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智慧品》講義▪P5

  ..續本文上一頁無有依處故,如無泥之瓶及無經緯之氆氇般。

  答:既然此輪回是實有,與心一體還是異體?是一體則不可分離,是異體則失壞唯識之宗,故承許無實有。然而,于如是無實有輪回,沒有能起作用故,彼者依于成實之心故,爲何成爲具有束縛與解脫的作用?就象兔角依手也不可能挖地般。無實有者對任何也不依靠,若成依靠,則應成因果的有事。

  對于“否則如虛空”,雖有解釋爲破他宗觀點的文句,但如此處所說更爲恰當。所謂無實有有兩種,一種是名言中也無有的畢竟無,另一種是無實有如幻化的無,所以未通達雖無實有然可顯現極爲合理後,諸有事宗執著爲如畢竟無者。(以上)是對此回答之理。

  如是無事輪回和有事心識二者何時也不相連故,唯識宗你的心沒有所取助伴而應成是自證自明獨立一體。何時這樣心離所取,彼時也以能取空而現前二空時,屬于已現前真如故,應成一切有情無始以來即是如來而不觀待正道的勤作。既如此,則所謂萬法唯識、觀察唯識並安立宗派有何功德?也就是,如是以唯識的“唯”字雖然承許能破心外的外境義,而且能安立二空真如,但不必破二取顯現,也不須安立二空的緣故,以彼道有何作用?因此,若承許無相分者,則應成輪回顯現無基故,斷絕一切領受。

  戊二、于道辯駁: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何時于幻女,作者亦生貪。

  作者于所知,未斷煩惱習,

  故見彼女時,見者空習弱。

  以空性串習,將斷實有習,

  由習何者無,彼亦後將斷。

  何時無有事,不見所觀事,

  無實離所依,雲何心前住?

  何時實無實,心前悉不住,

  無有余相故,無緣最寂滅。

  若想:雖然了知此等內外有事猶如幻化,但是以此不能斷煩惱,因爲譬如何時幻師以自己所幻變的美女,雖然了知是幻現,但它的作者對它也生起貪心。

  答:幻女的作者對任何所知法也未斷除煩惱的習氣,因爲如是以彼對于執著二我的虛妄分別少許也沒有以對治智慧壓製,故見彼所境幻女時,見者相續中對治的空性習氣極微弱的緣故,怎能徹斷貪心?由彼相續中沒有與實執狀態直接相違的空性,但見到以外境真女空,以此也不生起追求幻女並和它接觸等。所以,貪欲的根本是虛妄分別,彼從戲論産生,而且彼等虛妄分別的戲論以空性將能斷除。彼亦:諸遍計僅以見真谛如了知繩上無蛇般斷除,而諸俱生則以相續中串習對治漸次斷除,而且最終識徹底成爲對治本性時,微細種子也以不複再生的方式斷除,就象于日輪前根本不住黑暗一般。

  那麼說:若執著有和執著空二者也未超越虛妄分別的戲論,如大象沐浴般又複入于分別網中,那你如何能遮破虛妄分別念?即不能遮破。

  答:如果以對諸有事無自性的空性串習,與彼狀態相違的執著實有的習氣將會被斷除,彼時,此執著無實有也僅僅是排除其他的分別而已,在諸法實相中不成立是真實,當以緣起理抉擇後,由串習有實無實何者也無真實成立,耽著彼無者後時也將斷除。如雲:“有無二者乃無法,菩薩知此將出離。”

  若想:如是雖然破有事,爲何破彼無?因爲如果破彼又成爲“有”,即破“無”是肯定安立故,而且無實有是對治等故。

  答:暫時針對無始以來串習耽著有實有的衆生安立無者,而且能夠串習,因爲如果不了知有事無自性,則對實相離戲畢竟沒有産生定解的機會。然而,僅僅唯彼無者不是實相究竟,因爲何時抉擇此色等有事無有,所謂所觀察的有事在名言中不見自性生等,彼時依于它的無實也遠離所依有事故,爲何此心前住所緣境?即不可能住,猶如如果石女兒未生則不見其死一般。因此,“無”僅僅是依于“有”安立而已,不存在不須觀待而自性有。

  若說:那麼遮破有後安立無,又破無後安立有,這二者以輪番替換有何作用?

  答:對于不依智依識且觀現世量的尋思者來說,産生如大象沐浴的分別極爲正常,因爲不可思議的法性本來是諸無緣者極其怖畏之處,故不了知其理,而且,若說“無”執著爲斷空,若說“具顯現”執著爲成立谛實,若說“雙運”執著爲如搓黑白線之義,若說“不可思議”又執著爲何者也無有如和尚之見即是此外不現。再者,倘若這種甚深究竟之法大衆容易了知,爲何說它“超越一切世間”、“聖者境界難見”以及“難證不可思議。”因此,阿阇黎龍樹說:“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因此,不是遮破任一法後安立另一法,因爲破一切邊後最終將入于遠離破立的法性真如。是故,對于本來無生而顯現的緣起性空從本以來無離無合的法性大平等,乃至未生徹底定解之間,須要積累資糧,並且親近具足法相的殊勝善知識後,長期串習具足真實的關要。所謂“以聽聞傲慢而且多數觀觀世量的觀察,縱經百劫精勤也不能通達少分”的聖者教言,僅此語,諸尋求解脫道者理應作爲心寶。

