿复余行!”穷子不愿居此受系缚,而是“宁除众秽,放牧田作”。长者觉得“此子薄福”,到适当的时候再教化他。遂令其除粪。其后,穷子逐渐觉悟过来,“愿欲作子”。这时,长者才告诉他:“我是汝父,汝是我子。我实汝父,而汝不知。所有库藏悉以付汝。”并将此事在大众中说明。如来把“长者方便诱引志意下劣子,先令除粪,然后付财”,比作“不乐一乘者,为说三乘”,乃是一种“善巧方便”之法。这两个譬喻与《法华经·化城喻品》中的化城喻和《信解品》中的穷子喻内容基本相同。表明如来对中下根人为说一乘而先分别说三乘的道理。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六卷。刘宋智严译。又称《广博严净经》、《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不退转轮经》、《不退转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内容记叙文殊师利以神通力与舍利弗同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并聚集一切菩萨还至祗园,请佛转不退之*轮。佛因说罗汉成就五道、满足五欲、远离正见等密语。会众惊疑,文殊乃阐释之。此外,另有菩萨的密语,佛的解释,菩萨的赞偈等。又本经与《阿惟越致遮经》为同本异译。

  《不退转轮经》卷一开宗明义地指出:诸佛说法是平等的,对一切人皆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但娑婆世界说法甚难,因为“众生心乐小法,不堪大乘”,所以,“诸佛如来以方便力,说三乘法”。

  所谓不退转*轮,即佛菩萨由无生正观而作流演圆通的说法,称为*轮。此*轮乃是菩萨证不退之法而转,愈增愈进,恒不退失,又其所说之理有进无退,且能令众生得不退转,故称不退转*轮。所谓退转,即退堕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从所证得的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

  《妙法莲花经·劝持品》中所载,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轮,得诸陀罗尼”。他们曾在佛前发过誓言:“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法华经义疏》中指出,葫萨有四不退,即:(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的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2)…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