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由低而高、由淺而深的次序,以至成就最高的證悟,爲印度傳入中國之禅法的集大成著作。
二、不定止觀:非初觀實相,亦非次第由淺而深,而是順應衆生的性質能力,或淺或深,沒有固定的階次,故其實踐順序亦不定。如置金剛寶于日中,其色彩之現象亦不定,故名不定止觀,此爲《六妙門》一卷所說的實踐法。如《摩诃止觀》卷一下中雲:“不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有漸觀後有頓觀,或漸或頓,而說不定。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文或理,或指世界(悉檀)爲第一義(悉檀),或指第一義爲“爲人”、“對治”,或息觀爲止,或照止爲觀,故名不定止觀。”此系從過去佛深種善根,今修證十二門,由宿習所發,豁然開悟而得無生忍。
叁、圓頓止觀:既沒有從淺入深的固定階次,也不是淺深漸頓前後更互的,而是當下圓滿體認佛教的真理,無滯無礙,初即以實相爲對象,而行解亦圓滿頓速,此爲《摩诃止觀》十卷所說的實踐法,其中以一心叁觀、一念叁千爲實踐理論的圓頓止觀爲最勝法門。《摩诃止觀》將“止觀”統攝佛法全體,包容佛學中的解脫論、般若學和法身觀。在止和觀的關系上,把重心放在觀上。以觀不思議境爲中心,把散見于諸經論中含珠不吐的思想,皆在觀心的體驗中給予解脫,整合爲獨特的體系。
從上可知,天臺所傳的叁種止觀,其下手方法雖有漸次、不定與圓頓之不同,但同樣都是以“圓教中道實相”之理爲修觀的內容。只是圓頓止觀在修法上不假其它方便,直于十種境相中,起十種修觀方法以修入實相;而漸次止觀與不定止觀,則需先用其他禅定及修觀方便,巧爲弄引、漸次調熟,方乃修入,以此叁種修觀之下手方便不同故,而分成叁種止觀之法。
(二)不定止觀——六妙法門
六妙門在天臺宗叁種止觀中,屬于“不定止觀”。不定止觀的旨趣,在于對修習禅定的次序不于固定,而是因應時空環境及修行者機宜的不同,隨機而修任一法門。同時,受《法華經》開權顯實思想的啓發,以不定而達實相,把頓漸諸法門前後更互,或以淺定發深慧,或以高深法門爲低之自由活用。“若不以實相心修,皆名爲粗,若開粗顯妙者,阿那波那即是摩诃衍。”[12]就是說在實相智慧的指導下,法界圓融,條條禅門皆可達聖門。
在《六妙法門》裏,雖沒有直接談到爲何稱不定止觀, 但在第六章“通別六妙門”裏說它可通達所有的禅法,通凡夫、二乘、菩薩的禅法,這種說法,就相當明顯的把《六妙法門》爲何稱爲不定止觀的意義表達出來。
所謂六妙門, 就是六種修持禅定的法門,各種禅定工夫, 皆可從此六門之方便而進入。只要能把握到其修持方法之要點或樞紐, 則可通達諸禅而無礙。六是數法,約數明禅,所以名六。妙,指以涅槃爲妙門,謂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雲妙門。若人依此法門而修,則能超出叁界輪回,證得一切種智。外道雖亦入禅定,但不究竟,仍是世間舊法,由深樂禅定之法,未有觀慧照了出世方便,所以外道修禅,不能發真悟道。唯有在禅定基礎上加以思擇觀慧(觀),由止觀雙運才能開發真智,而生死永絕。此六妙法門前叁是定,後叁是慧,定愛慧察,能發真明,出離生死。所以不同于凡夫外道偏于深禅,樂著定法。此六妙門爲叁乘正士同遊之路。所謂六妙法門,是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六種法門,依此而示不定止觀修證方法之谛要。《法界次第初門》對六門的解釋是:“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爲數;細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爲隨;息心靜慮,名之爲止;分別推析之心名之爲觀;轉心還照,名之爲還; 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爲淨。”此六門皆以得證入涅槃及大菩提果爲妙, 顯示出此六妙門的殊勝及難得。
顯示不定止觀的《六妙法門》一卷,亦稱爲《修禅六妙門》,簡稱《六妙門》。因爲其“文兼事理及有漏,修法不同”故稱爲不定止觀。這是智者大師在瓦官寺,受陳尚書令毛喜之請而說出。《摩诃止觀》和《禅門修證》具十卷之大冊,此只一卷之小冊子而已。此書將早期傳入中國的安那般那禅法的數、隨、止、觀、還、淨六種法門,按四悉檀和空假中叁觀的方法,分作曆別諸禅六妙門等十章論述。雖分爲十章, 但內容及組織皆可算是相當簡要的。 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是明六妙門與禅波羅蜜諸法之關系;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即說數隨止觀還淨之互相關系;第叁隨宜六妙門、第四隨對治六妙門和第五相攝六妙門,乃明修證六妙門之意義;第六通別六妙門、第七旋轉六妙門、第八觀心六妙門和第九圓觀六妙門等門,是說修證六妙之實際。第十證相六妙門,明其證悟之形相,此即次第證、方便證、圓頓證之四種證悟之相,以顯不定止觀之特色。
《六妙法門》內容條理分明,脈絡可見,由共而不共,由事而理,由偏而圓,由修而證,層層深入,在理論和事修上,頗有參考價值。
五、六妙法門實踐修法
修行前方便
天臺宗將止觀的修行分爲方便與正修二種,“方便”是正修止觀法門之前的預備功夫,在《摩诃止觀》和《禅門修證》都具說二十五方便,不論修叁種止觀或四種叁昧都應以二十五方便作爲止觀入門的准備。
