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00多次,无家可归的有几万人,整个台湾省人民不敢居住在家中,只能在露天中住宿。

  从以上外在的因缘中,显然可见死缘众多死时无定,再看一下我们的身体,《法句经》中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我们贪执的色身本是众苦来源,同时其本身又极其危脆,外不能抵御寒热、击打,一点点的伤害也会导致死亡,如同水泡,微风拂过随即消失,内不能抵御四大不调而引生的疾病死缘,哪怕轻微的病因也会死去,还有人与非人、魔鬼的损害,猛兽的吞噬,火灾、风灾、水灾、地震、饥荒、瘟疫等等灾难的围绕,有时为了生活而奔波时,生缘却变成死缘。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人住死缘内,如风中之灯。”就是说人的寿命无常如同旷野中的一盏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都会使其熄灭,所以说死缘众多,活缘极少。清朝的朗然尼师,幼小时见嫂嫂产难之苦,发誓不嫁,后出家净他庵,专修净土,闲时忙时从不间断,七十一岁时,告诉她的徒弟说:“我在三个月中三次梦见宝池,自己跏趺坐在莲花中,往生肯定有缘份。”说后无病坐逝。这就是真实畏惧死无常,而放下一切,求得往生的最好例子。

  不但在这一期生命的尽头,有一个大无常正等着我们,就是在这一期生命中,我们也无时不感受着各种无常的变化。《佛说无常经》说:“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此经中还说:“譬如路旁树,暂息非久停,车马及妻儿,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鸟,夜聚旦随飞,死去别亲如,乖离亦如是。”说明一切法因缘所生,缘灭则法灭,都是暂时性的,即使妻儿也如同旅店中的客人,有缘则合无缘则离。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时节迁移四季交替,由于无常本性,有谁能留得百花争艳的季节不变呢?一年中春夏秋冬交替变迁,也是在显现无常的真义,春天来时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此时冰雪融化,树上枝条抽出新芽,土地上钻出嫩嫩的小草,细雨绵绵滋润着大地,祥和的春风拂面时让人心旷神怡,整个大地洋溢着勃勃生机,夏天到时,草地上一片青翠,到处开满绚丽多彩的鲜花,小蜜蜂在花丛中上下飞舞,河中的小鱼悠游自在,小鸟在茂密的树林中欢快地歌唱,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如同天界的乐园。当秋季来临时,一片片树叶随秋风飘落,百花丛已失去了夏日的绚丽,渐次凋谢,清晨一层浓霜覆盖大地,秋风吹起,让人感到阵阵寒意,夕阳下的原野已是一片凄凉影象。冬季时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同刀割,手指被冻得粗肿疼痛,河面上结起了厚厚的冰层,大地被冻得坚硬如石,皑皑白雪铺满山川,空中的太阳已失去昔日的炎势,枯草在寒风中摇摆,往昔勃勃生机已不复存在,夏日里百花争艳的绚丽场面已成为回忆,如是春夏秋冬因时节不同而转变更替,前后不同的显现都是无常的本性。

  一切积聚终将散尽,许多人上半生受用圆满,下半生一切财产受用耗尽饥饿而死,就像在1997年发生的大股灾,股价突然下跌,使昨天还是腰缠百万的大富翁,今日已成了负债累累的穷汉,由于无法偿还,被迫跳楼自杀。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帕荡巴大师以前教诫当热地区的人们时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现在共居一处的师徒、父子夫妻、道友等和睦相处,但最终无有方法不分离,如果死亡无常到来则马上分手,所以与任何人相处都应当以慈悲心相待,结下善缘,成为自己修习佛法的增上缘,不伤恼别人,这也是作为修行者应当重视的修法。

  同样亲怨也是无常的,我们无始以来所结怨亲无量,尤其是现在,人们都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亲朋好友亲密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互有抵触,于是怨气逐渐郁积,导致不少亲友最后都冷冷地分手,甚至反目为仇,而怨敌有时却又莫名其妙地会变成亲人。从前阿罗汉嘎达亚那(迦旃延)尊者去化缘时,看到一施主怀抱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还用石头驱赶正在咬鱼骨头的一条母狗。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那鱼正是施主父亲的转世,母狗是他母亲的转世,怀中的孩子是他前世杀害自己的仇敌转世偿还宿债,于是尊者感叹道:“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世间人们追求安乐而厌弃痛苦,但苦乐往往不随人们的意志而转变,有的人上半生贫苦而下半生时来运转,生活安乐;也有以上半生安乐度日,下半生穷困潦倒。有的人追求快乐却偏偏运遭华盖,饱受沧桑,也有在受苦时反获得意外的收获,而获得快乐。

