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息相如空中風,來無所從,去無所往,息既無所有,人生又從何得,以有氣息,始有人生,今觀身中皮肉筋骨叁十六物等如芭蕉虛妄不實。當觀照功夫用得較深時,即能洞見內外之種種不淨物,徹見緣起和合之身心,刹那變易不住,無常無我,覺受是苦,證身受心法四念處,破常樂我見四種顛倒之見。“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當舍觀修還。
第五、還門:前面之種種觀想法,是以能觀之智,去觀照種種境界,因有能觀的心智,始有所觀的息境,境智對立,不能會歸本源。此時則還照能觀之觀心,觀照此能觀之心從何而生。不論從觀心或非觀心生,在返照之下,皆不可得。于此種種剖析,覺察到能觀之心非有即空。能觀之心既然是空,所觀之境亦非有,故境智俱空,便是還源之要。由此心慧開發,不加功用,任運破除粗重煩惱, 返照境智雙亡之境。然至此雖能達到返本還源, 但仍有一個還相存在,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舍還修淨。”
第六、淨門:以上諸門能製止種種妄想,斷除粗重煩惱,但是不能稱爲真淨。修淨是見五蘊等一切法本淨,故不起種種妄想分別。此時則妄想分別,我執等垢皆息滅,並能見一切法之能所,淨垢,生滅等相對法,皆成戲論,一切本即清淨無染,如如不動,則能徹見諸法之本性。若能于修淨時,證得本性之境界,則無能修所修,無能淨所淨,如太虛空,不落于有無,作是修時,心慧相應,入叁昧正受,無漏心慧,開發現前,斷叁界垢盡,了脫生死, 轉凡成聖,方可得到真淨。
從上述的文字中,我們可以了解六妙法門的修習事相是由近至遠, 從淺入深, 逐漸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域。六門中, 數隨二門,爲修習的前方便;止觀二門,爲修習的中心;還淨二門,方爲修習結果。六妙門雖分爲六,其實可歸納爲止與觀二門,止門即是數、息、止,是屬于修定的法門,因爲這叁個方法皆著重在使內心止息妄念,而能安住于定境中。觀、還、淨屬于觀,是屬于修慧的法門,此叁門皆著重在智慧的觀照。行者當明白修止與修觀的重要性,止觀並進,定慧雙修,才是中道佛教的中道法門。
六、六妙法門的實踐意義
學佛如果要有高層次的體驗,就得通過止觀,那是一種內心的修持。如果我們想要開發無漏智慧,斷除煩惱,就得靠這種內心的行持。六妙門是內在行持很重要的方法。它是涵蓋所有禅定的法門,在實踐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佛教的大小乘經典、戒律,都描述世尊的禅定功夫獨步千秋,雄視百代,能隨意出入任何一種禅定境界。他說法時常常入定,並表現出種種神通變化。天臺宗慧思禅師在《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首即強調:佛教所說五眼、六通、叁明、八解脫、十力、四無畏等“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依禅定生”。我們可以說,佛教一切思想,都是禅定考察的結果。若無禅定,聖智無由得生。所以修習禅定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中講到四種禅定,六妙門屬于亦世間亦出世間禅。六妙門中,數門和止門是世間禅,隨門是亦世間亦出世間禅,觀門是出世間禅,還淨二門是非世間非出世間禅,可以說修習六妙門等于修習世出世間的所有禅定, 它是一種有次第有系統的修持方法. 阿底峽尊者說:“若不知禅定修習的成功要素,則修上一千年也枉然。”因此,要想修有所成,必須透過有次第,有系統的方法逐步練習,才能層層轉上,日進有功。六妙門是止觀雙運的法門,不可偏于一方, 雖然證得禅定能使心的明晰度,專注力增加,身體也會遍滿一種舒暢的氣息,使行者感到輕安、柔軟。但得到禅定後並非大事已畢,而是要以此定力所養成的專注、明晰爲利器,去觀察萬法實相空性。這是禅定與智慧的結合,是所謂“止觀雙運”的修持方式。只有修習止觀純熟以後,才能逐漸淡薄煩惱塵垢,充實慧證的力度,直至契入清淨心地,親證萬有本源。
從世俗立場看,禅定的鍛煉是具有令人甯靜快樂的有效方法。即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十分值得向他們推薦,因爲事實上他們也是需要禅定的。一個人如果定力不強的話,就沒有辦法堅守理智的立場,使得所了解的許多道理,只成爲屯積在大腦的知識。對人格的提升和生命智慧的獲得,助益十分有限。爲了達到能在生活中運用佛法的境地,必須加強禅定的鍛練。如果我們想在禅定上真正得力的話,必須把修定的重點,由靜中轉移到日常的動中來。實踐六妙門的修法,可使我們開展定力,體驗實相,如果我們將它貫穿到生活中,在六塵的境界中培養定力,淡泊染心,那麼我們即使在煩惱充滿的生活中也能獲得身心的輕安和快樂。由于定慧雙修的力量, 無論坐上坐下, 對境曆緣, 都能做到了了常知,雖常處其中而內心不隨其流轉, 順逆境界不能奪其心, 一切煩惱塵境不能動搖, 而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
結 語
綜上所述, 六妙法門是一種有次第有系統的修法,它是體驗真理和對治各種煩惱習氣的基本條件。此法極適合現代人的修習。由于時值末法,衆生根機陋劣,多偏中下,頓悟空性等法門雖妙,奈非中下根者所及。而六妙門正是從基本的安那般那禅法入手,以幫助學者加強習禅的基礎訓練,從而逐步證達各種禅定,發起各種妙門, 乃至證得究竟解脫。古代的修行人之所以能證得道果,是因爲他們以全部的生命去實踐佛的真理,相信我們只要對修禅生起應有的深刻認識和高度的重視,並切實身體力行,定能入如來地,證得一切種智。
《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臺六妙法門(能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