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虚安犹若虚空,不增不减,亦不住方,亦无所属”。因此,“法”是平等的,小乘所谓“正见”,已离平等想。大乘的“离一切想”,对小乘来说,就是邪见。大阿罗汉弃小而修大,在修持小乘者看来,也就是“成就邪见,远离正见”。所说的“害多百千众生命”,是要使百千众生“知有为法悉如幻如影如响”,而做到“离众生想,离寿想、人想、离一切法想”,“方便种菩提善根”,不计生死。大阿罗汉连续使用密语,是为了使修持小乘的会众,受到激励,及早感悟,弃小学大。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译,又作《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大萨遮尼乾子经》、《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内容叙述尼乾子外道论师大萨遮(梵Mahasatya)应文殊菩萨的发问,而宣传大乘深妙之法,认为诸佛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令众生浙入如来大乘法门。全经共分十二品:(1)序品,(2)问疑品,(3)一乘品,(4)诣严炽王品,(5)王论品,(6)请食品,(7)问罪过品,(8)如来无过功德品,(9)诣如来品,(l0)说法品,(11)授记品,(12)信功德品。本经与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为同本异译。
《尼乾子所说经》也是会三归一的法华类经典,它的内容比较全面,既谈出世间法,也谈世间法。目的是使“闻此经诸有信乐无上大乘善根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二菩提心;及信小乘狭劣众生,亦发无上菩提之心;已发无上大心众生,而能增长菩提之念;诸狭劣行小见众生,能发大行;退道众生,而能进取大菩提道”(卷一《问疑品》)。谈出世间法,是为使大众增强正信;谈世间法,是讲治国安邦之道。
关于出世间的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
其一,指出修菩萨行的方便境界奋迅法门。经文中认为: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令入菩萨无上道,必须修菩萨行。其方便奋迅之法是:(1)发菩提心成就十二法(自性信大乘法、自性成就大悲、直心本行坚固、善集一切功德、能善供养诸佛、身口意业清净、远离诸恶知识、闻法如说修行、为欲利益一切、以得诸佛加护、于诸众生常起大悲、具法行力为能成就诸功德);(2)修十二种胜法(安隐心、愍念心、大悲心、大慈心、清净心、无染心、光明心、幻心、无物心、坚固心、不退心、度诸众生不生厌心脚;(3)十二种布施妙行(能速增长无上菩提功德利故、生处富足手中常出无尽宝故、随愿得生释梵天王诸大家故、能离一切悭贪心过、弃舍诸有不生愿乐故、能舍世间贪染缚故、出饿鬼门离诸恶趣故、离诸世间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能称众生欢喜心故、能舍内外行佛行故、于诸一切所爱事中能离缚著垢害心故、行能满足无上檀波罗蜜故、行能随如来教所愿成就故);(4)十二种持戒大利益(能摄一切诸善根故、入菩萨道故、解脱一切烦恼缚故、能过一切诸恶道故、能拔恶道苦众生故、身口意业不为如来诃故、诸佛如来常赞叹故、能入诸有不放逸故、即施众生无怖畏故、成就身口意业善故、能得于诸法中随顺自在故、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罗蜜故);(5)十二种观修行忍人利益(堪忍诸恼能证一切诸法空故、不见有我为他害故、不见众生有怨亲故、不见自他身可捐故、闻毁赞叹心常不动故、能断烦恼诸结使故、能断嗔恨诸结使故、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能离恶道生梵天故、能过一切损害境界故、能得尽智无生智故、能降一切恶魔诸境界故、能见如来无量功德庄严身故);(6)十二种精进大利益(能速觉知诸佛法海故、能速往诣诸佛所故、能遍十方供养恭敬一切佛故、所作之业能称一切诸佛意故、能勤化度一切众生不生厌足故、能置众生诸佛法中趣解脱门故、速能令诸一切众生离诸愚痴故、速能悉与一切众生诸佛智慧故、速能清净诸佛国土故、能建立尽未来际一切劫数为诸众生行菩萨行不生厌倦心故、能于一念中遍诸佛国种诸善根故、能遍诸一切诸佛国土成无上道转大*轮故);(7)十二种禅定大利益(能灭一切诸烦恼染、心住寂静念不散乱、心无所著能满诸行、能出世间不著诸有、能观胜法心无疲倦、柔软自在不随禅生、得无相心不见诸物、心净能照无量境界、能灭观心不见能观、证柔软心灭诸觉观、心能寂灭一切诸根不动、心能于诸法中有大方便);(8)十二种般若大利益(远离诸垢能发光明、悉能觉了诸暗障碍、能放一切智慧光明、如犁耕地除诸草秽、如利铁钩随意琢斫、如金刚杵不为一切诸物所坏、如大日轮离诸云翳、如大火聚烧诸秽草、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能住寂灭究竟实际、能灭有相心无分别、能成无愿心无求乐),(9)十二种方便行大利益(不离涅槃清净境界、不离一处寂静境界、不离禅定甚深境界、不离清净无功用境界、不离无生真实境界、能过一切四魔境界、不离一切圣人境界、不离能出世间境界、不离一切智慧境界、不离菩萨实际境界、力能善知一切诸法无相、力能入诸一切平等境界);(10)十二种胜妙功德,能净一切诸佛国土(示现劫浊、示现时浊、示现众生浊、示现烦恼浊、示现命浊、示现三乘差别浊、示现不净佛国土浊,示现难化众生浊、示现话种种烦恼浊、示现外道乱浊、示现魔浊、示现魔业浊)。这样,使彼佛国土众生清净,离诸劫浊,具足功德,毕竟能成最胜妙时,受佛正法,清净一切诸烦恼垢,能于一乘究竟,取于无上涅槃,并使彼佛国土,成为最胜妙的道场。