  有的人上半生杀生无量而下半生修法忏悔而往生净土;有的人上半生精进修法而下半生放逸傲慢,临终无法得到佛法利益,有的修行者内心中稍微有一点修法功德,受到赞叹,心生傲慢,逐渐的修法功德消失迨尽。故米拉日巴大师教导修行人应远离尘嚣,矢志不移:“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坚信永不离。”

  从以上列举的方方面面看来,世间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长久,故佛在《杂阿含经》中说:我以一切行是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受悉是苦。人们在这无常中终日追求的五欲享受,哪里会有真正的快乐,只有像喝盐水止渴的人,会越喝越渴寿命的短暂,如闪电飞瀑,转眼将是来世。反观我们却被太多的世事缠绕身心,浪费了宝贵时间,这样活上一百年,时间也还是都被虚度浪费,因此应该生惭愧心,下决心一定从此时此地起努力修行。

  噶举派一位大德曾说过:“如果死无常没有在自己内心生起来,就是:“密集”大法也未为深,内心生起死无常时,哪怕三句皈依也是很深的。”我们希求即生解脱,证悟无上光明大圆满或往生清净刹土,但若贪著世间,一切修法都将只成为形象,就像一个木头人穿上华丽的衣服,没有实质。佛陀曾说:“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真正的修法人不会对自己不负责任,不会将生死大事当作儿戏,而且发真实的信愿,一心一意祈祷怙主上师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便是修习无上大法,是真正的自利利他。索甲仁波切一断对无常的开示发人深省:“你真正了解和体悟无常的真义吗?你已经将无常与每一个念头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因而改变你的生活了吗?请你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我是否每一刻都记得我正在步向死亡,每个人、每一样东西也都正在步向死亡,因此时时刻刻都能够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我对于死亡和无常的认识,是否已经迫切道每一秒钟都在追求开悟?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你就算真正了解无常的真理了。”上师法王如意宝在一再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同时,再再告诫我们不能造下往生极乐世界的两大障碍:五无间罪和诽谤正法。对于已入密乘的人,还要加上不能破根本三昧耶。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轮僧,后二种在佛去世后便已不可能造下,第三种因后杨示现为阿罗汉的极为稀有,故也很难造下,前二种在一般有良知的人也不可能去造最应引起我们警惕的是诽谤正法和破三昧耶。关于诽谤正法及其过失,佛在《地藏十轮经》第三品“无依行品”中有一段极为明确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随恶友行,善根微少,谄曲愚痴,怀聪明慢,于三宝所无淳净心,不见不畏后世苦果。此有一类,于声闻乘得微少信,实是愚痴,自谓聪敏,于我所说缘觉乘法,及大乘法,毁訾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复有一类,于缘觉乘,得微少信,实是愚痴,自谓聪敏,于我所说声闻乘法,及大乘法,毁訾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复有一类,于大乘法,得微少信,实是愚痴,自谓聪敏,于我所说声闻乘法,缘觉乘法,毁訾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如是等人,名为毁谤佛正法者,亦为违逆三世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烧断灭,皆为灰烬,断坏一切八圣道,挑坏无量众生法眼。”在第四品“有依行品”中佛重又强调说:“善男子,如来无有所说名字,言说音声,空无果者,无不皆为成熟有情,是故一切毁谤如来所说正法,坏诸有情正法眼罪,过诸无间、似无间等无量重罪,若有于我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所说正法,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亦名毁灭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如是之人既自习行大无利行,亦令一切有情习行大无利行。”

  《遍摄一切研磨经》说:“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诸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从教证而知,谤法的罪相非常地细微,只要论及法义时,语言未经观察,便容易造下谤法罪。《三摩地王经》中说:“若毁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杀尽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杀一阿罗汉即堕无间地狱受苦无量,何况杀无数罗汉之罪?而谤法之罪比这还更重要。佛法是佛陀及诸大圣者为我们各种根机的弟子所开示的圣教,无一不是甘露、醍醐,我们在学佛之初作三皈依时,皈依法宝便包含了从小乘、大乘显宗、大乘密宗的一切佛法,而没有将任何一种佛法排拒在外,《四十二章经》记载了佛曾说过的这么一句话:“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悦,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又有“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以上经文为极清楚明了,大家应再三研读,牢记于心,若有师心自用,以狭隘的情见妄测、评说圣教时,即应立即警醒。或有人想:虽然从上面的佛经教证衡量,我以前所说的一些言论已属谤法,但当时不知谤法之过,不知者不得罪,该不会有大罪吧?但佛经中指出谤法之罪时并无有此不知者不得罪的开许…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