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门》卷一中,就“不空如来藏”的概念,提出“性具染净”说。不空如来藏者,就中有二种差别:“一明具染净二法,以明不空,二明藏体一异,以示实有。”如来藏中,分为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所谓“空如来藏”就是这一心性,虽然缘起有生灭,种种违、顺法的显现,然而他们的体是相同的,并没有染净之相,心性寂静,恒恒如是。但是这里并不是心体空无所有,因此又说到“不空如来藏。”以此心具有染净二法,即为性具染净,故名不空。这里所谓的净法是指如来藏中具足无漏性功德法,所谓 的染法,是指巳经离障断烦恼的圣人为了度化众生,而方便施设的种种善巧法门。所谓:
“如来之藏,从本己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涅槃也。”
这里所说的“如来之藏,从本以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的论点,是关于说明“性恶论”最明显的地方,是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性恶论思想。由此推定,智者大师根据性染说,把性染性净统一而发展为“性具”思想。他认为“性”是先天本有的理德,在情感上流露出来才有善恶之分。换句话说,即外在的表现行为而显现出修善,或者造恶。但是从现象界的善恶观念来寻求本体界时,在本体界不但具有“性善”,同时也含有性恶的存在。因为如来虽断修恶(事恶),还存留着本具的“性恶”(理恶),有性恶,诸佛如来于救度众生时,能发挥任运无作的神通妙用。性具恶,不仅一阐提有,上至等觉菩萨都不能脱离,所以如来的示现是善恶兼具。而一阐提,虽具恶的另一面,还有具性德的理善,所以能成佛,这是属于不可思议的解脱。成就理性善,不是断烦恼后所得,是在于即断不断的中道境界中,才是会具微妙的深奥意义的。智者大师这种思想,充分的暗示着如来是事恶己断,理恶尚存,因此得以百千万劫度生无余。
如果说,“阐提不断性善”与道生“阐提人皆能成佛”的思想一脉相承,那么“如来不断性恶”则可谓智者大师的孤明先发。当然,这种孤明先发也是对中国佛教善恶观批判继承的产物。智者大师在《观音玄义》中,批评了北地论师主张的善恶之性是“他生”的说法,力主善恶之“性”是“本具”的,这可以说他是把慧思大师的性具染净说加以改造而唱出“性具善恶”说,从而推陈出新,以其“性恶论”骇世惊俗,广受推赞。
性具善恶与十界互具
智者大师根据如来藏含染净一切法而首创性具善恶说,认为一心中具有十法界的现象,所以宇宙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事象,但是每一事象,都是由一“理”所显。而一切事物之性,一一都是如来藏的体,常恒如是,不可改变。犹如康德的感觉形式,为先验的、自有的,现象虽然有变化,而性是永恒的。《法华玄义》第二卷里说:“当体即理,更无所依,即入空界。”这是空谛的道理。这个“理”以“空”为体,所以从地狱乃至佛的“体”究竟皆空。空是十法界的体。但这个“空”并不是虚无的空,与虚无的空是相对的,相对的空并不是绝对“如如”的本来面目。“如如”的本来面目,是超越内外,一切即一的“空”。一切万象,当体即空,而“空”的性质,具有一切的性能,所以一象即是万象。
再由“假谛”看,万象虽是“空”,究竟不失自体。《法华玄义》第二卷云:“十界界隔即假界,不失自体名假界。”“体”是即空的有,也就是“如如”的各自特性,如如的自体具有一切性能,所以每一事象都是具足万象。再从中谛看,十数皆法界,而“中”是“称性而绝待”的意思。在这个绝对境界中,“空性”与“假性”也是具备的。“中”是贯穿万象的绝对境界,所以能融会一切万象。空、假、中三者是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的圆融境界。
然而性具善恶的思想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又碰到一些难题,既然性具善恶;阐提能否成佛,成佛以后是否有恶事现行?对这些问题。智者大师认为: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善缘,能生善根,成就佛道。诸佛虽不断性德之恶,但永远不复生恶。智者大师对性具善恶思想在《观音玄义》中作了系统的论述: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比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魔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
由这里可以看出,佛与一切众生都具有善恶二性,一阐提断修善,而性善在,不断性善,所以遇到佛菩萨教化的善缘,仍然可以修善断恶。诸佛虽然没有修恶,但性恶在,由于对恶自在,所以不会被恶法所染。也正因为于恶自在,所以即使生活在世俗恶的环境里,甚至现身百界,于地狱等极恶的环境之中,仍然能用种种方式教化众生,而不被恶法所染,所以永不复恶。
