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臺六妙法門
編輯:能護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佛法離不開行持。安那般那是世尊一貫提倡的修持法門,它是以呼吸法來達到禅定乃至解脫一切煩惱的目的。這種安般的呼吸法是世尊成正覺的契機。他以此呼吸法作爲教授弟子修習的基本法,這正是後來天臺六妙法門成門的淵源。此法傳到中國後,成爲中國早期禅法的主流,即安般禅。後來演變發展爲天臺六妙門的修法。智者大師在《六妙法門》一書中詳細說明了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六門的次第修法。六妙門的修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安那般那、《安般守意經》、天臺止觀 、數隨止觀還淨、二十五方便
前 言
佛教是一向注重實踐的宗教,講究實修實證,並非一味推究或盲目信仰可得。止與觀爲修習佛道的重要法門,與“戒”共成戒定慧叁學,自佛陀時代開始,以迄後來之各宗各派皆極重視這一修行實踐法門,尤以天臺宗智者大師爲然。止觀是天臺宗的核心思想,天臺宗共有叁種止觀,其中不定止觀六妙門是最爲普及的禅修方法,它是以注意自己的出入息而令心念止于一境來達到證定發慧的目的。這種禅法實淵源于世尊安那般那的呼吸法。世尊安般的呼吸法集中體現在佛說的《安般守意經》裏。經中說到佛的安般是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六事。這六事實際上包括了定慧雙修的內容, 是對外道只停滯在禅定境界而無有觀慧照了方便的明顯改造, 這是世尊安那般那重在智慧觀照以斷煩惱的特質。後來天臺智者大師將世尊安那般那的呼吸法概括爲止觀二門,並對安般六事做了進一步的發展,演變爲天臺六妙法門的系統修法。六妙門是涵蓋所有禅定的止觀雙運的法門,是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的基本修法, 因此修道者必須對此加以研究。本文試對此作粗略的探討,由于筆者無實際修證功夫,只是憑著對天臺止觀的極大興趣,不揣鄙陋草成此文,其中錯漏之處難免,敬請諸善知不吝指正。
一、世尊的安那般那——天臺六妙法門溯源
(一)世尊的安那般那呼吸法
呼吸是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每個衆生都注意到它的存在,世尊發現了呼吸的奧妙,于是便有了安那般那的修法。安那般那的呼吸法是世尊成正覺的契機。世尊出家後初期的修行生活,也是走著與古印度修行者們所曾走過的路相似。他曾跟隨瑜伽行者學習過八種心靈高度專注的境界,但這些都不是究竟的解脫方法,不能滿足世尊的需求。在世尊出家後的六年苦行生涯中,他曾試圖以最大的苦行——斷息來解決人生的苦惱,後來他覺悟到此種苦行的不利,便停止止息的修法。而世尊安那般那的修法,據說是有一天他受到天的啓示[1],開始注意到吸入呼出的呼吸法,而成爲安那般那的禅修方法。
世尊實踐安那般那的呼吸法時,曾在九十天中以超人的毅力專心一致地做出息和入息的工作,這使他進入一種高度的精神境界。《安般守意經》中曾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達到正覺後不久,對弟子們所說的一席話:“弟子們,我在最近叁個月間,全神貫注于出入息,因而得到了諸多心得。我實際地實行入息、出息、長短息等等各種呼吸方式,才曉得有各種不同的呼吸方法,而我已經有了粗略的思維,弟子們,我希望經過更長的時間,再得到更細微的思維。”由此段經文可知,世尊在叁個月之間實行安般守意的呼吸法,而後得到許多心得的經過情形,並且由實行出息、入息、長短息等呼吸方式,得到更多的呼吸法,慢慢地思索,獲得更多的心得,連過去不曾感受到的細微之處,也逐一地體驗到了。這是釋迦真正領悟到“安般守意”的契機,而後在世間的四十五年之間,安那般那的呼吸法便如影隨形地與他同在。
安那般那,梵語a^na^pa^na,是出入息之義。“安那”原爲遣來之意,指入息,“般那”原爲遣去之意,指出息,安那般那簡稱安般,譯爲數息觀或持息念。世尊對這種安那般那的禅修方法極爲重視。印度早期的禅觀修習也曾注意到呼吸的出入、長短、大小和引導等方法,以達到心力集中和身體內外統一的境地。但它只是作爲修定目標的一種方法,至于如何達到佛所認可的那種身心安適、甯靜明智的狀態,禅那本身並沒有說明。世尊安那般那的禅修方法則提供了極其具體的運作程序。這種禅法在《安般守意經》中有詳細的敘述。此經從大體上說,上卷著重論述安般禅本身,下卷廣釋叁十七道品經,即通過修習安般禅,成就叁十七道品,觸及的內容幾乎包括小乘佛教的全部修持。除《安般守意經》外,佛在其它一些經中,同樣開示安般的修法。如《增一阿含經·十念品》記佛告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當共修十法,亦稱十念,即包括安般在內。
