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智者大师的“性具”思想(学斌)

  试论智者大师的“性具”思想

  编辑:学斌

  来源:南普陀在线

  内容提要 : “性具”意谓本觉之性,悉具一切善恶诸法。众生既本具佛性,又本具恶法。这是天台宗佛性学说的基本思想。以性具善,一阐提善性不断,因缘成熟,可以成就佛果菩提。以性具恶,诸佛虽然断尽烦恼习气,没有恶事现前,但是为了济度众生,仍然可以现身百界,在五浊恶世中施设教化。这种阐提能成佛以及诸佛在果位上的一切神通妙用。正说明众生先天具备的佛性,本来含有一切现象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具善恶”的思想,也显示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教等视一切众生的平等观。给一切凡圣利钝、善人恶徒大开了切实修行的方便法门。本文试从十界互具,三因互具,贪欲即道说明众生性具善恶,最后以止观的实践方法修善显性,以致达到终极的“善性”。

  关健词 : 性善 性恶 十界 三因 贪欲即道 五逆即菩提 一阐提 三谛圆融

  前 言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随着中国哲学伦理的发展,从晋朝初时的译经到隋唐时期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形成中国式的佛教。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一宗。它创于陈隋,兴盛于唐,以特有的教理和实践盛传至今。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他一生讲经说法,名望极大,被陈隋两帝师为国宝。后来在天台山长期隐居著述,从而形成了天台宗。

  天台宗理论体系颇具特色,影响之大、之深、之完备,都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天台宗所流露出的教法。例如: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性具善恶等等的实相观,无不充分地表现了不可思议的妙用。其中“性具善恶”可以说是天台宗最具有特色的思想。四明知礼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师莫测。”他宗多谈性善,少谈,甚至不谈性恶。因为按照佛教传统的看法,佛性是至纯至净、尽善尽美的。但天台智者大师一反传统看法,主张本具性善,而且本具性恶。一般人对这种观点难以接受。明代传灯大师说:“苟非习于其教者,虽老宿沙门,闻而掩耳走矣。”因为性恶不仅是佛教徒不能接受,就是外教徒也都禁讳。面对着这样一个老大难题。天台智者大师站在真如本性不变的立场,主张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恶二性。以性具善,一阐提善性不断,经过修行,去尘垢,断烦恼,可以成就佛果菩提。因为性具恶,诸佛虽烧恶谱,于法自在,为度众生,现身百界,以地狱、饿鬼、畜生的恶相而施设教化,而不为恶事所染。这种阐提成佛与佛果上的神通妙用,正说明性具善恶。

  天台宗以圆教、中道思想为最极究竟。不着两边的“性具”思想,遣除偏执,体性融通。因此,森罗万象,林林种种的万事万物而得建立。所以虎溪沙门怀则说:“性善性恶融通无法不趣。其犹水乳相和,乳因本来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者惟当务即修恶而成性恶,弗患性善之不成也。”因为在真如体性中,现起神通妙用,利他之行,并不防碍理体。因此,把握天台实相论的真义,非理解性具说不可。明代传灯大师云:“苟不知性具善恶之旨。如无目夜游。何以为直指人心。何以为见性成佛。苟非天台一宗教观发明此旨。则圆顿教理,几乎绝灭矣。”笔者有感于此,并对“性具”思想的兴趣,未曾斟智酌慧,冒然试探智者“性具善恶”说,拙文定有纰缪之处,诚望善知识不吝赐教。

  智者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597年),俗姓陈,名王道,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梁大同四年(538年7月),诞生于河南颍川。父起祖,是梁元帝时候的散骑常侍,被封益阳候。母亲徐氏,温良恭俭,尤其注重勤持斋戒。智者大师幼年聪敏过人。七岁的时候随母到寺院,当时有一位僧人正在诵《法华经·普门品》,他听完一遍,即能成诵。

  十七岁时,智者大师发心出家,但父母不允许,他只好恳切礼诵,希望早日得到解脱,传说当他拜佛时,恍然如梦,见海边有一座大山,山顶石头上站着一位奇异的僧人,举手招他,接着又伸手臂接引他进入一所大寺,说:“汝当居此,汝当终此!”智者大师便顿然苏醒。