一阐提不断性善,诸佛不断性恶。是因为“真性”中含一切法,犹如“如来藏”、“如来种”中具足一切法。由此而知,性之善恶不但具足一切法,其实还具有真如、佛性、如来藏等意义。那么,这里的“善恶”就不是世俗所认为的“善、恶”观念。而是真如本性中一切法的总概括。从体性上说,宇宙世间种种差别事项,也就离不开性具善恶。因此,从性具哲学来看十法界,十法界是互具互融的。
所谓十界互具,指十法界中的任举一界具备其余九界。十法界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十界。前四界称四圣,后六界称六凡。在智者大师以前佛教学说把十界视作彼此隔绝,互不融通。到了智者大师认为不应该这样,十界应该是互具的,即佛界具有菩萨以下九界,地狱界也具有畜生以上的九界。每一界众生具足十法界的道理,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也是具备这十种世界的性质。例如:杀生是地狱界,大欲是饿鬼界,愚痴是畜生界,怒气斗争是修罗界,欢喜快乐是天界,真正的僧团是声闻缘觉界,历代祖师是菩萨界,释迦牟尼佛是佛界。在这个地球上,就具有这十种的现象,在无量无数的宇宙间,当然更有可观的十法界存在。这一点可以从理论上去推知,因为万象是由一理所显的关系。在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上,也具有十种世界的性质。例如,身体组织的伤害(得病开刀等)是地狱的现象,肚子饿肉欲是饿鬼的现象,在身上所有不合理的动物性(冲动等)是畜生的现象,怒气冲发是修罗的现象,衣食住行等身体上的种种快乐是天的现象,身在学道中是声闻的现象,身在独悟的环境中是缘觉的现象,身在利他作用的环境中是菩萨的现象,身在无上庄严的顷刻间是佛的现象;所以一身也能具足十法界的性质。十法界是互具互融,说一即十,说十即一的圆融妙理。因此智者大师认为十界互具,体现了法华圆教的高妙,他在《法华玄义》中说:
“一法界具九法界名体广,九法界即佛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长,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非各异亦非横亦非一,故称妙也。”
正是由于十界互具,才能十界辗转,出现所谓的“百法界”,也才能由众生的一念心,生起“十法界”、“百法界”。其间只有隐显的差别并没有绝对相隔的差别。就我们的一身来说,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身的本身是不变的,一身还是一身,但是作用中就有差别了。可是在差别的一身中,其他九种身也存在。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界,也都是这样。任何一界都有其他九界的性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就是“性具”哲学。十法界是“性具”的具体表现。因此,佛界具有凡夫界的杂染法就可以成立了。同时,凡夫界具有清净法也可以成立。
十界互具以天台圆教论理得以统一,性具善恶遣除偏执,即一切法在敌对关系的两极均衡,就是统一观的圆教论理。因此,智者大师十界互具的思想,表现了天台圆教的“圆融世界观。”即一事具足一切事,一物具足一切物。一切的现象,都是法性的体现。本体与现象,是一物的两面,性具实相也并不是离开现象另有。亦即是说这种“互具相即”发生在不同等级的生命个体之间,他们在现实生活里未必就没有差别,但在“理”或“性”上是平等不二的。不同等级的众生可以平等相处,彼此能够相即统一。所以“性具”可以说就是指圆融的中道思想。
性具善恶与三因互具
智者大师又以其“三因互具”理论,认为虽然正因非染净、无善恶,但缘因、了因是具染净,有善恶的,而三因是众生之所本具,相即互融,所以性具善恶。
智者大师的三因佛性的基本思想是:以非有非无,不染不净之实相为正因佛性,以能观照显发实相之般若智慧为了因佛性,以能资助觉智开显正性之功德善行为缘因佛性。《观音玄义》卷二云:
“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观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行行助道福德庄严。”
这就说明了世间的各种善行等福德就是“缘因”,是资助“了因”(般若智慧)开发的助缘。再则,正因佛性开发了因,了因指导缘因,缘因佛性庄严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由性发修,由修明性,性修不二,统称为佛性。这是就佛性的因位而言,从果位上说,是指法身、般若、解脱的“涅槃三德。”
对于这种现象,智者大师还以莲子体做比喻,来说明正因佛性不染不净。他在《法华玄义》中说:“比如莲子体在泥中而不被染污,常乐我净不动不坏,一切众生正因佛性亦复如是…
《试论智者大师的“性具”思想(学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