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朱封鳌)▪P5

  ..續本文上一頁也應懂得“自治”。自治的方法有二種,即:“一者依自力,二者依外力”。所謂自力,是要求國王時常反省:“我今所行,爲是放逸,爲非放逸?爲有慈心,爲無慈心?爲是應作,爲不應作?爲是善業,爲是惡業?若知所作是不應作是惡業者,即止不作,生慚愧心,悔過自責,畏惡名稱,畏墮惡道”。也就是自行自律,時時警惕自己,約束自己。所謂依外力,即是于國內處處求能如實語的大沙門,將其請到宮中,國王應“迎送禮拜問訊,盡恭敬心,盡尊重心”,求其指點和教誨,“聞已受持,如法改悔,”達到真正“舍十惡等惡行法”,“行十善等十行法”,(以上見卷四《王論品第五》)。這就是依外力自罪自治。經文中特別強調國王依外力自治的重要,所以對破戒比丘的治罪,也是禮讓叁分。

  《尼乾子所說經》的主旨是闡明叁乘爲便、一乘真實的義理和《妙法蓮華經》的旨趣相同,但它進一步把世間法結合在一起,使一佛乘的思想更易于爲廣大信衆所接受。

  3、叁昧類經典

  叁昧類經典,是法華部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主要強調修持的義理,爲以後天臺宗主張的教觀雙修的“修”的部分,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主要經典有《法華叁昧經》和《金剛叁昧經》。

  《法華叁昧經》

  《法華叁昧經》一卷。劉宋沙門智嚴譯于元嘉四年(427)。本經乃佛爲羅閱王之女利行宣說法華叁昧的行法。敘述羅閱祗城耆崛山中有無數比丘衆、菩薩衆等齊聚來會,欲問請佛。佛口放光明,遍照十方,佛身忽然不見。羅閱王辯通、王女利行、諸女等齊來。佛遂由地湧出,坐大寶蓮花上,爲王女宣說法華叁昧的行法。王女得道後,與衆問答,諸女皆發心出家,王亦出家,並得授記。

  何謂法華叁昧?經文中解釋說:“譬如大國中有一樹,有一華覆叁千大千刹土,其香薰恒邊沙佛國。若有人得聞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是叁昧。若諸病痛者,得聞是叁昧,應時自解,人根衆病消盡。”經文中最後還說:不可計恒沙百千人民聞佛說法華叁昧後,“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逮無所從生心,無數千聲聞,皆逮阿惟越致地。”足見修法華叁昧的威力之大。《法華叁昧經》中指出行法華叁昧,可分兩個階段:

  其一,知法身如幻,觀人身物無形。

  經文中說,在修法華叁昧之前,就應懂得二事:“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淫怒癡無根無形。”如來還以偈言解釋:“法身有一切,化幻現沈浮。淫怒癡無形,如水現泡沫。觀察人身物,如滅無形住。離散合自成,分別計皆空。”這種萬法如幻如化,一切皆空的思想,乃是修持法華叁昧的思想基礎。

  人畢竟生活在現實世界上,難免要待人接物。故有六相、六塵、穴識的意念。經文中對修法華叁昧者強調四事,即:“一者行戒無色想,二者行檀無受者,叁者不厭無亂者,四者行智無遇者。”意思是,修地者在行戒時,沒有色法、色塵之想;在行檀施時,沒有給受施者以恩施之想,而認爲這是應該做的;求生極樂,但不厭娑婆,故念佛時無散亂之想,有利智,但又要大智若愚。正如偈言中說:“不犯戒無毀,行檀不入智,不厭無癡亂,不愚無智慧。”這樣,才能隨時隨地進入法華叁昧之中。

  其二,行法華叁昧時,物我雙忘,對叁十六事不起不滅。

  經文中載法華叁昧叁十六事是:“不見生,不見死,不減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內,無住無止,無水色,無火色,無風色,無地色,無痛無癢,無思無想,無生無死,無識無貪,無淫無嗔,無恚無愚無癡,無悭無施,無惡無善,無心無意,無識、行。不起上若幹事,不滅上若幹事,如一無形象。”偈言中歸納這一境界爲:“不想念無念,不行色想要,無行法華淨,空寂無吾我。不處有入中,沒滅無形象。不觀善以惡,俱皆空自然。”達到清淨禅寂、物我雙忘的境界。

