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朱封鳌)▪P4

  ..續本文上一頁此虛安猶若虛空,不增不減,亦不住方,亦無所屬”。因此,“法”是平等的,小乘所謂“正見”,已離平等想。大乘的“離一切想”,對小乘來說,就是邪見。大阿羅漢棄小而修大,在修持小乘者看來,也就是“成就邪見,遠離正見”。所說的“害多百千衆生命”,是要使百千衆生“知有爲法悉如幻如影如響”,而做到“離衆生想,離壽想、人想、離一切法想”,“方便種菩提善根”,不計生死。大阿羅漢連續使用密語,是爲了使修持小乘的會衆,受到激勵,及早感悟,棄小學大。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又作《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大薩遮尼乾子經》、《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內容敘述尼乾子外道論師大薩遮(梵Mahasatya)應文殊菩薩的發問,而宣傳大乘深妙之法,認爲諸佛如來說叁乘,是爲了令衆生浙入如來大乘法門。全經共分十二品:(1)序品,(2)問疑品,(3)一乘品,(4)詣嚴熾王品,(5)王論品,(6)請食品,(7)問罪過品,(8)如來無過功德品,(9)詣如來品,(l0)說法品,(11)授記品,(12)信功德品。本經與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的《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叁卷爲同本異譯。

  《尼乾子所說經》也是會叁歸一的法華類經典,它的內容比較全面,既談出世間法,也談世間法。目的是使“聞此經諸有信樂無上大乘善根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二菩提心;及信小乘狹劣衆生,亦發無上菩提之心;已發無上大心衆生,而能增長菩提之念;諸狹劣行小見衆生,能發大行;退道衆生,而能進取大菩提道”(卷一《問疑品》)。談出世間法,是爲使大衆增強正信;談世間法,是講治國安邦之道。

  關于出世間的內容,主要分兩個方面:

  其一,指出修菩薩行的方便境界奮迅法門。經文中認爲:爲欲利益無量衆生,令入菩薩無上道,必須修菩薩行。其方便奮迅之法是:(1)發菩提心成就十二法(自性信大乘法、自性成就大悲、直心本行堅固、善集一切功德、能善供養諸佛、身口意業清淨、遠離諸惡知識、聞法如說修行、爲欲利益一切、以得諸佛加護、于諸衆生常起大悲、具法行力爲能成就諸功德);(2)修十二種勝法(安隱心、愍念心、大悲心、大慈心、清淨心、無染心、光明心、幻心、無物心、堅固心、不退心、度諸衆生不生厭心腳;(3)十二種布施妙行(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能離一切悭貪心過、棄舍諸有不生願樂故、能舍世間貪染縛故、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能稱衆生歡喜心故、能舍內外行佛行故、于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4)十二種持戒大利益(能攝一切諸善根故、入菩薩道故、解脫一切煩惱縛故、能過一切諸惡道故、能拔惡道苦衆生故、身口意業不爲如來诃故、諸佛如來常贊歎故、能入諸有不放逸故、即施衆生無怖畏故、成就身口意業善故、能得于諸法中隨順自在故、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故);(5)十二種觀修行忍人利益(堪忍諸惱能證一切諸法空故、不見有我爲他害故、不見衆生有怨親故、不見自他身可捐故、聞毀贊歎心常不動故、能斷煩惱諸結使故、能斷嗔恨諸結使故、能成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能離惡道生梵天故、能過一切損害境界故、能得盡智無生智故、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故、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故);(6)十二種精進大利益(能速覺知諸佛法海故、能速往詣諸佛所故、能遍十方供養恭敬一切佛故、所作之業能稱一切諸佛意故、能勤化度一切衆生不生厭足故、能置衆生諸佛法中趣解脫門故、速能令諸一切衆生離諸愚癡故、速能悉與一切衆生諸佛智慧故、速能清淨諸佛國土故、能建立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爲諸衆生行菩薩行不生厭倦心故、能于一念中遍諸佛國種諸善根故、能遍諸一切諸佛國土成無上道轉大*輪故);(7)十二種禅定大利益(能滅一切諸煩惱染、心住寂靜念不散亂、心無所著能滿諸行、能出世間不著諸有、能觀勝法心無疲倦、柔軟自在不隨禅生、得無相心不見諸物、心淨能照無量境界、能滅觀心不見能觀、證柔軟心滅諸覺觀、心能寂滅一切諸根不動、心能于諸法中有大方便);(8)十二種般若大利益(遠離諸垢能發光明、悉能覺了諸暗障礙、能放一切智慧光明、如犁耕地除諸草穢、如利鐵鈎隨意琢斫、如金剛杵不爲一切諸物所壞、如大日輪離諸雲翳、如大火聚燒諸穢草、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能住寂滅究竟實際、能滅有相心無分別、能成無願心無求樂),(9)十二種方便行大利益(不離涅槃清淨境界、不離一處寂靜境界、不離禅定甚深境界、不離清淨無功用境界、不離無生真實境界、能過一切四魔境界、不離一切聖人境界、不離能出世間境界、不離一切智慧境界、不離菩薩實際境界、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力能入諸一切平等境界);(10)十二種勝妙功德,能淨一切諸佛國土(示現劫濁、示現時濁、示現衆生濁、示現煩惱濁、示現命濁、示現叁乘差別濁、示現不淨佛國土濁,示現難化衆生濁、示現話種種煩惱濁、示現外道亂濁、示現魔濁、示現魔業濁)。這樣,使彼佛國土衆生清淨,離諸劫濁,具足功德,畢竟能成最勝妙時,受佛正法,清淨一切諸煩惱垢,能于一乘究竟,取于無上涅槃,並使彼佛國土,成爲最勝妙的道場。

