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朱封鳌)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

  编辑:朱封鳌

  来源:闽南佛学

  《法华经》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该经主旨,认为小乘佛教各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教义真意,故为把握佛陀真精神,乃采用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法说奥妙法,弘扬“三乘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各种说法,指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自后秦弘始年间鸠摩罗什(334--4l3)译出《法华经》(在此以前,西晋竺法护己译出《正法华经》)后,此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被称为一乘经,即佛说一乘之法,是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直达涅槃彼岸。佛学界普遍认为:《法华经》是后来天台宗立说的依据。近两年来,笔者潜心阅藏,对法华部经典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发觉六朝时期,除《法华经》外,其它同类经典还有不少,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宣说《法华》一乘的义理,这不仅对《法华经》的进一步弘扬,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天台宗某些学说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天台宗强调教观双修,法华部的三昧类经典,阐述修持的义理,也为天台宗教观双修的“修”的部分,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上述经典,都属于《法华》的眷属经。下面分三类作简要阐析,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法华》的开经和结经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一卷,南朝萧齐昙摩伽陀耶舍(Dharmagatayasas)译于建元三年(481)。《法华经·序品》中说:“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据此可知,本经是佛陀在说《法华经》以前说的,故被称为《法华经》的开经。《无量义经》的主旨是,由于有情众生有无量的烦恼,故佛陀说无量法以对治,无量法产生无量义。但无量义从一法中生,此一法即是无相。内容多以《法华经》为中心。

  《无量义经》的主旨之所以说它与《法华经》近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强调对机说法,“辞一义异”。

  在《法华经》中,有所谓“开二显一”,即佛根据众生的根性,将说法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上根人法说,二为中根人譬说,三为下根人宿世因缘起,称为“法华三周”。总之,“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终于使不同根性的众生,皆能领会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道理。《无量义经》中,也是强调对机说法,提出初说、中说、后说“辞一义异”的主张。认为“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备异”(《说法品》)。经中举例说,佛陀最初在鹿野园为阿若、拘邻等五人说四谛法时,就说到“诸法本业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为诸比丘及众菩萨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时,也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今又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也是强调“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从说四谛法,到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法,直到说《无量义经》的无相,教法内容由浅入深,但“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的义理,却是一开始就强调,不过落实这一义理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由于“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同上)。闻佛说而修“四谛”的,得声闻果,修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得缘觉果,修大乘无量义的,则得菩萨果。

  其二,无相与诸法实相。

  《法华经》是反复强调诸法实相的,并以“十如是”为例,具体强凋诸法实相的性质和状态。《无量义经》中反复论述的则是“无相”。关于“无相”,大乘经中有多种解释:据《大宝积经》卷五称:“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这是说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赖宝的《真言名目》中,则指出:无相有浅略、深秘二层意思,即:一、诸法的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即上述“本性皆空”),此为浅略的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但不留一相。这并非无色无形的无相,而是指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的无相。《无量义法》中说的无相,正是具备这二层意思。经中说,“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说法品》)认为世界万物(一切诸法)就其本质(实相)论,是无相的。但无相并非一无所有,等于零,而是它虽无形相却无生无灭,无处不存,又因为它不是实有其物,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所以它能包罗万象。这就与《法华经》的实相说,遥相呼应。后来,吉藏在《法华经义疏》卷二中,更以实相“体用”说,指出“无量义”有二种,即:一、体无量,实相之体不可限量,称为体无量;二、用无量。从实相一法而生出一切法,称为用无量。此体、用皆有深义,故称“义”。这样,就将“无量义”作为“实相”的异名,而使二者融为一体。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Dharmamitra)译。又称《出深劝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二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的忏悔及忏悔后的功德。

  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载,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此十大愿也是一切菩萨行愿的标志,又称“普贤愿海”、“普贤大行”。普贤菩萨在人格上是属于等觉位的菩萨,但由理而言,则象征理、定、行,为诸佛的本源,也是一切诸法的本性,若入果位,称为性海。因此,凡是信解、行,能证一切普贤法者,不问凡圣,皆称为普贤,体悟此种一乘普贤的大机境界,称为普贤境界。在大乘佛教中,显、密二教皆崇尚普贤善萨的修法:其一,就显教而言,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谛观诸法实相中道之理,忏悔六根的罪障。若成就此三昧,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示现于道场,其二,就密教而言,若身、口、意三密与佛相应,则现成普贤之身,称为普贤三味。

  《妙法莲华经》也是非常强调普贤信仰的。在《普贤菩萨劝发品》中,记述普贤菩萨新来赴会,问佛于如来灭度后,众生如何能得《法华经》,佛陀遂告以成就为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四法。随后,普贤义以种种方法劝说众生发佛道之心(即劝发),以受持、弘通《法华经》。而佛义再次宣说弘经的利益及不尊崇本经的恶报。法华会众才礼佛而退。此品是佛在《法华经》中对佛弟子的最后嘱咐,足见其重要性。《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是对《劝发品》的进一步发挥。当然,它的发挥,既全面照顾到佛陀说的“成就四法”,而又有所侧重。主要表现在:

  其一,拓展了“普贤观”的范围和时间。

  《劝发品》中,普贤菩萨曾对佛陀说,“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具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普贤经》中进一步发挥得“普贤观”的范围,指出:凡诵《法华经》等“大乘经者,修大乘(行)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皆能得见普贤菩萨色身。至于“见到”的时间,《劝发品》中说凡众生“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己”,即能“见到”。《普贤经》中则认为,由于众生的业报和努力程度不同,见到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三七日“得见”,“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总之,只要专心修习,迟早会“见到”。

  其二,具体描述了普贤的形象。

  经中说,普贤菩萨是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的。它能处处出现,“自在神通”。在《法华经》中,普贤只是一股的菩萨,是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法华经》中的一员。《法华经》中对其形象没有作具体描述。在《普贤经》中,则具体地描述了他的形象:坐在莲华台上的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身份己经非凡。在“行者”见到他,“欢喜敬礼”之后,普贤皆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备有,身诸毛孔,放大光明……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这样,它就是佛的色身,除了高大、庄严、完美的形体之外,又具有吉祥仁慈、神秘莫测的气氛。

  至于《劝发品》中说的普贤乘坐的“六牙白象”,在《普贤经》中演绎得更为具体、神妙:“其象六牙七支拄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说象身长四百由旬,牙端有浴池,池中有大莲华,华上有玉女,手执箜篌,还有凫雁鸳骛飞绕其间。其情其景,简直是“天界”的缩影。

  其三,强调忏悔的功德。

  忏…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