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朱封鳌)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

  編輯:朱封鳌

  來源:閩南佛學

  《法華經》爲大乘佛教要典之一。該經主旨,認爲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教義真意,故爲把握佛陀真精神,乃采用詩、譬喻、象征等文學手法,以贊歎永恒的佛陀(久遠實成之佛)。稱釋迦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法說奧妙法,弘揚“叁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歸于一佛乘,調和大小乘各種說法,指出一切衆生皆能成佛。自後秦弘始年間鸠摩羅什(334--4l3)譯出《法華經》(在此以前,西晉竺法護己譯出《正法華經》)後,此經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被稱爲一乘經,即佛說一乘之法,是爲令衆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直達涅槃彼岸。佛學界普遍認爲:《法華經》是後來天臺宗立說的依據。近兩年來,筆者潛心閱藏,對法華部經典作了較爲全面的探索,發覺六朝時期,除《法華經》外,其它同類經典還有不少,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宣說《法華》一乘的義理,這不僅對《法華經》的進一步弘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天臺宗某些學說的形成,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天臺宗強調教觀雙修,法華部的叁昧類經典,闡述修持的義理,也爲天臺宗教觀雙修的“修”的部分,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上述經典,都屬于《法華》的眷屬經。下面分叁類作簡要闡析,抛磚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法華》的開經和結經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一卷,南朝蕭齊昙摩伽陀耶舍(Dharmagatayasas)譯于建元叁年(481)。《法華經·序品》中說:“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據此可知,本經是佛陀在說《法華經》以前說的,故被稱爲《法華經》的開經。《無量義經》的主旨是,由于有情衆生有無量的煩惱,故佛陀說無量法以對治,無量法産生無量義。但無量義從一法中生,此一法即是無相。內容多以《法華經》爲中心。

  《無量義經》的主旨之所以說它與《法華經》近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強調對機說法,“辭一義異”。

  在《法華經》中,有所謂“開二顯一”,即佛根據衆生的根性,將說法分爲叁個階段:一爲上根人法說,二爲中根人譬說,叁爲下根人宿世因緣起,稱爲“法華叁周”。總之,“如來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終于使不同根性的衆生,皆能領會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道理。《無量義經》中,也是強調對機說法,提出初說、中說、後說“辭一義異”的主張。認爲“初中後說,皆能洗除衆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備異”(《說法品》)。經中舉例說,佛陀最初在鹿野園爲阿若、拘鄰等五人說四谛法時,就說到“諸法本業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爲諸比丘及衆菩薩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時,也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又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也是強調“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從說四谛法,到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法,直到說《無量義經》的無相,教法內容由淺入深,但“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的義理,卻是一開始就強調,不過落實這一義理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由于“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同上)。聞佛說而修“四谛”的,得聲聞果,修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得緣覺果,修大乘無量義的,則得菩薩果。

  其二,無相與諸法實相。

  《法華經》是反複強調諸法實相的,並以“十如是”爲例,具體強凋諸法實相的性質和狀態。《無量義經》中反複論述的則是“無相”。關于“無相”,大乘經中有多種解釋:據《大寶積經》卷五稱:“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這是說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性爲空,無形相可得,故稱爲無相。賴寶的《真言名目》中,則指出:無相有淺略、深秘二層意思,即:一、諸法的體性如幻虛假,自性爲空,一相不存,無色無形(即上述“本性皆空”),此爲淺略的無相;二、一相之中雖具一切相,但不留一相。這並非無色無形的無相,而是指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之義,故爲深秘的無相。《無量義法》中說的無相,正是具備這二層意思。經中說,“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爲實相。”(《說法品》)認爲世界萬物(一切諸法)就其本質(實相)論,是無相的。但無相並非一無所有,等于零,而是它雖無形相卻無生無滅,無處不存,又因爲它不是實有其物,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所以它能包羅萬象。這就與《法華經》的實相說,遙相呼應。後來,吉藏在《法華經義疏》卷二中,更以實相“體用”說,指出“無量義”有二種,即:一、體無量,實相之體不可限量,稱爲體無量;二、用無量。從實相一法而生出一切法,稱爲用無量。此體、用皆有深義,故稱“義”。這樣,就將“無量義”作爲“實相”的異名,而使二者融爲一體。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劉宋昙摩密多(Dharmamitra)譯。又稱《出深勸德經》,略稱《觀普賢經》、《普賢觀經》、《普賢經》、《觀經》。本經系佛陀于說《法華經》之後,在毗舍離國大林精舍所說。因佛宣告二個月後將般涅槃,阿難等隨即請問佛入滅後弟子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爲說普賢觀門、六根罪的忏悔及忏悔後的功德。