《六妙法門》的六種修持方法,都是屬于在坐禅所用的調心法門,故在《六妙法門》文中, 只是直接地將這些法門介紹出來,至于在修習前應有的事相上和心理上的准備,修習時及後應知道和應作的事項--即所謂的“方便”,都沒有說明。因此必須參考《小止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及《摩诃止觀》的方便部分。二十五方便又可大別爲五科,內容包括修行前的心理、生理、環境等條件的預備,修習止觀時必須注意的心理狀況及生活規律,身心調適方法,以及修行態度等方面。
第一、具五緣:即在進修之前先應持戒清淨,准備助道的衣食資糧,然後屏棄世俗一切緣務,遠離塵勞愦鬧獨自用功修行,身邊以有善知識指導爲妙。
第二、呵五欲:因五欲是障道墮落的根本,凡坐禅修止觀者必須呵斥之,對世間色聲香味觸不生貪著,不爲之障蔽而收攝六根。
第叁、棄五蓋:這是防止內心不令心魔生起爲旨趣。即棄掉覆蓋善心的貪欲、嗔恚二蓋和覆蓋禅定的睡眠、掉悔、疑叁蓋, 內心正念覺知。
第四、調五事:修習止觀必具食、眠、身、息、心五事的調和才容易深入禅定,即調食令不過饑不過飽,調眠令不多不少,調身令不寬不急,調息令不澀不滑,調心令不沈不浮。
第五、行五法:以上條件具備,然後再行五方便法,則一切行門,無不成就,五法是: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即以方便巧慧分明徹見世間諸患之可厭可棄,定慧內德的可尊可貴,而一心決定,精進修習止觀。
二十五方便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調叁事,即是分別于入禅調身、調息、調心。舉要言之,入禅時,是從粗入細,故先須調身、調息,然後調心;在坐之中,則隨宜調伏,使身息心叁者,皆能安住;出定時,是由細出粗,故先動心念,放氣,然後動身,按摩下座。
《天臺四教儀》雲:“此二十五方便爲四教的前方便,故應須具足,若無此方便者,世間禅定尚不可得,豈況出世妙理乎?”由此可見修習前方便的必要性。
(二)正修六妙門
六妙門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它可以統稱爲數息觀, 但它並不只是一個粗淺的方法而已, 因著每個人修習程度的不同,它可以由淺到深, 含攝一套完整的解脫道進程。所以六妙門指出數息觀的六種層次: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其修持之法, 根據《六妙法門》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門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
第一、數息:入內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爲一息,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數目。行者于坐禅時,將息調好,至不澀不滑後,心情放松,將注意集中于鼻息出入之處。然後隨著呼吸,從一至十地數著。數到第十息畢,再回頭從第一息開始數,如是終而複始。若中間失去數目,當攝回散心,從一再數。一一不亂,各自分明,數息日久,逐漸純熟,心息二者,任運相依,從一至十,不加功力,此時已完全安心于數息之法上,不必刻意去數,而數目能綿綿不斷,粗妄念已減少,細的妄念已不能幹擾數息的心念。由心相漸細,遂覺數息爲粗,此時可舍數息,當一心修隨息。
第二、隨息:以數息的方法修至雜念漸漸減少之後,便可把數目省掉,而專心于息上,隨著息之出入,而安心其中。此時妄想力微弱, 心念與息相依,似已合成一體,二者如影隨形,不相舍離,故息之長短,了了分明,息遍全身流通出入,亦清晰覺知。如此隨息日久,其心更能恬然凝靜。但這時由于心念是隨著息之流通出入,而依然是一種運動。故會覺隨力粗,心生厭舍。這時應舍隨修止。
第叁、止門:前面修習數隨二門,雖能令粗念甯靜,但細念仍舊波動。到此時心欲靜止下來,故將心安于身體某些處中的部分,如鼻端、掌心或丹田。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動自能停止。心止于一境,則能住于寂止,一切諸緣及慮念,便得平息,使不生起擾亂之力。久久修息漸成,心與息如影與形不離,忽而心息不動,得一心不亂之境界,這是修止成就。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運令心不散。但行者于此時,切勿耽著定境,因爲此定只是心力之全部集中,雖得禅樂,卻非學佛者修禅之目的。行者當知此定“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故應以此定爲基礎,不著于此止定之境,而起返照明觀,修習智慧。
第四、觀門:前面所說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將諸妄念製于一處,令心不馳散。但這仍是一種粗淺的功夫,因既有所著之處,必有攀緣之心。因此將諸妄念製伏之後,便應棄止修觀。 觀即是觀照之心,對息相、四大、五蘊等諸法之自性(無常、無我)作深入的觀察。由定心深細,觀照作用故銳,故于起覺照時,就能深刻地覺察。觀察微細出…
《世尊的安那般那到天臺六妙法門(能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