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智者大師的“性具”思想
編輯:學斌
來源:南普陀在線
內容提要 : “性具”意謂本覺之性,悉具一切善惡諸法。衆生既本具佛性,又本具惡法。這是天臺宗佛性學說的基本思想。以性具善,一闡提善性不斷,因緣成熟,可以成就佛果菩提。以性具惡,諸佛雖然斷盡煩惱習氣,沒有惡事現前,但是爲了濟度衆生,仍然可以現身百界,在五濁惡世中施設教化。這種闡提能成佛以及諸佛在果位上的一切神通妙用。正說明衆生先天具備的佛性,本來含有一切現象活動。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性具善惡”的思想,也顯示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佛教等視一切衆生的平等觀。給一切凡聖利鈍、善人惡徒大開了切實修行的方便法門。本文試從十界互具,叁因互具,貪欲即道說明衆生性具善惡,最後以止觀的實踐方法修善顯性,以致達到終極的“善性”。
關健詞 : 性善 性惡 十界 叁因 貪欲即道 五逆即菩提 一闡提 叁谛圓融
前 言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並隨著中國哲學倫理的發展,從晉朝初時的譯經到隋唐時期宗派的創立,標志著佛教完全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形成中國式的佛教。
天臺宗是中國佛學史上最早成立的一宗。它創于陳隋,興盛于唐,以特有的教理和實踐盛傳至今。天臺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他一生講經說法,名望極大,被陳隋兩帝師爲國寶。後來在天臺山長期隱居著述,從而形成了天臺宗。
天臺宗理論體系頗具特色,影響之大、之深、之完備,都值得大家研究的課題。天臺宗所流露出的教法。例如: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叁千、叁谛圓融、性具善惡等等的實相觀,無不充分地表現了不可思議的妙用。其中“性具善惡”可以說是天臺宗最具有特色的思想。四明知禮說:“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諸師亦知,具惡緣了,他師莫測。”他宗多談性善,少談,甚至不談性惡。因爲按照佛教傳統的看法,佛性是至純至淨、盡善盡美的。但天臺智者大師一反傳統看法,主張本具性善,而且本具性惡。一般人對這種觀點難以接受。明代傳燈大師說:“苟非習于其教者,雖老宿沙門,聞而掩耳走矣。”因爲性惡不僅是佛教徒不能接受,就是外教徒也都禁諱。面對著這樣一個老大難題。天臺智者大師站在真如本性不變的立場,主張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惡二性。以性具善,一闡提善性不斷,經過修行,去塵垢,斷煩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因爲性具惡,諸佛雖燒惡譜,于法自在,爲度衆生,現身百界,以地獄、餓鬼、畜生的惡相而施設教化,而不爲惡事所染。這種闡提成佛與佛果上的神通妙用,正說明性具善惡。
天臺宗以圓教、中道思想爲最極究竟。不著兩邊的“性具”思想,遣除偏執,體性融通。因此,森羅萬象,林林種種的萬事萬物而得建立。所以虎溪沙門懷則說:“性善性惡融通無法不趣。其猶水乳相和,乳因本來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者惟當務即修惡而成性惡,弗患性善之不成也。”因爲在真如體性中,現起神通妙用,利他之行,並不防礙理體。因此,把握天臺實相論的真義,非理解性具說不可。明代傳燈大師雲:“苟不知性具善惡之旨。如無目夜遊。何以爲直指人心。何以爲見性成佛。苟非天臺一宗教觀發明此旨。則圓頓教理,幾乎絕滅矣。”筆者有感于此,並對“性具”思想的興趣,未曾斟智酌慧,冒然試探智者“性具善惡”說,拙文定有纰缪之處,誠望善知識不吝賜教。
智者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智者大師(公元538年—597年),俗姓陳,名王道,字德安,世稱智者大師。梁大同四年(538年7月),誕生于河南颍川。父起祖,是梁元帝時候的散騎常侍,被封益陽候。母親徐氏,溫良恭儉,尤其注重勤持齋戒。智者大師幼年聰敏過人。七歲的時候隨母到寺院,當時有一位僧人正在誦《法華經·普門品》,他聽完一遍,即能成誦。
十七歲時,智者大師發心出家,但父母不允許,他只好懇切禮誦,希望早日得到解脫,傳說當他拜佛時,恍然如夢,見海邊有一座大山,山頂石頭上站著一位奇異的僧人,舉手招他,接著又伸手臂接引他進入一所大寺,說:“汝當居此,汝當終此!”智者大師便頓然蘇醒。
翌年,父母相繼去世。智者大師悲痛之余,益勵其志,于是辭別兄長陳钴,投湘洲果願寺跟從母舅法緒大師出家,受沙彌戒。從慧曠律師學律。20歲受具足戒。後又到大賢山,專研《法華》、《無量義》等經,盡得奧旨。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年),23歲,遙聞慧思大師行深伊洛,名高嵩嶺,住在光州(今河南)大蘇山,定慧雙修,解行並進。智者思賢慕道之心如饑似渴,不顧路途艱險,竟往前參拜。慧思大師一看見他就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爲說四安樂行法。
