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台六妙法门(能护)▪P3

  ..续本文上一页照由低而高、由浅而深的次序,以至成就最高的证悟,为印度传入中国之禅法的集大成著作。

  二、不定止观:非初观实相,亦非次第由浅而深,而是顺应众生的性质能力,或浅或深,没有固定的阶次,故其实践顺序亦不定。如置金刚宝于日中,其色彩之现象亦不定,故名不定止观,此为《六妙门》一卷所说的实践法。如《摩诃止观》卷一下中云:“不定者,无别阶位,约前有渐观后有顿观,或渐或顿,而说不定。更前更后,互浅互深,或文或理,或指世界(悉檀)为第一义(悉檀),或指第一义为“为人”、“对治”,或息观为止,或照止为观,故名不定止观。”此系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证十二门,由宿习所发,豁然开悟而得无生忍。

  三、圆顿止观:既没有从浅入深的固定阶次,也不是浅深渐顿前后更互的,而是当下圆满体认佛教的真理,无滞无碍,初即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顿速,此为《摩诃止观》十卷所说的实践法,其中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为实践理论的圆顿止观为最胜法门。《摩诃止观》将“止观”统摄佛法全体,包容佛学中的解脱论、般若学和法身观。在止和观的关系上,把重心放在观上。以观不思议境为中心,把散见于诸经论中含珠不吐的思想,皆在观心的体验中给予解脱,整合为独特的体系。

  从上可知,天台所传的三种止观,其下手方法虽有渐次、不定与圆顿之不同,但同样都是以“圆教中道实相”之理为修观的内容。只是圆顿止观在修法上不假其它方便,直于十种境相中,起十种修观方法以修入实相;而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则需先用其他禅定及修观方便,巧为弄引、渐次调熟,方乃修入,以此三种修观之下手方便不同故,而分成三种止观之法。

  (二)不定止观——六妙法门

  六妙门在天台宗三种止观中,属于“不定止观”。不定止观的旨趣,在于对修习禅定的次序不于固定,而是因应时空环境及修行者机宜的不同,随机而修任一法门。同时,受《法华经》开权显实思想的启发,以不定而达实相,把顿渐诸法门前后更互,或以浅定发深慧,或以高深法门为低之自由活用。“若不以实相心修,皆名为粗,若开粗显妙者,阿那波那即是摩诃衍。”[12]就是说在实相智慧的指导下,法界圆融,条条禅门皆可达圣门。

  在《六妙法门》里,虽没有直接谈到为何称不定止观, 但在第六章“通别六妙门”里说它可通达所有的禅法,通凡夫、二乘、菩萨的禅法,这种说法,就相当明显的把《六妙法门》为何称为不定止观的意义表达出来。

  所谓六妙门, 就是六种修持禅定的法门,各种禅定工夫, 皆可从此六门之方便而进入。只要能把握到其修持方法之要点或枢纽, 则可通达诸禅而无碍。六是数法,约数明禅,所以名六。妙,指以涅槃为妙门,谓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若人依此法门而修,则能超出三界轮回,证得一切种智。外道虽亦入禅定,但不究竟,仍是世间旧法,由深乐禅定之法,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所以外道修禅,不能发真悟道。唯有在禅定基础上加以思择观慧(观),由止观双运才能开发真智,而生死永绝。此六妙法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所以不同于凡夫外道偏于深禅,乐着定法。此六妙门为三乘正士同游之路。所谓六妙法门,是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六种法门,依此而示不定止观修证方法之谛要。《法界次第初门》对六门的解释是:“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息心静虑,名之为止;分别推析之心名之为观;转心还照,名之为还; 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此六门皆以得证入涅槃及大菩提果为妙, 显示出此六妙门的殊胜及难得。

  显示不定止观的《六妙法门》一卷,亦称为《修禅六妙门》,简称《六妙门》。因为其“文兼事理及有漏,修法不同”故称为不定止观。这是智者大师在瓦官寺,受陈尚书令毛喜之请而说出。《摩诃止观》和《禅门修证》具十卷之大册,此只一卷之小册子而已。此书将早期传入中国的安那般那禅法的数、随、止、观、还、净六种法门,按四悉檀和空假中三观的方法,分作历别诸禅六妙门等十章论述。虽分为十章, 但内容及组织皆可算是相当简要的。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是明六妙门与禅波罗蜜诸法之关系;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即说数随止观还净之互相关系;第三随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和第五相摄六妙门,乃明修证六妙门之意义;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和第九圆观六妙门等门,是说修证六妙之实际。第十证相六妙门,明其证悟之形相,此即次第证、方便证、圆顿证之四种证悟之相,以显不定止观之特色。

