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智者大師的“性具”思想(學斌)▪P2

  ..續本文上一頁法門》卷一中,就“不空如來藏”的概念,提出“性具染淨”說。不空如來藏者,就中有二種差別:“一明具染淨二法,以明不空,二明藏體一異,以示實有。”如來藏中,分爲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所謂“空如來藏”就是這一心性,雖然緣起有生滅,種種違、順法的顯現,然而他們的體是相同的,並沒有染淨之相,心性寂靜,恒恒如是。但是這裏並不是心體空無所有,因此又說到“不空如來藏。”以此心具有染淨二法,即爲性具染淨,故名不空。這裏所謂的淨法是指如來藏中具足無漏性功德法,所謂 的染法,是指巳經離障斷煩惱的聖人爲了度化衆生,而方便施設的種種善巧法門。所謂:

  “如來之藏,從本己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衆生等染事,故以此爲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複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爲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涅槃也。”

  這裏所說的“如來之藏,從本以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的論點,是關于說明“性惡論”最明顯的地方,是佛教史上最早出現的性惡論思想。由此推定,智者大師根據性染說,把性染性淨統一而發展爲“性具”思想。他認爲“性”是先天本有的理德,在情感上流露出來才有善惡之分。換句話說,即外在的表現行爲而顯現出修善,或者造惡。但是從現象界的善惡觀念來尋求本體界時,在本體界不但具有“性善”,同時也含有性惡的存在。因爲如來雖斷修惡(事惡),還存留著本具的“性惡”(理惡),有性惡,諸佛如來于救度衆生時,能發揮任運無作的神通妙用。性具惡,不僅一闡提有,上至等覺菩薩都不能脫離,所以如來的示現是善惡兼具。而一闡提,雖具惡的另一面,還有具性德的理善,所以能成佛,這是屬于不可思議的解脫。成就理性善,不是斷煩惱後所得,是在于即斷不斷的中道境界中,才是會具微妙的深奧意義的。智者大師這種思想,充分的暗示著如來是事惡己斷,理惡尚存,因此得以百千萬劫度生無余。

  如果說,“闡提不斷性善”與道生“闡提人皆能成佛”的思想一脈相承,那麼“如來不斷性惡”則可謂智者大師的孤明先發。當然,這種孤明先發也是對中國佛教善惡觀批判繼承的産物。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中,批評了北地論師主張的善惡之性是“他生”的說法,力主善惡之“性”是“本具”的,這可以說他是把慧思大師的性具染淨說加以改造而唱出“性具善惡”說,從而推陳出新,以其“性惡論”駭世驚俗,廣受推贊。

  性具善惡與十界互具

  智者大師根據如來藏含染淨一切法而首創性具善惡說,認爲一心中具有十法界的現象,所以宇宙雖然有無量無邊的事象,但是每一事象,都是由一“理”所顯。而一切事物之性,一一都是如來藏的體,常恒如是,不可改變。猶如康德的感覺形式,爲先驗的、自有的,現象雖然有變化,而性是永恒的。《法華玄義》第二卷裏說:“當體即理,更無所依,即入空界。”這是空谛的道理。這個“理”以“空”爲體,所以從地獄乃至佛的“體”究竟皆空。空是十法界的體。但這個“空”並不是虛無的空,與虛無的空是相對的,相對的空並不是絕對“如如”的本來面目。“如如”的本來面目,是超越內外,一切即一的“空”。一切萬象,當體即空,而“空”的性質,具有一切的性能,所以一象即是萬象。

  再由“假谛”看,萬象雖是“空”,究竟不失自體。《法華玄義》第二卷雲:“十界界隔即假界,不失自體名假界。”“體”是即空的有,也就是“如如”的各自特性,如如的自體具有一切性能,所以每一事象都是具足萬象。再從中谛看,十數皆法界,而“中”是“稱性而絕待”的意思。在這個絕對境界中,“空性”與“假性”也是具備的。“中”是貫穿萬象的絕對境界,所以能融會一切萬象。空、假、中叁者是雖叁而一,雖一而叁,不相妨礙的圓融境界。

  然而性具善惡的思想在說明具體問題時又碰到一些難題,既然性具善惡;闡提能否成佛,成佛以後是否有惡事現行?對這些問題。智者大師認爲: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善緣,能生善根,成就佛道。諸佛雖不斷性德之惡,但永遠不複生惡。智者大師對性具善惡思想在《觀音玄義》中作了系統的論述:

  “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法門,性不可改,曆叁世無誰能毀,複不可斷壞。比如魔雖燒經,何能令性善法門盡?縱令魔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門盡。如秦焚典坑儒,豈能令善惡斷盡耶?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答:闡提既不達善,以不達故,還爲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于惡。以達惡故,于惡自在,故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複惡。”

  由這裏可以看出,佛與一切衆生都具有善惡二性,一闡提斷修善,而性善在,不斷性善,所以遇到佛菩薩教化的善緣,仍然可以修善斷惡。諸佛雖然沒有修惡,但性惡在,由于對惡自在,所以不會被惡法所染。也正因爲于惡自在,所以即使生活在世俗惡的環境裏,甚至現身百界,于地獄等極惡的環境之中,仍然能用種種方式教化衆生,而不被惡法所染,所以永不複惡。