智者到了大蘇山參學行道,晝夜精勤,晝則習研義理,夜則熏修法華叁昧。當時生活非常艱苦,曾經“切柏代香,柏盡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燎之以松。”但仍然日以繼夜修持不懈。經過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雲:“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突然定境現前,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晖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太虛。”後來他把這種境界告訴慧思大師,慧思歎道:“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從此達諸法相,大開圓解,爲慧思大師所印可,之後,常代師說法。一日,慧思大師對他說:“汝粗得其門,當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也。”智者大師遵師教誨,即拜辭慧思大師,與法喜等人到金陵陳都,住瓦宮寺八年,開演《法華經》。陳宣帝曾經停下朝中之事,帶領文武百官一同去聽法。智者大師講經弘法不懈,除了講《法華經》之外,還講《大智度論》、《次第禅門》,聽法受益的人數,不可勝記。後來因金陵社會紛雜,聽法的人雖多,而領悟者卻日漸減少,智者大師便想既然不能利他,又荒廢自己的修行,實在是徒勞無益的事情,因此決定隱居天臺山,修習止觀。
初入天臺山,精勤于修禅觀,同時隨緣出入弘化于金陵,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爲晉王楊廣授菩薩戒,受到“智者”的稱號。從此以後人們都尊稱他爲“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弘化時多講授大乘經典,弟子灌頂隨聽隨記,形成了著名的《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並稱爲天臺叁大部。智者一生著書共有二十多種,但是他的思想理論,主要體現在叁大部中。以十界互具、一念叁千、叁谛圓融的思想說明諸法互攝互融的實相觀,以佛與衆生體性平等觀唱一家之極說的“性具”思想,即一切衆生具性德善,亦具性德惡。
智者大師爲了豐富其性具善惡,說明法性本有不變,因業感更生而循環,因此也吸收唯識家的“種子”說,將法性歸于“一心”,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宇宙發生論,同當時流行的緣起說區別開來。他認爲,地論師主張諸法依持法性(真心)生起,攝論師主張諸法依持阿賴耶識(妄心)生起,這兩種緣起說都不完備,有墮入外道所主張的諸法自生或他生的缺陷。只有“性具”、“實相”說能夠闡明諸法不必要再有依持,法性本來圓滿,自然存在,本具于一念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統一于“一念無明法性”之中。
再說性具善惡思想是藉中、印佛教談假有、幻有,而少談妙有的中道思想而進行一次理論上系統闡述“妙有”思想。妙有以“性具善惡的特點,從叁因互具,十界互具等等的具體理論中進行剖析,使“妙有”思想完善,因此“性具善惡”的中道思想成爲佛教的重要理論之一。
智者“性具”思想之緣起
我們知道,中國的本性說,始于孔子。雖然孔子沒有很明白的說性是善是惡。但是他的思想核心主張“仁”,從這裏看出他是主張性善的。孔子之後的孟子明確性本善,荀子則主張性本惡。到了楊雄提出“善惡混”的思想。他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爲善人;修其惡,則爲惡人。”這裏他把人的本性看作善惡並具,爲善即善,爲惡即惡。也就是說,人的本性與生俱來便有善惡;到了這個世間,如果能修善行,善性即現而成爲善人;反之,如果造惡,惡性即現而爲惡人,這裏他把善惡分爲兩面,無法達到統一。
智者從叁谛圓融,十界互具的觀點出發,提出“性具善惡”的學說。他認爲,儒家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在理論上都有偏頗之處。從佛性論來看,佛陀一直是認爲“性具染淨”的。《勝鬘經》和《大乘起信論》等經論中說到:“如來藏體,具足一切衆生之性”,這裏的“性”就是指心,含有和合不和合二門。在衆生位名和合,若在佛地則無和合義。和合就成爲生死染事,不和合就成爲清淨涅槃。這就是說如來藏心的所攝之性,立于衆生之位,則含和合、不和合二門,爲和合門者生一切染法,爲不和合門者,生一切淨法。一切淨染之法,皆攝于如來之性,即真如。這就是說真如攝一切法,如來藏同樣攝一切法。
另外,《維摩诘經》的“如來種”對天臺性具說影響更大。該經《佛道品》中在闡述“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後,有這樣一段對話:
“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九惱處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經中認爲種種邪見,一切煩惱,與佛道相違的叁毒十惡都是成佛的種子,這是維摩居士最大膽的論說,這一論說影響至天臺宗,引出智者大師“性具善惡”的振聾發聩的聲音。加上晉代竺道生唱一闡提能成佛,涅槃經中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這些都是性具思想的先聲。
因此,智者大師的“性具善惡”說並非憑空而來,從思想傳承來看,天臺二祖慧思大師的“性具染淨”說,可以說是性具善惡的先聲。慧思在他的《大乘止觀…
《試論智者大師的“性具”思想(學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