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悔,原是普賢十大行願之一。雖然《勸發品》中,佛陀對普賢提出爲弘揚《法華經》應“成就四法”,並沒有提及忏悔之事,但在《普賢經》中,卻是把忏悔作爲弘法和修持的大事提出來的。經中特別強調修持者常忏悔無始以來的惡業,並遵守淨戒,應向“黑惡一切罪事,向諸世尊,口自發露”。同時,普賢還爲修持者“說六根清淨忏悔之法”。修持者依法忏悔,六七日後,就能得“諸佛現前叁昧”,“耳漸漸聞障外聲,眼漸漸見障外事,鼻漸漸聞障外香。廣說如《法華經》,得是六根清淨已,身心歡喜,無諸惡相,心純是法,與法相應。”這樣,就能得劊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同時能看到百千萬億無量諸佛。
《普賢經》中指出,四衆所犯惡事,若欲贖罪,主要是“勤讀誦方等經典,思第一義(諸法實相)”。至于王公大臣、婆羅門居士、長官宰官等,“貪求無厭,作五逆罪”,“具十惡業”,這一類人當具大惡報,如欲贖罪,作刹利居士,除了下決心“不謗叁寶,不障出家,不爲梵行人作惡留難”外,還應下苦功勤修五種忏法:一、“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即經中說的諸法非常非滅,不受不著,本無今有,今有還無,法性自爾,稱諸法實相空);二、“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叁、“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四、“于六齋日敕諸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五、“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滅”。對于那些平素作惡多端的王公大臣,提出比較嚴格的忏悔要求,是必要的。這樣做,更能使廣大群衆增加對大乘佛法的敬仰。
總之,《普賢經》是在《法華經·勸發品》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普賢願海”的主要思想,使四衆讀誦本經後,能深入體悟一乘普賢的大機境界。因此,後人稱本經爲《法華經》的結經;並把《法華經》、《無量義經》和《普賢經》稱爲“法華叁部經”,被後來的天臺宗視作一體,奉爲圭臯。
2·其它一乘經典
在《法華經》普遍受到廣大信衆贊頌的同時,其他宣揚一乘成佛的經典也在民間廣泛地流傳,這對《法華經》義理的宣說,無疑起了輔翼和扶持作用。這裏主要介紹叁部經典。
《大法鼓經》
《大法鼓經》二卷,劉宋求那跋陀譯。內容講述如來常住一乘真實之理,兼述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于佛陀入滅後傳持正法之事。主旨類似《法華》、《涅槃》諸經。經題具有“擊大法鼓,宣說深妙義趣”的涵義。
《大法鼓經》的一乘思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強調如來法身常住不滅。
《大法鼓經》卷上載,當迦葉問佛:“雲何名爲隱覆之說?”佛告迦葉,“隱覆說者,謂言如來畢竟涅槃,而實如來常住不滅。般涅槃者非毀壞法,此修多羅離覆清淨,明顯音聲,百千因緣,分別開示。”所謂離覆說,即實理說、方便說。言如來己畢竟涅槃,目的是淘汰那些不堪接受一乘大法的下信衆生、聲聞、緣覺及初業菩薩。他們聽說“如來已般涅槃,而複說言常住不滅,于大衆中聞所未聞”,所以,“從坐而去”。這主要是因爲他們“長夜于般涅槃,修習空見,聞離隱覆清淨經故,從坐而去。”至于那些十方來聲聞、緣覺、初業菩薩,百千萬億阿僧祗分,余一分住(懂得世間諸法,只有一部分常住,其他則是變幻無常)者,才能信解菩薩摩诃薩法身常住不變,“安住受持一切如來藏經,亦能解說安慰世間,解知一切隱覆之說,善觀一切了義、不了義經,悉能降服毀禁衆生,尊敬承順清淨有德,于摩诃衍得大淨信,不于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大方廣經,不說余經”(同上)。
在《法華經》中,就有“如來法身常住”的說法,認爲如來法身綿亘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恒常存在,永不生滅變易。在《如來壽量品》中,當彌勒提出,“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時,佛告大菩薩衆:“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祗劫,常住不滅……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大法鼓經》亦持如來法身常住不滅的思想,經中說:“佛告迦葉: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歲子。《大法鼓經》亦複如是。所以者何?如來涅槃而複常住,一切無我,而複說我。”所謂“一切無我,而複說我”,即佛陀否定永遠存續(常)、自主獨立存在(一)、中心的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質,而強調我之不存在、不真實,故稱“一切無我”;但開悟後的涅槃境界,則爲絕對自由,有常、樂、我、淨四德。此時複說之“我”,大異于凡夫所見的小我,而稱爲大我、真我,即如來的法身。
其二,強調“業之所作,業起無量法,善起無量法”。