  如是,何時實有無實有諸法何者也不住心前,彼時除此沒有其余成立谛實之相故,即是沒有執著的一切所緣而無余戲論最寂論,也就是唯以各別自證智所安立的不可言說如虛空中央的平等性。由實相究竟如是的緣故,《般若攝頌》雲:“亦執蘊空行有相,菩薩未信無生處。”《中論》雲:“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于空,諸佛所不化。”如是,譬如爲斷除耽著有事與無事種種相,宣說了十六空,此息滅一切戲論的雙運法界是大乘殊勝證悟的差別,對此名爲大中觀。又雲:“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以及“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如是所說也。因此,以如是空性將一切戲論消于法界後,斷盡二障並能獲得無住的涅槃。如雲:“業惑分別起,彼亦戲論生,戲論空能滅” 。本論亦雲:“煩惱智障暗,對治空性慧。”

  戊叁、于果利他辯駁: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由昔發願力,顯現諸佛身。

  如成鵬咒者,成塔彼人逝,

  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相應菩提行,圓成正覺塔,

  菩薩雖入滅,能作衆利益。

  供養無心物,雲何有福果?

  供住或滅度,經說福等故。

  世俗勝義供,均依教承許,

  如供實有佛,能得果亦然。

  若想:如是一切分別心消于法界的如來位,沒有爲所化而勤作的戲論故,以此如何能作有情利益?

  答:譬如摩尼珠、如意樹等,雖然沒有對近處祈禱者作利益的分別心,但能隨順一切所欲而滿足。如是,在所化衆生前,以往昔發願力顯現相應調伏的如來身,並以說法等方式恒時作利樂事業。

  此處,已寂滅學道一切勤作並獲得從法界中何時不動搖的究竟涅槃時,無有勤作的分別心而轉入利他事業者,以摩尼寶等比喻宣說。此外,帝釋影像等八種比喻 也是如此。

  宣說發願主要者,即是顯現種種如來的色身、眷屬及刹土等的主要因,是由從學道發願的俱有緣而顯現。實際上,此種性如來藏或真實際、法界、現空雙運之真如,以圓熟淨叁者究竟之力現前清淨時,稱爲不可思議智慧身,彼身由所化因緣和往昔願力,顯現種種調伏的神變,並且相續不斷。如《寶性論》雲:“諸佛法身如虛空,能作聖者六根境,令見非大微妙色,令聞清淨微妙音,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嘗大聖妙法味,令受叁昧妙樂觸,令知甚深勝妙理,倘若仔細而思維,佛如虛空離諸相。”

  他們這樣想:成佛時沒有以彼彼能調伏的神變于彼彼所化作彼彼利益的勤作,以往昔願力爲何能成就如是?

  答:彼者爲何不能?譬如,有些成就大鵬咒者,對大鵬像或靈塔以及以石塊等砌成的塔,用咒語和叁摩地加持後,誰人看見等,對他能息滅龍等的毒害。彼作者逝世後雖經久遠,但是乃至彼塔存在之間,以此能直接滅除毒和鬼害等。是故,雖無現在的勤作,但以往昔願力的推動,爲何不能成辦他利?因此,菩薩爲獲得無上菩提,相應二種資糧的偉大修行而成就佛塔時,彼修者菩薩雖然于無住法界中涅槃而息滅現在勤作及二取戲論,但是能作一切有情的種種暫時與究竟利益。與此相同,《入中論》亦雲:“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爲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

  他們又說:以有供養與納受的心供養,雖生福德,但佛無分別或無心,對彼供養爲何將有福德之果?

  答:雖然若對無心者供養無果則對佛舍利和塔供養也不應有果,但由《層花經》等中再再宣說“供住世佛與供其涅槃的舍利舍利塔福德相等”的緣故,說彼過失不應理。因此,我們承許佛和供養福德二者僅是世俗幻化,你則承許勝義中有,二者無論何宗對于供佛有廣大果都是依教量承許。比如,你承許對實有佛供養能得果,也是依教證說,同樣,我宗也承許對無實有的佛供養能得無實有的果。因此,以“凡是無實有的境、事、意樂等則無供養果”的辯論,對我們無害。

  丁二、于能诠大乘辯論:

  由見谛解脫,何用見空性?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

  大乘若不成,汝教雲何成?

  二前成此故。汝初此不成。

  何緣信彼典,大乘亦複然。

  否則二許真,吠陀等成真。

  大乘有诤故。外道诤內教,

  教內亦互诤,有诤悉應舍。

  教本爲比丘,彼亦難安住,

  心有所緣者,難以得涅槃。

  諸聲聞部說:由僅僅四谛的無常等十六行相現量見而修,將會獲得解脫阿羅漢果,何用見一切諸法無自性的空性?即無必要。對于大乘中所說的諸法空性怖畏並舍棄後,認爲無有證悟如是空性但有證悟人無我而作辯論。

  答:如是辯論極爲低劣。爲什幺呢?因爲舍離空性之外不可能有能斷除煩惱根的對治故。因此,佛母等諸經雲:“凡有法想者,無叁菩提解脫。”彼等聲緣之果也不依此般若空性則不能獲得故,宣說此是能生四聖之母。其理下文當說。

  對此,他們說:你的能立此大乘教在我們面前不成立是真實教——佛的善說法,因爲是佛涅槃後受魔加持的尋思者所造的詞句故。

  反問:那麼你教如何成立是佛經?

  對此…

《《入行論·智慧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