安那般那是世尊一貫提倡的修持法門,體現這種修持法門的是《安般守意經》, 經中將世尊的呼吸法分爲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六個階段。《安般守意經》雲:“數息爲地,相隨爲犁、止爲轭、觀爲種、還爲雨、淨爲行。如是六事乃從道也。”本經將呼吸比爲農作物予以說明。意爲種子從播種、萌芽、成長、結實至收獲(淨),必須經曆各種階段,修習安般也是一樣,缺一不可。“六事中,數息斷外,相隨斷內,止爲止罪外,觀卻意,不受世間爲還,念斷爲淨也”。第一、數息。數息有吸氣數息和呼氣數息。吸氣數息可切斷由外界來的困擾,呼氣數息可切斷由內部發生的雜念和妄想.第二、相隨。數息是相隨的前奏。相隨是“息與意相隨”,實行良好的呼吸,即得息與心和息與身相隨,也即是不隨逐五陰、六入,而令息與意相隨順。第叁、止。止是使心專注于一處,心不動搖。經中講到止有四種,即數止、相隨止、鼻頭止和息心止。以上叁階段的修法屬于定的範疇。第四階段“觀”是觀五陰及觀出入息,即觀察的心和呼吸相,能彼此互相觀察,這叫做俱觀。呼吸相是觀察如何呼吸的“意”和對種種現象的“意”,雙方面的觀察,能“在內斷惡”,而專念呼吸之道。第五、還。 “還”是棄惡成還, 而由呼吸得到明朗、清潔的喜悅, 能常滋潤心田,以冷靜的眼光來觀察自己,如回光返照。這是“還”的功用。第六、淨。前五階段齊備後即可實行淨了。如前所述,“淨”是斷念,即內心雜念一無所有,淨也是明了肉體的肮髒無意義而對色身不再執著。實行“淨”以後能得四谛,解脫生死大苦。從數息到相隨,而進入止觀還淨的境界,如此的演進即成爲《安般守意經》的骨幹。
以上六個步驟又可分爲兩大部分,即止與觀。前叁門的目的在于止,止給觀提供一種特殊心理條件,是觀門的前方便, 以此前叁門修止的功夫爲基礎, 觀門的修慧法門才能入手。
世尊的這種安那般那的呼吸法,在中國天臺宗得到延續發展,可謂是後來天臺六妙門成立的淵源,天臺六妙法門次第演進,其中前叁門屬定,後叁門屬慧,依此定慧能發真明,出離生死,這正符合世尊教導弟子修習的本懷。
(二)修習安那般那之機與助道法
世尊教育弟子的方法,是因機施教,對症下藥,其中安那般那的修法,最爲普遍傳授。佛陀在《阿含經》中多處開示安那般那的修法。這種出入息的修法,一般修行者都能適機,但其中有二類根基的衆生最爲適合修此法。
一是覺想多者,當修安那般那。因衆生心散難拘亂,多思多慮,此類衆生,應當修習令心專注一境的方法,以斷其奔馳攀亂之心。《雜阿含經》中講到世尊于布薩時,觀察諸比丘衆後,告訴比丘們:“當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如觀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2] 二是極大厭患身者,這類衆生本身就厭患自身或者是通過修習不淨觀後對身體極端厭惡, 而采取消滅身體的方式。 所以這類衆生已不適合修不淨觀,而應修習安那般那, 使他們由厭身轉向對出入息的修證。經中講到許多比丘修了不淨觀以後,極大厭患自身,于是用各種方式自殺己身或使人殺。有一鹿林梵志子邪見增長,殺了六十位比丘,因此比丘減少,佛于是爲極厭患身者說安那般那的修法,使他們觀滅出入息而成就安那般那法的修證。[3]
無論修習任何一種法門, 必須具足先行條件, 方可進入正修。 成就安那般那的修證, 必須具足五種助道法,才能于安那般那精勤修習。 如《雜阿含經》中說到有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爲五?住于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于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不學戒,是名第一(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爲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叁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眼,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愦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4]
以上這五條件與後來天臺宗修習止觀前行二十五方便有相似之處,它可歸結爲持戒清淨、息諸緣務、飲食適中、伏睡眠蓋和閑居靜處五種,可以說是二十五方便的精要。後來天臺智者大師也正是依據這五條助道法而引申出二十五方便的,可見天臺止觀的修行法門與原始佛教有著根本的聯系。
(叁)修習安那般那的功德利益
安那般那的修習法門適合多數衆生的根基, 由修習安那般那而證果位神通的比丘在阿含經和巴利文經典中有多處的記載。 所以修習安般的功德不可思議。根據經典,其功德利益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修習安般能斷尋, 即由修習安般定而能得寂靜、殊勝、不雜、樂住之故,由此斷除了定的障礙——尋,令心趨向于安般的所緣,所以說:“爲斷尋而修安般念。”…
《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臺六妙法門(能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