  翌年,父母相继去世。智者大师悲痛之余,益励其志,于是辞别兄长陈钴,投湘洲果愿寺跟从母舅法绪大师出家,受沙弥戒。从慧旷律师学律。20岁受具足戒。后又到大贤山,专研《法华》、《无量义》等经,尽得奥旨。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23岁,遥闻慧思大师行深伊洛,名高嵩岭,住在光州(今河南)大苏山,定慧双修,解行并进。智者思贤慕道之心如饥似渴,不顾路途艰险,竟往前参拜。慧思大师一看见他就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法。

  智者到了大苏山参学行道,昼夜精勤,昼则习研义理,夜则熏修法华三昧。当时生活非常艰苦,曾经“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但仍然日以继夜修持不懈。经过二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品》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突然定境现前,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后来他把这种境界告诉慧思大师,慧思叹道:“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从此达诸法相,大开圆解,为慧思大师所印可,之后,常代师说法。一日,慧思大师对他说:“汝粗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智者大师遵师教诲,即拜辞慧思大师,与法喜等人到金陵陈都,住瓦宫寺八年,开演《法华经》。陈宣帝曾经停下朝中之事,带领文武百官一同去听法。智者大师讲经弘法不懈,除了讲《法华经》之外,还讲《大智度论》、《次第禅门》,听法受益的人数,不可胜记。后来因金陵社会纷杂,听法的人虽多,而领悟者却日渐减少,智者大师便想既然不能利他,又荒废自己的修行,实在是徒劳无益的事情,因此决定隐居天台山,修习止观。

  初入天台山,精勤于修禅观,同时随缘出入弘化于金陵,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他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弘化时多讲授大乘经典,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形成了著名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并称为天台三大部。智者一生著书共有二十多种,但是他的思想理论,主要体现在三大部中。以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说明诸法互摄互融的实相观,以佛与众生体性平等观唱一家之极说的“性具”思想,即一切众生具性德善,亦具性德恶。

  智者大师为了丰富其性具善恶,说明法性本有不变,因业感更生而循环,因此也吸收唯识家的“种子”说,将法性归于“一心”,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宇宙发生论,同当时流行的缘起说区别开来。他认为,地论师主张诸法依持法性(真心)生起,摄论师主张诸法依持阿赖耶识(妄心)生起,这两种缘起说都不完备,有堕入外道所主张的诸法自生或他生的缺陷。只有“性具”、“实相”说能够阐明诸法不必要再有依持,法性本来圆满,自然存在,本具于一念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统一于“一念无明法性”之中。

  再说性具善恶思想是藉中、印佛教谈假有、幻有,而少谈妙有的中道思想而进行一次理论上系统阐述“妙有”思想。妙有以“性具善恶的特点,从三因互具,十界互具等等的具体理论中进行剖析,使“妙有”思想完善,因此“性具善恶”的中道思想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之一。

  智者“性具”思想之缘起

  我们知道,中国的本性说,始于孔子。虽然孔子没有很明白的说性是善是恶。但是他的思想核心主张“仁”,从这里看出他是主张性善的。孔子之后的孟子明确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本恶。到了杨雄提出“善恶混”的思想。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里他把人的本性看作善恶并具,为善即善,为恶即恶。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便有善恶;到了这个世间,如果能修善行,善性即现而成为善人;反之,如果造恶,恶性即现而为恶人,这里他把善恶分为两面,无法达到统一。

  智者从三谛圆融,十界互具的观点出发,提出“性具善恶”的学说。他认为,儒家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在理论上都有偏颇之处。从佛性论来看,佛陀一直是认为“性具染净”的。《胜鬘经》和《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中说到:“如来藏体,具足一切众生之性”,这里的“性”就是指心,含有和合不和合二门。在众生位名和合,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和合就成为生死染事,不和合就成为清净涅槃。这就是说如来藏心的所摄之性,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净法。一切净染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这就是说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同样摄一切法。

  另外,《维摩诘经》的“如来种”对天台性具说影响更大。该经《佛道品》中在阐述“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后,有这样一段对话: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九恼处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经中认为种种邪见,一切烦恼,与佛道相违的三毒十恶都是成佛的种子,这是维摩居士最大胆的论说,这一论说影响至天台宗,引出智者大师“性具善恶”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加上晋代竺道生唱一阐提能成佛,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些都是性具思想的先声。

  因此,智者大师的“性具善恶”说并非凭空而来,从思想传承来看,天台二祖慧思大师的“性具染净”说,可以说是性具善恶的先声。慧思在他的《大乘止观…

《试论智者大师的“性具”思想(学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