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应懂得“自治”。自治的方法有二种,即:“一者依自力,二者依外力”。所谓自力,是要求国王时常反省:“我今所行,为是放逸,为非放逸?为有慈心,为无慈心?为是应作,为不应作?为是善业,为是恶业?若知所作是不应作是恶业者,即止不作,生惭愧心,悔过自责,畏恶名称,畏堕恶道”。也就是自行自律,时时警惕自己,约束自己。所谓依外力,即是于国内处处求能如实语的大沙门,将其请到宫中,国王应“迎送礼拜问讯,尽恭敬心,尽尊重心”,求其指点和教诲,“闻已受持,如法改悔,”达到真正“舍十恶等恶行法”,“行十善等十行法”,(以上见卷四《王论品第五》)。这就是依外力自罪自治。经文中特别强调国王依外力自治的重要,所以对破戒比丘的治罪,也是礼让三分。
《尼乾子所说经》的主旨是阐明三乘为便、一乘真实的义理和《妙法莲华经》的旨趣相同,但它进一步把世间法结合在一起,使一佛乘的思想更易于为广大信众所接受。
3、三昧类经典
三昧类经典,是法华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强调修持的义理,为以后天台宗主张的教观双修的“修”的部分,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主要经典有《法华三昧经》和《金刚三昧经》。
《法华三昧经》
《法华三昧经》一卷。刘宋沙门智严译于元嘉四年(427)。本经乃佛为罗阅王之女利行宣说法华三昧的行法。叙述罗阅祗城耆崛山中有无数比丘众、菩萨众等齐聚来会,欲问请佛。佛口放光明,遍照十方,佛身忽然不见。罗阅王辩通、王女利行、诸女等齐来。佛遂由地涌出,坐大宝莲花上,为王女宣说法华三昧的行法。王女得道后,与众问答,诸女皆发心出家,王亦出家,并得授记。
何谓法华三昧?经文中解释说:“譬如大国中有一树,有一华覆三千大千刹土,其香薰恒边沙佛国。若有人得闻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是三昧。若诸病痛者,得闻是三昧,应时自解,人根众病消尽。”经文中最后还说:不可计恒沙百千人民闻佛说法华三昧后,“皆发无上正真道意,逮无所从生心,无数千声闻,皆逮阿惟越致地。”足见修法华三昧的威力之大。《法华三昧经》中指出行法华三昧,可分两个阶段:
其一,知法身如幻,观人身物无形。
经文中说,在修法华三昧之前,就应懂得二事:“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淫怒痴无根无形。”如来还以偈言解释:“法身有一切,化幻现沉浮。淫怒痴无形,如水现泡沫。观察人身物,如灭无形住。离散合自成,分别计皆空。”这种万法如幻如化,一切皆空的思想,乃是修持法华三昧的思想基础。
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上,难免要待人接物。故有六相、六尘、穴识的意念。经文中对修法华三昧者强调四事,即:“一者行戒无色想,二者行檀无受者,三者不厌无乱者,四者行智无遇者。”意思是,修地者在行戒时,没有色法、色尘之想;在行檀施时,没有给受施者以恩施之想,而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求生极乐,但不厌娑婆,故念佛时无散乱之想,有利智,但又要大智若愚。正如偈言中说:“不犯戒无毁,行檀不入智,不厌无痴乱,不愚无智慧。”这样,才能随时随地进入法华三昧之中。
其二,行法华三昧时,物我双忘,对三十六事不起不灭。
经文中载法华三昧三十六事是:“不见生,不见死,不减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内,无住无止,无水色,无火色,无风色,无地色,无痛无痒,无思无想,无生无死,无识无贪,无淫无嗔,无恚无愚无痴,无悭无施,无恶无善,无心无意,无识、行。不起上若干事,不灭上若干事,如一无形象。”偈言中归纳这一境界为:“不想念无念,不行色想要,无行法华净,空寂无吾我。不处有入中,没灭无形象。不观善以恶,俱皆空自然。”达到清净禅寂、物我双忘的境界。
《法华三昧经》对后来的天台宗影响很大。智者大师在《法华三昧忏仪》中所强调事中修一心精进和理中修一心精进,就是继承这一思想的。他说,“若礼佛时当一心礼佛,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在行法中无分散意,如是经三七日,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如礼佛时,心性不生不灭,当知一切所作种种之事,心性悉不生不灭。如是观,见一切心悉是一心,以心性从本以来,常一相故。行者能如是反观心源,心心相续,满三七日不得心相,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法。”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心不异缘的事中修一心精进,即是《法华三昧经》中的观万法如幻如化、一切皆空和“行戒无色”、“行檀无受”的思想,而心性不生不灭、返观心源的理中修一心精进,即是《法华三昧经》中的对二十八事不起不灭,如一无形象的精神境界。
《金刚三昧经》
《金刚三昧经》,一卷。出北凉录,失译人名。内容述佛于灵山入金刚三昧,说一乘真实之法。金刚三昧,是指能通达一切诸法的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为三乘行人最后断一切烦恼,各得究竟之果的三昧。《涅槃经》卷二十四称:“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金刚三昧经》指出,修金刚三昧应做到三个方面:
其一、强调无生无化,本来空寂。
经中说:为了达到无生无化,应“令彼众生皆离心我,一切心我,本来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无生之心,在于无化。所谓无生,措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的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但凡夫迷死无生之理,起生灭的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的烦恼。懂得无生的道理,无“心我”之想,时时处于空寂之中,使心无幻无化,就没有系缚。经中还说:“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若心生者,令灭灭性;若心灭者,令灭生性。”因为“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乃是一切诸法的实性。
经文中还指出,修持这种无生无化的空寂之法,“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净无念,无摄无放,性等金刚,不坏三宝,空心不动”,自然而然地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有人认为六波罗蜜是有相,经文中解释说:这里说的完全是无相无为,“若人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布施)波罗蜜;志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无染,不著三界,是尸(持戒)波罗蜜;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静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忽辱)波罗蜜;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精进)波罗蜜;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人空,是禅(禅定)波罗蜜;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住,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智慧)波罗蜜”(《无相法品》第二)。这六波罗蜜皆是解脱之相,但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而又不取涅槃相。