業爲造作之義。意指行爲、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若與因果關系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爲延續下來所形成的力量。此外,“業”亦含有行爲上善惡苦樂等因果報應思想,及前世、今世、來世等輪回思想。所謂業緣,即善業爲招樂果的因緣,惡業爲招苦果的因緣。一切有情皆由業緣而生。《大法鼓經》中有這樣一段話: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誰之所作?佛告迦葉:衆生自作。迦葉白佛言:此義雲何?佛告迦葉:作福者佛,作惡者衆生。迦葉白佛言:最初衆生誰之所作?佛告迦葉:非想非非想等無色天,誰之所作?雲何活?雲何住?迦葉白佛言:于彼諸業所不能知。然唯業作、如是衆生、生死黑及涅槃白,誰之所作?佛告迦葉:業之所作,業起無量法,善起無量法。迦葉白佛言:何者業起?何者善起?佛告迦葉:業起諸有,善起者解脫。迦葉白佛言:無生處雲何善起?佛告迪葉:如如不異。迦葉白佛言:若善起者,雲何到無生處?佛告迦葉:行善業。迦葉白佛言:誰之所教?佛告迦葉:無始佛教。
這裏明確指出:一切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皆由“衆生自作”。即由身口意的善惡業因,必招苦樂的果報。“業起無量法,善起無量法”,直到“無生處”(指契合無爲涅槃之妙理而相即相入之處),也是“如如不異”,善業終存。這與《法華經·序品》中所說:“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和《維摩經·方便品》所說“是身如影,從業緣現”的說法是完全契合的。
其叁,指出如來隨宜說法,“開示叁乘,現二涅槃”,後說一乘。
《大法鼓經》中,佛告迦葉涅槃有叁種:“聲聞以聲聞般涅槃,而般涅槃非爲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種功德、一切種智大乘般涅槃,然後究竟無異究竟。”如來爲什麼要用叁乘說法?經中舉出了兩個譬愉:一是化城喻:有個導師,勇猛雄傑,帶著“諸親屬及余人衆,從其所住,欲至他方”,經過“險難惡道”,恐衆人疲乏而生退心,便在不遠的前面幻化出一座大城,對衆生說:“前有大城,當速至彼!”衆人歡快地奔上去,入城休息。從此“樂于中住,不欲前進”。導師春到衆人“贏劣休懈,無前進意”,即滅化城,並告大衆,“向者大城,爲止息故,我化作耳!”而真正的安樂大城,就在前邊,“今所應往”。衆人隨導師前進,“遙見大城,安隱豐樂,心得歡喜”,但又怕是幻化而産生懷疑。導師遂告大衆:“此城真實,一切奇特安隱豐樂!”衆人隨導師入此大城,“心得歡喜,歎彼導師:善哉善哉!其實大智,大悲方便,哀愍我等!”如來最後告訴迦葉:前化城,是指“聲聞、緣覺乘清淨智慧,空無相無作解脫之智”,真實大城,則是指“如來解脫”。二是窮子喻:有個巨富長者,唯有一子,隨乳母行,于大衆中亡失所在”,後父求子,于途中見而識之,但慮其“怖走”,不言是子,只是說:“我無子息,爲我作子,勿複余行!”窮子不願居此受系縛,而是“甯除衆穢,放牧田作”。長者覺得“此子薄福”,到適當的時候再教化他。遂令其除糞。其後,窮子逐漸覺悟過來,“願欲作子”。這時,長者才告訴他:“我是汝父,汝是我子。我實汝父,而汝不知。所有庫藏悉以付汝。”並將此事在大衆中說明。如來把“長者方便誘引志意下劣子,先令除糞,然後付財”,比作“不樂一乘者,爲說叁乘”,乃是一種“善巧方便”之法。這兩個譬喻與《法華經·化城喻品》中的化城喻和《信解品》中的窮子喻內容基本相同。表明如來對中下根人爲說一乘而先分別說叁乘的道理。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六卷。劉宋智嚴譯。又稱《廣博嚴淨經》、《廣博嚴淨不退轉經》、《不退轉輪經》、《不退轉經》。收于《大正藏》第九冊。內容記敘文殊師利以神通力與舍利弗同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並聚集一切菩薩還至祗園,請佛轉不退之*輪。佛因說羅漢成就五道、滿足五欲、遠離正見等密語。會衆驚疑,文殊乃闡釋之。此外,另有菩薩的密語,佛的解釋,菩薩的贊偈等。又本經與《阿惟越致遮經》爲同本異譯。
《不退轉輪經》卷一開宗明義地指出:諸佛說法是平等的,對一切人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但娑婆世界說法甚難,因爲“衆生心樂小法,不堪大乘”,所以,“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叁乘法”。
所謂不退轉*輪,即佛菩薩由無生正觀而作流演圓通的說法,稱爲*輪。此*輪乃是菩薩證不退之法而轉,愈增愈進,恒不退失,又其所說之理有進無退,且能令衆生得不退轉,故稱不退轉*輪。所謂退轉,即退墮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從所證得的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爲不退。
《妙法蓮花經·勸持品》中所載,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诃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輪,得諸陀羅尼”。他們曾在佛前發過誓言:“我等于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衆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法華經義疏》中指出,葫薩有四不退,即:(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的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2)…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