其二,强调佛国无有声闻、辟支佛之说,唯有一乘。
经文中指出:“如来若为一种众生说于大乘,一种众生说缘觉乘,一种众生说声闻乘”。这样做,则是“如来成不清净心,是如来成不平等心,是如来成斗诤过心,是如来成无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如来成诸相过心,是如来成于诸法中生悭吝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来所说之法都是“随顺菩提,随顺大乘,取一切智,毕竟究竟能到一处”,即“利于一切智处”(卷二《一乘品·第三》)。
那么,既无三乘差别性,如来又为什么为众生说声闻、缘觉、菩萨法呢?经文解释说:“诸佛如来说三乘者,令诸众生悉入如来诸佛法门,令诸众生渐入如来大乘法门,如学诸伎,次第修习,”(同上)经中以射师教弟子“射智”,其究竟目的是将箭射到彼岸的箭靶,又如少火燃烧,逐渐形成劫火,其究竞目的是烧一切诸染烦恼。经中还指出:众生入佛法者,皆成一色,即所谓“一切种智妙色”,譬如种种河涧水入海,皆同一盐味。这河涧水,如声闻、缘觉、菩萨;入海后同一盐味,即一乘(佛)法。因此,佛说三乘地差别,是令三乘众生入于佛乘;说法相差别,是示现如来种智,令三乘众生入于此智;说少功德知多功德,是示诸众生三乘差别,示现如来奋迅方便无碍辩才。总之,如来说三乘,是依世谛说:说一乘,是依第一义说。诸佛“唯是一乘,更无第二”(同上)。
《尼乾子所说经》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世间法,认为这可以与出世间法,相辅相成,共修不悖。佛告文殊师利:佛国土所有外道,包括尼乾子等,“皆是诸佛如来方便,皆是如来神力住持世间能见”,因此,尼乾子说的世间法义理也就是代表了佛法。
尼乾子对严炽王所说的世间法,也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强调王道意义,指出统治者(特别是国王),应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十不善业,以免得恶果报,生三恶道。因为“善恶果报,共相追逐,如声发响,如影随形,无能免者”(卷二《王论品第五》)。
接着,经文中指出王道之法:“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名入为王”,“王之养民,当如赤子,推乾去湿,不待其言”。为什么呢?因为王者“以民为国”,民心不安,则危及国家。所以王首应当知道“国内人氏苦乐”,“知水知旱知风知雨,知熟不熟,知丰知俭,知有知无,知忧知喜,知老知少,知病不病,知诸狱讼,知有罪知无罪,知轻知重”;对于王子、大臣、诸官,则“知有功者,知无功者”,使上下不离心。总之,对于国内一切了如指掌,“以力将护,所应予者,及时给予,所应取者,念当筹量,役使知时,不夺名利,禁肃贪暴,民得安乐”(以上见卷三《王论品第五》。这样才能名副其实,称之为“王”。
其二,论治国要术。
经文中指出:国家对于犯轻罪和大罪的平民,应分别治理,但都应重于教育。末世众生,目睹众生,因睹“正法不行,邪法竞兴”,有些人会产生三种思想:“一者乐于非法贪心,二者起于颠倒贪心,三者邪法罗网缠心”。因而作了错事,犯了过失。作为“行法行王”,对于这些贫穷而犯了过失的人,首先,“当起慈心,不避危害,护诸众生。于贫穷者施与衣食,于恶行者教以善法”。其次,才依法治罪。在治罪的过程中,也应“先起慈心,智慧观察,思维五法”。所谓五法,即:“一者依实非不实,二者依时非不时,三者依义非不义,四者依柔软语非粗犷语,五者依慈心非嗔心”。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犯轻罪的平民,应当以慈悲心来感化他们。通过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其次,对于五种犯大罪的“恶行众生”,即:“一者于王无利益众生,二者迭共作无利益众生,三者起逆众生,四者邪行众生,五者邪命(虽出家而不护禁戒,求诸利养,非法活命者)众生”。也应严肃治罪,但作为“行法行王”,也应讲究人道,“不断其命,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只用三种治法,“一者呵责以为治罪,二者夺其所有资生以为治罪,三者牢狱系闭枷锁打缚呵骂驱摈以为治罪”。其中,对于邪命众生(破戒比丘),更应从宽,“先善言劝喻,令顺僧命,若其不从,当现二众现前对实”,在人证物证前,使其认罪,然后呵责,并予驱摈。
经中还指出,那些“暗钝无智,不行正法,自在作恶”的国王,…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