  其二,強調佛國無有聲聞、辟支佛之說,唯有一乘。

  經文中指出:“如來若爲一種衆生說于大乘,一種衆生說緣覺乘,一種衆生說聲聞乘”。這樣做,則是“如來成不清淨心,是如來成不平等心,是如來成鬥诤過心,是如來成無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如來成諸相過心,是如來成于諸法中生悭吝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如來所說之法都是“隨順菩提,隨順大乘,取一切智,畢竟究竟能到一處”,即“利于一切智處”(卷二《一乘品·第叁》)。

  那麼,既無叁乘差別性,如來又爲什麼爲衆生說聲聞、緣覺、菩薩法呢?經文解釋說:“諸佛如來說叁乘者,令諸衆生悉入如來諸佛法門,令諸衆生漸入如來大乘法門,如學諸伎,次第修習,”(同上)經中以射師教弟子“射智”,其究竟目的是將箭射到彼岸的箭靶,又如少火燃燒,逐漸形成劫火,其究競目的是燒一切諸染煩惱。經中還指出:衆生入佛法者,皆成一色,即所謂“一切種智妙色”,譬如種種河澗水入海,皆同一鹽味。這河澗水,如聲聞、緣覺、菩薩;入海後同一鹽味,即一乘(佛)法。因此,佛說叁乘地差別,是令叁乘衆生入于佛乘;說法相差別,是示現如來種智,令叁乘衆生入于此智;說少功德知多功德,是示諸衆生叁乘差別,示現如來奮迅方便無礙辯才。總之,如來說叁乘,是依世谛說:說一乘,是依第一義說。諸佛“唯是一乘,更無第二”(同上)。

  《尼乾子所說經》的另一方面,是強調世間法,認爲這可以與出世間法,相輔相成,共修不悖。佛告文殊師利:佛國土所有外道,包括尼乾子等,“皆是諸佛如來方便,皆是如來神力住持世間能見”,因此,尼乾子說的世間法義理也就是代表了佛法。

  尼乾子對嚴熾王所說的世間法,也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強調王道意義,指出統治者(特別是國王),應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十不善業,以免得惡果報,生叁惡道。因爲“善惡果報,共相追逐,如聲發響,如影隨形,無能免者”(卷二《王論品第五》)。

  接著,經文中指出王道之法:“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攝護衆生令安樂故,名入爲王”,“王之養民,當如赤子,推乾去濕,不待其言”。爲什麼呢?因爲王者“以民爲國”,民心不安,則危及國家。所以王首應當知道“國內人氏苦樂”,“知水知旱知風知雨,知熟不熟,知豐知儉,知有知無,知憂知喜,知老知少,知病不病,知諸獄訟,知有罪知無罪,知輕知重”;對于王子、大臣、諸官,則“知有功者,知無功者”,使上下不離心。總之,對于國內一切了如指掌,“以力將護,所應予者,及時給予,所應取者,念當籌量,役使知時,不奪名利,禁肅貪暴,民得安樂”(以上見卷叁《王論品第五》。這樣才能名副其實,稱之爲“王”。

  其二,論治國要術。

  經文中指出:國家對于犯輕罪和大罪的平民,應分別治理,但都應重于教育。末世衆生,目睹衆生,因睹“正法不行,邪法競興”,有些人會産生叁種思想:“一者樂于非法貪心,二者起于顛倒貪心,叁者邪法羅網纏心”。因而作了錯事,犯了過失。作爲“行法行王”,對于這些貧窮而犯了過失的人,首先,“當起慈心,不避危害,護諸衆生。于貧窮者施與衣食,于惡行者教以善法”。其次,才依法治罪。在治罪的過程中,也應“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維五法”。所謂五法,即:“一者依實非不實,二者依時非不時,叁者依義非不義,四者依柔軟語非粗犷語,五者依慈心非嗔心”。也就是說,對于這些犯輕罪的平民,應當以慈悲心來感化他們。通過實事求是,擺事實,講道理,幫助他們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其次,對于五種犯大罪的“惡行衆生”,即:“一者于王無利益衆生,二者疊共作無利益衆生,叁者起逆衆生,四者邪行衆生,五者邪命(雖出家而不護禁戒,求諸利養,非法活命者)衆生”。也應嚴肅治罪,但作爲“行法行王”,也應講究人道,“不斷其命,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只用叁種治法,“一者呵責以爲治罪,二者奪其所有資生以爲治罪,叁者牢獄系閉枷鎖打縛呵罵驅擯以爲治罪”。其中,對于邪命衆生(破戒比丘),更應從寬,“先善言勸喻,令順僧命,若其不從,當現二衆現前對實”,在人證物證前,使其認罪,然後呵責,並予驅擯。

  經中還指出,那些“暗鈍無智,不行正法,自在作惡”的國王,…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