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謂修行,就是以後天修成而來的善行,去顯現本具的善性,即修善顯性。如果說止觀雙修注重于宗教修行思維和宗教心理的安頓,那麼修善顯性則更注重于世俗修行實踐和宗教倫理的安立。這種從現實生活中囿物訓人,止惡揚善的倫理教化目標看,性善性惡,修善修惡的獨特理論正開示了立足于世間、立足現實、修行解脫,當下即是的法門,這一法門無疑吸引了更多的身處惡道又立心向善的信衆。
從這裏可以看出,智者大師的性具善惡的圓融理論即在現實中完善人格,勸修善業,而最終又是以成佛爲目標的。因此,止觀學說的落點,仍在反照心源,體證中道。如果說,天臺的性具善惡說是中道本體跟自己對立起來,于是有真妄、善惡、染淨之分。那麼,作爲天臺整個學說的歸宿,中道本體又通過止觀自己跟自己結合起來,而此一通過修習止觀又重返自身的中道本體,已經不是本來那個真妄無別,善惡互具的中道佛性,而是斷盡修惡(但仍不斷性惡)衆善(指善事不是僅指善性)普會,暗障皆除。這樣,欲求證悟成佛之道,就是要不斷修善,以顯現性善,或者斷盡修惡,永不恢複性惡。修善顯性是一種既樹立正信又立足現實的修行主張。它既基于世俗生活中善惡現狀與現實人生中善惡意識的經驗分析,又在現實經驗中提升出宗教理想,使人們以後天的日常的修行去追尋本具的終極的“善性”。斷盡“修惡”便能成佛,廣修善行便成正果。
結 語
智者大師秉著如來教法,真如體不變而含有萬法的圓融理論,作了一次大膽、徹底,具有開創性的說法——性具善惡。這種理論的提出,一方面發展了衆生本具佛性說,另一方面爲後代許多宗派的理論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使各宗各派進一步發揮各自圓融理論。這個“具”與叁論宗的“不”、華嚴宗的“起”平分秋色。也影響了頗具中國特色的禅宗。禅師們常說的一句“搬柴運水無不是禅”的日常生活禅觀,可以說是“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同工異曲,是“性具”思想的具體發揮。六祖慧能大師是這一圓理的完成者,他在聽五祖弘忍大師講《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句時,一連說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由此證悟“一切法不離自性”的宗旨。從這裏可以看出,禅宗雖然沒有采用邏輯格式、語言表達,但他已經融會貫通了“性具善惡”的圓融妙理,內外統一的哲學原理。
因此,智者大師指出衆生性具善的同時也具有惡,這種富有創新的奇特說法,是讓更多的人領會本性中萬法具全,而又不失自體的圓妙理論。如果只承認性善,就會抺殺成佛以後隨緣度生的功用,如果只承認性惡,那麼,凡夫成佛就無希望,修行也就成了無稽之談了。所以,只有對“性具”思想正確認識,才能領會“佛性”本具一切法的宗旨。
注釋:
《大正藏》四十六卷,第905頁下欄。
《性善惡論》第1頁
《天臺藏之二》第224頁
《性善惡論》第4頁
《佛祖統紀》第六卷
《大正藏》第四十九卷,第181頁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647頁
《大正藏》第十四卷,第549頁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646頁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647頁
《觀音玄義》卷二,《大正藏》卷叁十四,第882頁
《法華玄義》卷二,《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92頁
《大正藏》卷叁十四,第880頁
《法華玄義》卷七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33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34頁
《法華玄義》卷六下,《大正藏》卷叁十叁,第757頁
《大正藏》叁十四,第140頁
《大正藏》卷十四,第54頁
《大正藏》卷十五,第54頁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05頁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11、12、18頁
《續藏經》卷一零一,第229頁
《摩诃止觀》卷六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0頁
《摩诃止觀》卷六下,《大正藏》卷四十六,第82頁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642頁
《大正藏》四十六,第462頁
《大正藏》卷叁十四,第881頁
《法華玄義》第一卷上,《大正藏》卷叁十叁,第686頁。
主要參考資料
1、《大正藏》
2、《續藏經》
3、《天臺藏之一》《天臺傳佛心印記》《大正藏》卷四十六
4、《天臺藏之二》同上
5、智者大師《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
6、慧思大師《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卷四十六
5、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版。
6、傳燈大師《善惡論》,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7、朱封鳌《中國佛學天臺宗發展史》,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年9月版。
8、智旭大師《教觀綱宗》《大正藏》卷四十六
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5、56、57、58冊,張曼濤主編,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
《試論智者大師的“性具”思想(學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