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00多次,無家可歸的有幾萬人,整個臺灣省人民不敢居住在家中,只能在露天中住宿。
從以上外在的因緣中,顯然可見死緣衆多死時無定,再看一下我們的身體,《法句經》中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嗔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夫身者,衆苦之本,禍患之源。”我們貪執的色身本是衆苦來源,同時其本身又極其危脆,外不能抵禦寒熱、擊打,一點點的傷害也會導致死亡,如同水泡,微風拂過隨即消失,內不能抵禦四大不調而引生的疾病死緣,哪怕輕微的病因也會死去,還有人與非人、魔鬼的損害,猛獸的吞噬,火災、風災、水災、地震、饑荒、瘟疫等等災難的圍繞,有時爲了生活而奔波時,生緣卻變成死緣。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人住死緣內,如風中之燈。”就是說人的壽命無常如同曠野中的一盞燈,四面八方吹來的風都會使其熄滅,所以說死緣衆多,活緣極少。清朝的朗然尼師,幼小時見嫂嫂産難之苦,發誓不嫁,後出家淨他庵,專修淨土,閑時忙時從不間斷,七十一歲時,告訴她的徒弟說:“我在叁個月中叁次夢見寶池,自己跏趺坐在蓮花中,往生肯定有緣份。”說後無病坐逝。這就是真實畏懼死無常,而放下一切,求得往生的最好例子。
不但在這一期生命的盡頭,有一個大無常正等著我們,就是在這一期生命中,我們也無時不感受著各種無常的變化。《佛說無常經》說:“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此經中還說:“譬如路旁樹,暫息非久停,車馬及妻兒,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鳥,夜聚旦隨飛,死去別親如,乖離亦如是。”說明一切法因緣所生,緣滅則法滅,都是暫時性的,即使妻兒也如同旅店中的客人,有緣則合無緣則離。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時節遷移四季交替,由于無常本性,有誰能留得百花爭豔的季節不變呢?一年中春夏秋冬交替變遷,也是在顯現無常的真義,春天來時溫暖的陽光灑向大地,此時冰雪融化,樹上枝條抽出新芽,土地上鑽出嫩嫩的小草,細雨綿綿滋潤著大地,祥和的春風拂面時讓人心曠神怡,整個大地洋溢著勃勃生機,夏天到時,草地上一片青翠,到處開滿絢麗多彩的鮮花,小蜜蜂在花叢中上下飛舞,河中的小魚悠遊自在,小鳥在茂密的樹林中歡快地歌唱,優美的大自然風光如同天界的樂園。當秋季來臨時,一片片樹葉隨秋風飄落,百花叢已失去了夏日的絢麗,漸次凋謝,清晨一層濃霜覆蓋大地,秋風吹起,讓人感到陣陣寒意,夕陽下的原野已是一片淒涼影象。冬季時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如同刀割,手指被凍得粗腫疼痛,河面上結起了厚厚的冰層,大地被凍得堅硬如石,皚皚白雪鋪滿山川,空中的太陽已失去昔日的炎勢,枯草在寒風中搖擺,往昔勃勃生機已不複存在,夏日裏百花爭豔的絢麗場面已成爲回憶,如是春夏秋冬因時節不同而轉變更替,前後不同的顯現都是無常的本性。
一切積聚終將散盡,許多人上半生受用圓滿,下半生一切財産受用耗盡饑餓而死,就像在1997年發生的大股災,股價突然下跌,使昨天還是腰纏百萬的大富翁,今日已成了負債累累的窮漢,由于無法償還,被迫跳樓自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帕蕩巴大師以前教誡當熱地區的人們時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切莫惡語爭吵當熱瓦。”現在共居一處的師徒、父子夫妻、道友等和睦相處,但最終無有方法不分離,如果死亡無常到來則馬上分手,所以與任何人相處都應當以慈悲心相待,結下善緣,成爲自己修習佛法的增上緣,不傷惱別人,這也是作爲修行者應當重視的修法。
同樣親怨也是無常的,我們無始以來所結怨親無量,尤其是現在,人們都以自我爲中心,在與親朋好友親密交往的過程中,難免互有抵觸,于是怨氣逐漸郁積,導致不少親友最後都冷冷地分手,甚至反目爲仇,而怨敵有時卻又莫名其妙地會變成親人。從前阿羅漢嘎達亞那(迦旃延)尊者去化緣時,看到一施主懷抱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魚肉,還用石頭驅趕正在咬魚骨頭的一條母狗。尊者以神通觀察,發現那魚正是施主父親的轉世,母狗是他母親的轉世,懷中的孩子是他前世殺害自己的仇敵轉世償還宿債,于是尊者感歎道:“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
世間人們追求安樂而厭棄痛苦,但苦樂往往不隨人們的意志而轉變,有的人上半生貧苦而下半生時來運轉,生活安樂;也有以上半生安樂度日,下半生窮困潦倒。有的人追求快樂卻偏偏運遭華蓋,飽受滄桑,也有在受苦時反獲得意外的收獲,而獲得快樂。
有的人上半生殺生無量而下半生修法忏悔而往生淨土;有的人上半生精進修法而下半生放逸傲慢,臨終無法得到佛法利益,有的修行者內心中稍微有一點修法功德,受到贊歎,心生傲慢,逐漸的修法功德消失迨盡。故米拉日巴大師教導修行人應遠離塵囂,矢志不移:“無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離厭世心,上師乃爲叁世佛,強烈堅信永不離。”
從以上列舉的方方面面看來,世間上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可以長久,故佛在《雜阿含經》中說:我以一切行是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受悉是苦。人們在這無常中終日追求的五欲享受,哪裏會有真正的快樂,只有像喝鹽水止渴的人,會越喝越渴壽命的短暫,如閃電飛瀑,轉眼將是來世。反觀我們卻被太多的世事纏繞身心,浪費了寶貴時間,這樣活上一百年,時間也還是都被虛度浪費,因此應該生慚愧心,下決心一定從此時此地起努力修行。