  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載,普賢菩薩有十大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此十大願也是一切菩薩行願的標志,又稱“普賢願海”、“普賢大行”。普賢菩薩在人格上是屬于等覺位的菩薩,但由理而言,則象征理、定、行,爲諸佛的本源,也是一切諸法的本性,若入果位,稱爲性海。因此,凡是信解、行,能證一切普賢法者,不問凡聖,皆稱爲普賢,體悟此種一乘普賢的大機境界,稱爲普賢境界。在大乘佛教中,顯、密二教皆崇尚普賢善薩的修法:其一,就顯教而言,以普賢菩薩爲本尊,谛觀諸法實相中道之理,忏悔六根的罪障。若成就此叁昧,則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示現于道場,其二,就密教而言,若身、口、意叁密與佛相應,則現成普賢之身,稱爲普賢叁味。

  《妙法蓮華經》也是非常強調普賢信仰的。在《普賢菩薩勸發品》中,記述普賢菩薩新來赴會,問佛于如來滅度後,衆生如何能得《法華經》,佛陀遂告以成就爲佛護念、植衆德本、入正定聚、發救衆生之心四法。隨後,普賢義以種種方法勸說衆生發佛道之心(即勸發),以受持、弘通《法華經》。而佛義再次宣說弘經的利益及不尊崇本經的惡報。法華會衆才禮佛而退。此品是佛在《法華經》中對佛弟子的最後囑咐,足見其重要性。《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是對《勸發品》的進一步發揮。當然,它的發揮,既全面照顧到佛陀說的“成就四法”,而又有所側重。主要表現在:

  其一,拓展了“普賢觀”的範圍和時間。

  《勸發品》中,普賢菩薩曾對佛陀說,“于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具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爲供養《法華經》故”。《普賢經》中進一步發揮得“普賢觀”的範圍,指出:凡誦《法華經》等“大乘經者,修大乘(行)者,發大乘意者,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皆能得見普賢菩薩色身。至于“見到”的時間,《勸發品》中說凡衆生“于叁七日中,一心精進”,“滿叁七日己”,即能“見到”。《普賢經》中則認爲,由于衆生的業報和努力程度不同,見到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叁七日“得見”,“有重障者,七七日盡,然後得見。複有重者,一生得見;複有重者,二生得見;複有重者,叁生得見”。總之,只要專心修習,遲早會“見到”。

  其二,具體描述了普賢的形象。

  經中說,普賢菩薩是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的。它能處處出現,“自在神通”。在《法華經》中,普賢只是一股的菩薩,是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衆,共來聽受”《法華經》中的一員。《法華經》中對其形象沒有作具體描述。在《普賢經》中,則具體地描述了他的形象:坐在蓮華臺上的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爲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爲眷屬”。身份己經非凡。在“行者”見到他,“歡喜敬禮”之後,普賢皆薩“即于眉間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現時,普賢菩薩身相端嚴,如紫金山,端正微妙,叁十二相,皆悉備有,身諸毛孔,放大光明……其金色光照于東方無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這樣,它就是佛的色身,除了高大、莊嚴、完美的形體之外,又具有吉祥仁慈、神秘莫測的氣氛。

  至于《勸發品》中說的普賢乘坐的“六牙白象”,在《普賢經》中演繹得更爲具體、神妙:“其象六牙七支拄地,其七支下生七蓮華。象色鮮白,白中上者,頗梨雪山不得爲比。身長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浴池中生十四蓮華,與池正等。其華開敷如天樹王。一一華上有一玉女,顔色紅輝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爲眷屬。有五百飛鳥,凫雁鴛鴦皆衆寶色,生花葉間。象鼻有華,其莖譬如赤真珠色。其華金色,含而未敷。”說象身長四百由旬,牙端有浴池,池中有大蓮華,華上有玉女,手執箜篌,還有凫雁鴛骛飛繞其間。其情其景,簡直是“天界”的縮影。

  其叁,強調忏悔的功德。

  忏…

《《法華經》眷屬經初探(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