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1. 入行論智慧品 1
2. 智慧品科判 19
3. 智慧品易解句義釋 23
入行論智慧品
寂天菩薩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譯
此等一切支,能仁爲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發勝般若。
世俗與勝義,許此爲二谛,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見世間有二:瑜伽及平凡。
于平凡世間,瑜伽世間害,
彼亦由慧別,以諸上上害。
以二共許喻,爲果不察故。
世間見有事,所見計爲真,
非如幻性故,瑜伽世間诤。
色等謂現量,共稱非量成,
彼如不淨等,計淨等虛妄。
爲令世人入,依怙說無常,
真中非刹那,謂俗亦成違。
瑜伽俗無過,待世爲見真,
否則世間害,女身觀不淨。
供幻佛生福,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生?
乃至諸緣聚,幻現亦出生。
僅由相續久,有情何實有?
于幻士殺等,無心故無罪,
于具幻化心,生罪亦生福。
咒等無力故,非能生幻心,
種種緣生幻,亦複種種性,
一緣生一切,何處亦非有。
勝義中涅槃,輪回即世俗,
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諸緣相續存,幻現亦不退,
諸緣相續滅,俗中亦不生。
何時識亦無,幻以何能緣?
何時幻不成,爾時亦緣何?
若處有非塵,相分即心體,
何時心即境,爾時何見何?
世間主亦言,以心不見心,
如劍不自割,如是心亦爾。
若謂如燈火,能照于自體,
燈火非自明,由無暗蔽故。
如晶青待他,有青不待他,
如是亦見有,待與不待者。
于非青成青,無以自作自。
所謂燈照自,是識知而說,
所謂心自明,以何知後說。
何時以何者,不見明不明,
如說石女女,嬌媚實無義。
若無自證分,雲何能念識?
由余念相連,能念如鼠毒。
具余緣見故,心何不自明?
所成藥塗力,見瓶不見藥。
如何見聞知,此處非所遮,
此處遮苦因,執谛實分別。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
境非實所見,心能見亦然。
輪回依實有,否則如虛空,
無實依實故,雲何具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心離所取時,一切皆成佛,
既爾于唯識,觀察有何德?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何時于幻女,作者亦生貪。
作者于所知,未斷煩惱習,
故見彼女時,見者空習弱。
以空性串習,將斷實有習,
由習何者無,彼亦後將斷。
何時無有事,不見所觀事,
無實離所依,雲何心前住?
何時實無實,心前悉不住,
無有余相故,無緣最寂滅。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由昔發願力,顯現諸佛身。
如成鵬咒者,成塔彼人逝,
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相應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能作衆利益。
供養無心物,雲何有福果?
供住或滅度,經說福等故。
世俗勝義供,均依教承許,
如供實有佛,能得果亦然。
由見谛解脫,何用見空性?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
大乘若不成,汝教雲何成?
二前成此故。汝初此不成。
何緣信彼典,大乘亦複然。
否則二許真,吠陀等成真。
大乘有诤故。外道诤內教,
教內亦互诤,有诤悉應舍。
教本爲比丘,彼亦難安住,
心有所緣者,難以得涅槃。
斷惑則解脫,無間應成彼。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力熟。
謂初無取愛,故定無後有,
此愛非染汙,如癡雲何無?
由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具有所緣心,某中猶安住,
遠離空性心,滅已複當生,
猶如無想定,故應修空性。
何語入經藏,彼許爲佛語。
豈非大乘教,多許同汝經。
若以一不攝,一切非佛經,
則以一分同,一切成佛語。
何語迦葉等,亦不測度者,
誰以汝未解,而作非所持。
爲度愚苦衆,菩薩離貪懼,
成就住輪回,此即悟空果。
如是空性宗,隨意破非理,
是故應不疑,修習空性義。
煩惱智障暗,對治空性慧,
欲速遍知者,何不修空性?
何事能生苦,于彼應生懼,
空性能息苦,于彼雲何懼?
實我若存在,于彼應生懼,
既無少分我,誰複成畏懼?
齒發甲非我,我非骨節血,
非涎非鼻涕,非膿非黃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內髒,亦非屎與尿,
肉與皮非我,暖及風非我,
孔竅亦非我,六識皆非我。
取聲識若常,恒時應取聲。
若無所知境,何因謂能知,
無知若爲知,木亦成能知,
故無境現前,定無彼能境。
謂由彼知色,爾時何不聞?
謂由聲不近,則無知彼識。
取聲自性者,雲何成取色?
一人爲父子,假立非真實,
憂喜暗叁德,非子亦非父,
彼者亦不見,具有取聲性。
如伎以異相,見彼彼非常,
異相猶爲彼,彼一未曾有。
異相若非真,當說本自性,
若謂唯識性,士夫悉成一,
心無心亦一,何故有性同?
別別皆顛倒,何爲同所依?
無心亦非我,無心故如瓶。
相應心故知,應成壞不知。
若我是無變,于彼心作何?
無心離作業,虛空應成我。
若我非實有,業果系非理,
作已滅盡故,成爲誰人業?
業果基異體,彼者離作用,
亦汝我共成,故此诤何義?