  一闡提不斷性善,諸佛不斷性惡。是因爲“真性”中含一切法,猶如“如來藏”、“如來種”中具足一切法。由此而知,性之善惡不但具足一切法,其實還具有真如、佛性、如來藏等意義。那麼,這裏的“善惡”就不是世俗所認爲的“善、惡”觀念。而是真如本性中一切法的總概括。從體性上說,宇宙世間種種差別事項,也就離不開性具善惡。因此,從性具哲學來看十法界,十法界是互具互融的。

  所謂十界互具,指十法界中的任舉一界具備其余九界。十法界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十界。前四界稱四聖,後六界稱六凡。在智者大師以前佛教學說把十界視作彼此隔絕,互不融通。到了智者大師認爲不應該這樣,十界應該是互具的,即佛界具有菩薩以下九界,地獄界也具有畜生以上的九界。每一界衆生具足十法界的道理,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來看,也是具備這十種世界的性質。例如:殺生是地獄界,大欲是餓鬼界,愚癡是畜生界,怒氣鬥爭是修羅界,歡喜快樂是天界,真正的僧團是聲聞緣覺界,曆代祖師是菩薩界,釋迦牟尼佛是佛界。在這個地球上,就具有這十種的現象,在無量無數的宇宙間,當然更有可觀的十法界存在。這一點可以從理論上去推知,因爲萬象是由一理所顯的關系。在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上,也具有十種世界的性質。例如,身體組織的傷害(得病開刀等)是地獄的現象,肚子餓肉欲是餓鬼的現象,在身上所有不合理的動物性(沖動等)是畜生的現象,怒氣沖發是修羅的現象,衣食住行等身體上的種種快樂是天的現象,身在學道中是聲聞的現象,身在獨悟的環境中是緣覺的現象,身在利他作用的環境中是菩薩的現象,身在無上莊嚴的頃刻間是佛的現象;所以一身也能具足十法界的性質。十法界是互具互融,說一即十,說十即一的圓融妙理。因此智者大師認爲十界互具,體現了法華圓教的高妙,他在《法華玄義》中說:

  “一法界具九法界名體廣,九法界即佛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長,即一而論叁,即叁而論一,非各異亦非橫亦非一,故稱妙也。”

  正是由于十界互具,才能十界輾轉,出現所謂的“百法界”,也才能由衆生的一念心,生起“十法界”、“百法界”。其間只有隱顯的差別並沒有絕對相隔的差別。就我們的一身來說,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一身的本身是不變的,一身還是一身,但是作用中就有差別了。可是在差別的一身中,其他九種身也存在。現實世界的任何一界,也都是這樣。任何一界都有其他九界的性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性具”哲學。十法界是“性具”的具體表現。因此,佛界具有凡夫界的雜染法就可以成立了。同時,凡夫界具有清淨法也可以成立。

  十界互具以天臺圓教論理得以統一,性具善惡遣除偏執,即一切法在敵對關系的兩極均衡,就是統一觀的圓教論理。因此,智者大師十界互具的思想,表現了天臺圓教的“圓融世界觀。”即一事具足一切事,一物具足一切物。一切的現象,都是法性的體現。本體與現象,是一物的兩面,性具實相也並不是離開現象另有。亦即是說這種“互具相即”發生在不同等級的生命個體之間,他們在現實生活裏未必就沒有差別,但在“理”或“性”上是平等不二的。不同等級的衆生可以平等相處,彼此能夠相即統一。所以“性具”可以說就是指圓融的中道思想。

  性具善惡與叁因互具

  智者大師又以其“叁因互具”理論,認爲雖然正因非染淨、無善惡,但緣因、了因是具染淨,有善惡的,而叁因是衆生之所本具,相即互融,所以性具善惡。

  智者大師的叁因佛性的基本思想是:以非有非無,不染不淨之實相爲正因佛性,以能觀照顯發實相之般若智慧爲了因佛性,以能資助覺智開顯正性之功德善行爲緣因佛性。《觀音玄義》卷二雲:

  “了是顯發,緣是資助。資助于了,顯發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觀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莊嚴。緣者即是解脫,行行助道福德莊嚴。”

  這就說明了世間的各種善行等福德就是“緣因”,是資助“了因”(般若智慧)開發的助緣。再則,正因佛性開發了因,了因指導緣因,緣因佛性莊嚴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勝緣。由性發修,由修明性,性修不二,統稱爲佛性。這是就佛性的因位而言,從果位上說,是指法身、般若、解脫的“涅槃叁德。”

  對于這種現象,智者大師還以蓮子體做比喻,來說明正因佛性不染不淨。他在《法華玄義》中說:“比如蓮子體在泥中而不被染汙,常樂我淨不動不壞,一切衆生正因佛性亦複如是…

《試論智者大師的“性具”思想(學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