  《法華叁昧經》對後來的天臺宗影響很大。智者大師在《法華叁昧忏儀》中所強調事中修一心精進和理中修一心精進,就是繼承這一思想的。他說,“若禮佛時當一心禮佛,心不異緣,乃至忏悔、行道、誦經、坐禅,悉皆一心,在行法中無分散意,如是經叁七日,是名事中修一心精進。……如禮佛時,心性不生不滅,當知一切所作種種之事,心性悉不生不滅。如是觀,見一切心悉是一心,以心性從本以來,常一相故。行者能如是反觀心源,心心相續,滿叁七日不得心相,是名理中修一心精進法。”忏悔行道、誦經、坐禅、悉皆一心,心不異緣的事中修一心精進,即是《法華叁昧經》中的觀萬法如幻如化、一切皆空和“行戒無色”、“行檀無受”的思想,而心性不生不滅、返觀心源的理中修一心精進,即是《法華叁昧經》中的對二十八事不起不滅,如一無形象的精神境界。

  《金剛叁昧經》

  《金剛叁昧經》,一卷。出北涼錄,失譯人名。內容述佛于靈山入金剛叁昧,說一乘真實之法。金剛叁昧,是指能通達一切諸法的叁昧(即定),因其堅固能斷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堅固能摧破他物,故稱金剛叁昧。爲叁乘行人最後斷一切煩惱,各得究竟之果的叁昧。《涅槃經》卷二十四稱:“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得金剛叁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金剛叁昧經》指出,修金剛叁昧應做到叁個方面:

  其一、強調無生無化,本來空寂。

  經中說:爲了達到無生無化,應“令彼衆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于無化。所謂無生,措諸法之實相無生滅。所有存在的諸法無實體,是空,故無生滅變化可言。但凡夫迷死無生之理,起生滅的煩惱,故流轉生死;若依諸經論觀無生之理,可破除生滅的煩惱。懂得無生的道理,無“心我”之想,時時處于空寂之中,使心無幻無化,就沒有系縛。經中還說:“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因爲“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乃是一切諸法的實性。

  經文中還指出,修持這種無生無化的空寂之法,“不依叁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叁寶,空心不動”,自然而然地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有人認爲六波羅蜜是有相,經文中解釋說:這裏說的完全是無相無爲,“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布施)波羅蜜;志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叁界,是屍(持戒)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叁業,不住身心,是羼提(忽辱)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精進)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人空,是禅(禅定)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住,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智慧)波羅蜜”(《無相法品》第二)。這六波羅蜜皆是解脫之相,但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而又不取涅槃相。

  經文中還指出:說諸行無生,但並非有無生之行。根據這個道理,所謂“得無生忍”(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谛認之,安住且不動心),“即爲虛妄”。有人提出,那麼,“無得無忍,應非虛妄”嗎?經文中認爲:這也不是。因爲“無得無忍,是則有得;有得有忍,是則有生。有生于得,有所得法,並爲虛妄”。要真正做到無忍無生心,則要求“心無形段,猶如火性,雖處木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全其理,假說爲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不見處所,知心如是,則無生心”(《無生行品》第叁)。經文中還以《中論·觀因緣品》說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作“四句推撿”,以白因、他因、共因、無因推撿有爲法,以證諸法之緣生無自性,生亦無自性,緣亦無自性,都無自性,起而無起,宛然而寂然,這也就是所謂中道。

  其二,強調衆生本覺思想。

  所謂本覺,是指本有的覺性。爲“始覺”的對稱。經過後天的修習,次第斷破無始以來的迷惑,徐徐覺知、啓發先天的心源,稱爲始覺;先天本有而不受煩惱汙染等迷相所影響,其心體本性乃本來清淨的覺體稱爲本覺。

  《金剛叁昧經》中說:“一切萬事,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身亦如是。”但是,只有“本覺”是“不毀不壞,決定性故,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覺無處故清淨,清淨無覺;物無處故清淨,清淨無色”。心、眼、識也是如此:“色無處所,清淨無名,不入于內;眼無處所,清淨無見,不出于外;心無處所,清淨無止,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淨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性無有覺,覺則爲覺。”也就是說,“一切衆生本根覺利”,“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但後天有了“欲刺”,是沒有給予“降伏”之故。至于怎樣降伏呢?有人提出:“常住涅槃,應當解脫”。佛陀則認爲:“常住涅槃,是涅槃縛。”覺者應當“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