因位見彼果,此則無可能,
依于一相續,作者受者一。
過去未來心,非我彼無故,
然今心是我,彼滅我亦無。
猶如芭蕉樹,層層析無得,
如是以理觀,我亦非真實。
有情若非有,緣誰起悲心?
爲果立誓境,由癡設有我。
無人果誰得,然許從癡立。
爲息叁有苦,無除求果癡。
苦因我慢者,以我癡令增,
從彼亦不除,無我修爲勝。
足小腿非身,腿臀亦非身,
腹背亦非身,胸膀亦非身,
肋手亦非身,腋肩亦非身,
內髒亦非身,頭頸亦非身,
此中何爲身?
身于一切支,若以方方住,
身支縱各住,身自住何處?
自性圓具身,若住手等支,
則隨手等數,應成等數身。
外內既無身,手等豈有身?
手等外若無,彼身雲何有?
無身于手等,以癡起身想,
以形差別緣,疊石起人想。
乃至緣聚間,身似現士夫,
如是緣聚間,于手等現身。
如是指聚故,手亦成何物?
彼亦節聚故,節亦析爲分,
分亦析爲塵,塵複以方分,
方分離分故,如空塵亦無。
如是具觀人,誰貪如夢色?
若時身亦無,爾時何男女?
苦若勝義有,何不損極樂?
樂則以美食,悲等何不喜?
由具力蔽故,彼若不領受,
何者非受性,雲何彼是受?
若謂有細苦,豈非除彼粗?
謂彼即余樂,細亦彼種類。
若生逆緣故,苦受非生起,
受由分別著,豈非已成立?
是故其對治,當修此觀察,
觀察田生定,即瑜伽士食。
根境若有隔,彼二怎相遇?
無隔應成一,何者遇于何?
極微不相入,無入機平等,
無入則無合,無合則無遇,
無分亦稱遇,雲何相應理?
相遇亦無分,若見當指示。
于識無聚身,相遇不應理?
聚亦無實故,如前應觀察。
如是觸不成,則受從何生?
此勞爲何義?以何損何人?
何時無受者,彼時受亦無,
彼時見此已,雲何愛不退?
無論見或觸,皆由夢幻性。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領受,
受心依次生,成念非領受。
受非以自受,亦非他領受,
受者毫許無,故受非真有,
如是無我聚,雲何以此害?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及外,余處亦不得,
非身亦非異,非融別亦無,
體無毫許故,心性本涅槃。
境前若有識,則彼緣何生?
境識若同時,彼亦緣何生?
然境後生識,彼時從何生?
如是無有知,諸法一切生。
如是若無俗,雲何有二谛?
世俗以他立,有情豈涅槃?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後定有則有,無即無世俗。
能觀與所觀,二者爲互依,
依于名言後,說一切觀察。
何時觀察智,以彼觀察時,
彼複須觀察,故當成無窮。
所觀觀察竟,能觀無所依,
無有所依故,說彼亦涅槃。
有宗心與境,極難立谛實,
若由識成境,識有有何依?
而由境成識,境有亦何依?
然由相待有,二者均無實。
若無子非父,子爲從何生?
無子亦無父,如是二皆無。
如芽從種生,由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然知彼境者,從何而了知。
先由世現量,是見一切因。
蓮花莖等別,是由因別生。
因別以誰作,由前因別生。
何故因生果,前前之因力。
自在衆生因,何爲自在天?
若謂諸大種,于名何徒勞?
地等多無常,不動亦非天,
足踐及不淨,彼者非自在。
自在非空靜,非我前已破。
非所思維者,說非思何用?
以彼生亦何?
我及地等大,自在豈非常?
識從所知生,苦樂從業生,
以彼生何果?
因從無始有,雲何果有始?
何不常生果?彼不觀待余。
無一非彼造,彼造複待何?
若待聚成因,定非自在天,
聚時無不生,不聚無力生。
不欲亦造作,自在成他轉,
欲亦隨欲轉,豈是自在天?
謂塵世間因,彼亦前已破。
數論許根本,常法衆生因。
所謂喜憂暗,叁德平衡住,
說彼爲根本,不平名衆生。
一有叁自性,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彼亦各叁故,
無德聲等有,應成極杳然,
于無心衣等,有樂等不然。
有事爲因性,豈非已觀竟,
汝因亦樂等,從彼不生衣,
若樂從衣生,無衣故無樂。
樂等常恒性,恒時不可得。
若有顯樂等,何不持領受?
若謂彼變細,雲何有粗細?
舍粗變細故,粗細成無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無常?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無常。
若許因位無,不生以無故,
明顯無而生,汝不許亦存。
于因若有果,食成啖不淨,
複應以布值,購買棉花種。
若世愚不見,達者所立真,
彼知世亦有,故雲何不見?
世間若非量,見顯亦非實。
能量若非量,所量豈非假?
汝修真實空,依彼故非理。
未觸假設事,非能取事無,
是故妄有事,彼無定虛妄。
故如夢子死,無子分別想,
有子分別障,彼亦爲虛妄。
故以如是觀,絕非無因有,
非住別別緣,亦非住合集,
非從余處來,非住非他往。
以癡所執實,與幻有何異?
幻師所幻物,因緣…
《《入行論·智慧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