  《六妙法门》内容条理分明,脉络可见,由共而不共,由事而理,由偏而圆,由修而证,层层深入,在理论和事修上,颇有参考价值。

  五、六妙法门实践修法

  修行前方便

  天台宗将止观的修行分为方便与正修二种,“方便”是正修止观法门之前的预备功夫,在《摩诃止观》和《禅门修证》都具说二十五方便,不论修三种止观或四种三昧都应以二十五方便作为止观入门的准备。

  《六妙法门》的六种修持方法,都是属于在坐禅所用的调心法门,故在《六妙法门》文中, 只是直接地将这些法门介绍出来,至于在修习前应有的事相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修习时及后应知道和应作的事项--即所谓的“方便”,都没有说明。因此必须参考《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及《摩诃止观》的方便部分。二十五方便又可大别为五科,内容包括修行前的心理、生理、环境等条件的预备,修习止观时必须注意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规律,身心调适方法,以及修行态度等方面。

  第一、具五缘:即在进修之前先应持戒清净,准备助道的衣食资粮,然后屏弃世俗一切缘务,远离尘劳愦闹独自用功修行,身边以有善知识指导为妙。

  第二、呵五欲:因五欲是障道堕落的根本,凡坐禅修止观者必须呵斥之,对世间色声香味触不生贪着,不为之障蔽而收摄六根。

  第三、弃五盖:这是防止内心不令心魔生起为旨趣。即弃掉覆盖善心的贪欲、嗔恚二盖和覆盖禅定的睡眠、掉悔、疑三盖, 内心正念觉知。

  第四、调五事:修习止观必具食、眠、身、息、心五事的调和才容易深入禅定,即调食令不过饥不过饱,调眠令不多不少,调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调心令不沉不浮。

  第五、行五法:以上条件具备,然后再行五方便法,则一切行门,无不成就,五法是: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即以方便巧慧分明彻见世间诸患之可厌可弃,定慧内德的可尊可贵,而一心决定,精进修习止观。

  二十五方便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调三事,即是分别于入禅调身、调息、调心。举要言之,入禅时,是从粗入细,故先须调身、调息,然后调心;在坐之中,则随宜调伏,使身息心三者,皆能安住;出定时,是由细出粗,故先动心念,放气,然后动身,按摩下座。

  《天台四教仪》云:“此二十五方便为四教的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由此可见修习前方便的必要性。

  (二)正修六妙门

  六妙门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它可以统称为数息观, 但它并不只是一个粗浅的方法而已, 因着每个人修习程度的不同,它可以由浅到深, 含摄一套完整的解脱道进程。所以六妙门指出数息观的六种层次: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其修持之法, 根据《六妙法门》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门中,有相当详细的说明.。

  第一、数息:入内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为一息,数息就是计算呼吸的数目。行者于坐禅时,将息调好,至不涩不滑后,心情放松,将注意集中于鼻息出入之处。然后随着呼吸,从一至十地数着。数到第十息毕,再回头从第一息开始数,如是终而复始。若中间失去数目,当摄回散心,从一再数。一一不乱,各自分明,数息日久,逐渐纯熟,心息二者,任运相依,从一至十,不加功力,此时已完全安心于数息之法上,不必刻意去数,而数目能绵绵不断,粗妄念已减少,细的妄念已不能干扰数息的心念。由心相渐细,遂觉数息为粗,此时可舍数息,当一心修随息。

  第二、随息:以数息的方法修至杂念渐渐减少之后,便可把数目省掉,而专心于息上,随着息之出入,而安心其中。此时妄想力微弱, 心念与息相依,似已合成一体,二者如影随形,不相舍离,故息之长短,了了分明,息遍全身流通出入,亦清晰觉知。如此随息日久,其心更能恬然凝静。但这时由于心念是随着息之流通出入,而依然是一种运动。故会觉随力粗,心生厌舍。这时应舍随修止。

  第三、止门:前面修习数随二门,虽能令粗念宁静,但细念仍旧波动。到此时心欲静止下来,故将心安于身体某些处中的部分,如鼻端、掌心或丹田。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动自能停止。心止于一境,则能住于寂止,一切诸缘及虑念,便得平息,使不生起扰乱之力。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影与形不离,忽而心息不动,得一心不乱之境界,这是修止成就。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运令心不散。但行者于此时,切勿耽着定境,因为此定只是心力之全部集中,虽得禅乐,却非学佛者修禅之目的。行者当知此定“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故应以此定为基础,不着于此止定之境,而起返照明观,修习智慧。

  第四、观门:前面所说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将诸妄念制于一处,令心不驰散。但这仍是一种粗浅的功夫,因既有所著之处,必有攀缘之心。因此将诸妄念制伏之后,便应弃止修观。 观即是观照之心,对息相、四大、五蕴等诸法之自性(无常、无我)作深入的观察。由定心深细,观照作用故锐,故于起觉照时,就能深刻地觉察。观察微细出…

《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台六妙法门(能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