  所謂庵摩羅識,乃是性本清淨之識。故當有人提出:既稱“無所入”入庵摩羅識,豈不也是“入”嗎?經中說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據《大乘起信論》所說,萬有歸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就“心真如門”而言,心乃超越差別相的清淨而絕對不二的存在,原本無所謂本覺、始覺之名;若就“心生滅門”而言,心被無始以來的無明所汙染,而産生各種差別相,故于阿賴耶識中有本覺與始覺之別。真如遇無明之緣而生起迷妄現象,于此之際,心完全蒙昧不覺,稱爲不覺;但其本性的覺體毫不損壞,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遠離世俗差別心念的清淨體,此即本來的悟覺,故稱本覺。佛陀說的庵摩羅識即爲本覺,雖說“入”,實爲“非入”。經文中舉了個例子:“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直至其父發觀後,指出其手中之錢,即可取用,何用求索?迷子才恍然大悟,以爲得到了金錢,生大歡喜。其父又指出:“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雲何可喜?”庵摩羅識也是如此:“本無出相,今即非入”(以上見《本覺利品》第四)。

  經文中強調的本覺思想,對後來的天臺宗也有一定的影響,唐代天臺九祖湛然(7ll-782)與華嚴宗四祖澄觀(738-839)展開論诤時,湛然就曾引《大乘起信論》真如緣起的本覺論,融入天臺教學。以後,曰本的最澄從湛然的弟子道遂、行滿受天臺學,將本覺思想與華嚴、密教結合,而形成了日本天臺宗的本覺思想。

  其叁,強調叁乘之道,俱在真如。

  經文中指出:諸法一昧,即一實昧。叁乘之道,“譬如江河淮海,大小異故,深淺殊故,名文別故。水在江中名爲江水,水在淮中名爲淮水,水在河中名爲河水,俱在海中名爲海水”。法亦如此,唯一乘道,“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經文中還指出:住一佛道中,應能通達叁行:“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叁、隨如取行。”所謂隨事取行,即依事相、事法取行。知道因緣生之一切有爲法,即宇宙間千差萬別的現象。不爲虛空境界所迷惑,並應懂得真如(理)隨緣而展開萬法(事)之現象,因而事即理,理即事,事理不二。所謂隨識取行,即依攝論宗所說,在唯識宗六識的基礎上再加庵摩羅識。因爲人心的本來狀態是清淨的,那是從生命的迷妄中脫卻開來而致的,此中的關鍵,在阿賴耶識的舍迷轉悟,這個本來清淨的狀態,即是庵摩羅識(第九識)的表現。此九識說,也爲後來的天臺宗所取。所謂隨如取行,即指諸法雖各各有差別(如地有堅相,水有濕性等),但理體則平等無異(同以空爲實體)。此諸法之理體平等相同,亦稱爲如;如爲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故稱法性;而法性爲真實究竟的至極邊際,故又稱實際。如、法性、實際,總稱諸法實相。隨如取行,亦即隨諸法實相而行。經文中認爲:隨事取行,隨識取行,隨如取行,“如是叁行,總攝衆門,一切法門,無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謂入如來藏”。並稱“入如來藏者,入不入故”(以上均見《如來藏品》第七)。也就是說,所謂“入如來藏”,也可說是“非入如來藏”,因爲入即不入,其本性如此。

  關于如來藏,天臺宗叁祖慧思(515-577)曾作過解釋。他在《大乘止觀法門》卷第一中說:“問曰:雲何複名此心爲如來藏?答曰:有叁義。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叁者能生名藏。”如來果德法身和衆生性德淨心二者,即具染淨二心和染淨二事無所妨礙;所謂所藏,即此真心而爲無明所覆藏;所謂能生,是指體具染淨二性之用,故依染淨二種熏力,能生世間出世間法。後來的天臺宗認爲如來藏即實相,而視其爲不可思議的妙法。經文中還指出,修金剛叁昧,應做到“無住”生心。所謂無住,即沒有任何執著的心靈狀態。對所謂“常法”的觀念是:“常法非常法,非說亦非字,非谛非解脫,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了見識爲常。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意謂世間諸法之實相即是畢竟空,唯有庵摩羅識是常,但它又是呈寂滅相,即無生無滅,涅槃寂靜。正如真谛在其所譯《決定藏論》卷上《心地品》中說:“阿羅(賴)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阿(庵)摩羅識是常,是無漏法。得真如境道做,證阿摩羅識。”若能證得“無住”,一切法當體即空,當體即如,世間與涅槃,涅槃與世間,二者並無分別。這就達到了金剛叁昧境界。這種無住本觀念,其後爲天臺宗的圓教所發揮。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朱封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