经文中还指出:说诸行无生,但并非有无生之行。根据这个道理,所谓“得无生忍”(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即为虚妄”。有人提出,那么,“无得无忍,应非虚妄”吗?经文中认为:这也不是。因为“无得无忍,是则有得;有得有忍,是则有生。有生于得,有所得法,并为虚妄”。要真正做到无忍无生心,则要求“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全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不见处所,知心如是,则无生心”(《无生行品》第三)。经文中还以《中论·观因缘品》说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作“四句推捡”,以白因、他因、共因、无因推捡有为法,以证诸法之缘生无自性,生亦无自性,缘亦无自性,都无自性,起而无起,宛然而寂然,这也就是所谓中道。
其二,强调众生本觉思想。
所谓本觉,是指本有的觉性。为“始觉”的对称。经过后天的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的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的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的觉体称为本觉。
《金刚三昧经》中说:“一切万事,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但是,只有“本觉”是“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觉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色”。心、眼、识也是如此:“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根觉利”,“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但后天有了“欲刺”,是没有给予“降伏”之故。至于怎样降伏呢?有人提出:“常住涅槃,应当解脱”。佛陀则认为:“常住涅槃,是涅槃缚。”觉者应当“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庵摩罗识”。
所谓庵摩罗识,乃是性本清净之识。故当有人提出:既称“无所入”入庵摩罗识,岂不也是“入”吗?经中说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据《大乘起信论》所说,万有归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就“心真如门”而言,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的存在,原本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若就“心生灭门”而言,心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赖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但其本性的觉体毫不损坏,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的清净体,此即本来的悟觉,故称本觉。佛陀说的庵摩罗识即为本觉,虽说“入”,实为“非入”。经文中举了个例子:“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直至其父发观后,指出其手中之钱,即可取用,何用求索?迷子才恍然大悟,以为得到了金钱,生大欢喜。其父又指出:“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庵摩罗识也是如此:“本无出相,今即非入”(以上见《本觉利品》第四)。
经文中强调的本觉思想,对后来的天台宗也有一定的影响,唐代天台九祖湛然(7ll-782)与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展开论诤时,湛然就曾引《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的本觉论,融入天台教学。以后,曰本的最澄从湛然的弟子道遂、行满受天台学,将本觉思想与华严、密教结合,而形成了日本天台宗的本觉思想。
其三,强调三乘之道,俱在真如。
经文中指出:诸法一昧,即一实昧。三乘之道,“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名为海水”。法亦如此,唯一乘道,“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经文中还指出:住一佛道中,应能通达三行:“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所谓随事取行,即依事相、事法取行。知道因缘生之一切有为法,即宇宙间千差万别的现象。不为虚空境界所迷惑,并应懂得真如(理)随缘而展开万法(事)之现象,因而事即理,理即事,事理不二。所谓随识取行,即依摄论宗所说,在唯识宗六识的基础上再加庵摩罗识。因为人心的本来状态是清净的,那是从生命的迷妄中脱却开来而致的,此中的关键,在阿赖耶识的舍迷转悟,这个本来清净的状态,即是庵摩罗识(第九识)的表现。此九识说,也为后来的天台宗所取。所谓随如取行,即指诸法虽各各有差别(如地有坚相,水有湿性等),但理体则平等无异(同以空为实体)。此诸法之理体平等相同,亦称为如;如为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故称法性;而法性为真实究竟的至极边际,故又称实际。如、法性、实际,总称诸法实相。随如取行,亦即随诸法实相而行。经文中认为:随事取行,随识取行,随如取行,“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并称“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以上均见《如来藏品》第七)。也就是说,所谓“入如来藏”,也可说是“非入如来藏”,因为入即不入,其本性如此。
关于如来藏,天台宗三祖慧思(515-577)曾作过解释。他在《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一中说:“问曰:云何复名此心为如来藏?答曰:有三义。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如来果德法身和众生性德净心二者,即具染净二心和染净二事无所妨碍;所谓所藏,即此真心而为无明所覆藏;所谓能生,是指体具染净二性之用,故依染净二种熏力,能生世间出世间法。后来的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的妙法。经文中还指出,修金刚三昧,应做到“无住”生心。所谓无住,即没有任何执著的心灵状态。对所谓“常法”的观念是:“常法非常法,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非境界。离诸妄断际,是法非无常,离诸常断见,了见识为常。是识常寂灭,寂灭亦寂灭”。意谓世间诸法之实相即是毕竟空,唯有庵摩罗识是常,但它又是呈寂灭相,即无生无灭,涅槃寂静。正如真谛在其所译《决定藏论》卷上《心地品》中说:“阿罗(赖)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阿(庵)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境道做,证阿摩罗识。”若能证得“无住”,一切法当体即空,当体即如,世间与涅槃,涅槃与世间,二者并无分别。这就达到了金刚三昧境界。这种无住本观念,其后为天台宗的圆教所发挥。
《《法华经》眷属经初探(朱封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