噶舉派一位大德曾說過:“如果死無常沒有在自己內心生起來,就是:“密集”大法也未爲深,內心生起死無常時,哪怕叁句皈依也是很深的。”我們希求即生解脫,證悟無上光明大圓滿或往生清淨刹土,但若貪著世間,一切修法都將只成爲形象,就像一個木頭人穿上華麗的衣服,沒有實質。佛陀曾說:“我爲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真正的修法人不會對自己不負責任,不會將生死大事當作兒戲,而且發真實的信願,一心一意祈禱怙主上師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這便是修習無上大法,是真正的自利利他。索甲仁波切一斷對無常的開示發人深省:“你真正了解和體悟無常的真義嗎?你已經將無常與每一個念頭呼吸與動作相結合,因而改變你的生活了嗎?請你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我是否每一刻都記得我正在步向死亡,每個人、每一樣東西也都正在步向死亡,因此時時刻刻都能夠以慈悲心對待一切衆生?我對于死亡和無常的認識,是否已經迫切道每一秒鍾都在追求開悟?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你就算真正了解無常的真理了。”上師法王如意寶在一再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同時,再再告誡我們不能造下往生極樂世界的兩大障礙:五無間罪和誹謗正法。對于已入密乘的人,還要加上不能破根本叁昧耶。五無間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輪僧,後二種在佛去世後便已不可能造下,第叁種因後楊示現爲阿羅漢的極爲稀有,故也很難造下,前二種在一般有良知的人也不可能去造最應引起我們警惕的是誹謗正法和破叁昧耶。關于誹謗正法及其過失,佛在《地藏十輪經》第叁品“無依行品”中有一段極爲明確的開示:“複次善男子,有刹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谄曲愚癡,懷聰明慢,于叁寶所無淳淨心,不見不畏後世苦果。此有一類,于聲聞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于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衆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複有一類,于緣覺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于我所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衆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複有一類,于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癡,自謂聰敏,于我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毀訾誹謗,不聽衆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如是等人,名爲毀謗佛正法者,亦爲違逆叁世諸佛,破叁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爲灰燼,斷壞一切八聖道,挑壞無量衆生法眼。”在第四品“有依行品”中佛重又強調說:“善男子,如來無有所說名字,言說音聲,空無果者,無不皆爲成熟有情,是故一切毀謗如來所說正法,壞諸有情正法眼罪,過諸無間、似無間等無量重罪,若有于我爲欲利樂一切有情所說正法,謂依聲聞乘所說正法,或依緣覺乘所說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誹謗、遮止、障蔽、隱沒,下至一頌,當知是名謗正法者,亦名毀滅八聖道者,亦名破壞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如是之人既自習行大無利行,亦令一切有情習行大無利行。”
《遍攝一切研磨經》說:“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于如來所說聖語,于其一類起善妙想,于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爲謗法!諸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從教證而知,謗法的罪相非常地細微,只要論及法義時,語言未經觀察,便容易造下謗法罪。《叁摩地王經》中說:“若毀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殺盡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殺一阿羅漢即墮無間地獄受苦無量,何況殺無數羅漢之罪?而謗法之罪比這還更重要。佛法是佛陀及諸大聖者爲我們各種根機的弟子所開示的聖教,無一不是甘露、醍醐,我們在學佛之初作叁皈依時,皈依法寶便包含了從小乘、大乘顯宗、大乘密宗的一切佛法,而沒有將任何一種佛法排拒在外,《四十二章經》記載了佛曾說過的這麼一句話:“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悅,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又有“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以上經文爲極清楚明了,大家應再叁研讀,牢記于心,若有師心自用,以狹隘的情見妄測、評說聖教時,即應立即警醒。或有人想:雖然從上面的佛經教證衡量,我以前所說的一些言論已屬謗法,但當時不知謗法之過,不知者不得罪,該不會有大罪吧?但佛經中指出謗法之罪時並無有此不知者不得罪的開許…
《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