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學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衆生,如理依止善知識至爲關鍵。因爲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需要善知識指點;每一分善根,需要善知識培養造就;每一種歧途,需要善知識事先教誡遮免。沒有善知識的攝受、養育、將護,一介博地凡夫,豈能以自力徑直步入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善道,從此遠離歧途、不遭魔擾、步步升進而圓成菩提?方今末世,五濁正熾,外有邪師誤導、邪緣引誘,內有無明障覆、煩惱動亂,修行者不依止善知識,有幾人能不中途退轉、陷溺!
善知識,乃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有緣幸遇善知識,實爲修行者一生的大事因緣。譬如嬰兒依母而生,依母而長,以善知識的慈悲加持培育,便能于菩提入門深入,直至圓滿成就。
然而值遇善知識後,若不了解依止的方法,或雖了解而不能執爲大要,從始至終精誠奉行,則所謂佛法的成就,終究以無根本而成畫餅。下等者,緣殊勝對境的善知識,時日一久,漸生傲慢、懈怠,常尋過失,甚而謗師叛道,淪爲善星比丘之流,生無佛法可成,死而直墮地獄;又有最初依師,非爲佛法而來,僅是世間名利交涉;又有只重財物供養,並未實修依止的意樂、加行;又有不能始終貫徹財物供養、身語承事、如教奉行,致使今日修行人中,能與善知識真實相應的,實不多見。
學佛以依止善知識爲第一前提,依止善知識又以長久依教奉行爲第一關鍵。鑒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不如理依師的現狀,特從《廣論講記》中撷取“親近善士”部分,單行流通,以作爲修行者依師的法鏡。
最後,祈願修行者都能把握依止善知識的扼要,以如理依師的緣起,迅速成就無上菩提!
益西彭措
2007年秋于聖地喇榮
科 判
全文分二 11
甲一、《廣論》所出——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分二 11
乙一、宣說依止之根據 11
乙二、正式宣說依止軌理分六 14
丙一、所依善知識之相分四 14
丁一、略說 14
丁二、上等法相 15
丁叁、中等法相分叁 22
戊一、真實 22
戊二、遠離不合格者 23
戊叁、宣說法相之必要 26
丁四、下等法相 27
丙二、能依學者之相分五 29
丁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與不具之過失 29
丁二、必須具足德相之根據 30
丁叁、宣說德相之差別 31
丁四、攝爲四種德相 32
丁五、宣說須了知能依之相 33
丙叁、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分二 33
丁一、以宣說具相者須依師之理而連接上下文 34
丁二、真實宣說依止軌理分二 35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分叁 36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分二 36
庚一、略說 36
庚二、廣說分五 38
辛一、如孝子心 39
辛二、如金剛心 40
辛叁、如大地心 41
辛四、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分六 42
壬一、如輪圍山心 42
壬二、如仆使心 43
壬叁、如除穢人心 44
壬四、如乘心 45
壬五、如犬心 46
壬六、如船心 48
辛五、攝義並引傳記說明 52
己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分叁 67
庚一、信心極要之根據 67
庚二、認定此處所修之信心 72
庚叁、如何修信之理分四 72
辛一、宣說須觀師爲佛之根據而作佛觀 73
辛二、思惟分別師過之過患而遮止 75
辛叁、必須特意執取上師功德而思惟 79
辛四、對所有上師皆須無差別行持“思惟功德、莫觀過失”之理 82
己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87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分五 95
己一、總說親近軌理 95
己二、略說作師所喜之叁門 96
己叁、廣說作師所喜之叁門分叁 97
庚一、供獻財物 97
庚二、身語承事 98
庚叁、如教修行 99
己四、親近之目的 101
己五、親近之時間 101
丙四、依止勝利分四 103
丁一、總說勝利 103
丁二、淨除惡業、成就善根之殊勝利益 107
丁叁、依止上師自然産生功德之利益 108
丁四、略言不如理依止的過患 109
丙五、未依過患分叁 109
丁一、今生來世衰損之過患 110
丁二、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過患 112
丁叁、親近惡知識與惡友之過患 113
丙六、攝彼等義 115
甲二、依蘭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說分二 118
乙一、叁乘善知識之法相分叁 118
丙一、小乘善知識法相 118
丙二、大乘顯密共同善知識法相 119
丙叁、密宗金剛上師之法相 120
乙二、如何依止善知識分五 121
丙一、依止善知識之勝利分二 122
丁一、思惟勝利之必要 122
丁二、如何思惟勝利分四 123
戊一、思惟供養與承事之利益分二 123
己一、供養之利益 123
己二、承事之利益 125
戊二、虔信而恭敬之勝利分叁 127
己一、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127
己二、證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128
己叁、速得殊勝成就之利益 128
戊叁、思惟憶念與祈禱之利益分二 129
己一、憶念之利益分二 129
庚一、僅僅憶念之利益 129
庚二、恒常憶念之利益 131
己二、祈禱之利益分二 132
庚一、宣說利益 132
庚二、如何祈禱 133
戊四、思惟頂禮與觀師爲佛之利益分二 135
己一、恭敬頂禮之利益 135
己二、觀爲真佛之利益 136
丙二、不如理依止之過患分十一 138
丁一、輕蔑、呵斥之過患分五 138
戊一、呵斥上師將成呵斥一切諸佛 138
戊二、縱修密乘亦不成就殊勝之果 139
戊叁、精進修持續部法,反似成爲轉生地獄之因 139
戊四、今生來世將生諸多不吉祥 140
戊五、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退失 140
丁二、違背上師言教之過患分叁 142
戊一、教證 142
戊二、理證 142
戊叁、公案 143
丁叁、忿恚之過患 147
丁四、分別過失之過患 147
丁五、觀平凡之過患 147
丁六、不尊重之過患 149
丁七、跨越座墊等之過患 149
丁八、浪費上師財物等之過患 150
丁九、擾亂上師心意之過患 150
丁十、對上師行爲産生邪見之過患 151
丁十一、對上師不持爲上師之過患 153
丙叁、以意樂依止之軌理分二 155
丁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分叁 155
戊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155
戊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155
戊叁、如何生起最圓滿之信心分二 156
己一、須觀師爲佛 156
己二、如何樹立“觀師爲佛”之定解分叁 156
庚一、以教成立 157
庚二、以理成立分四 157
辛一、以觀待理成立 157
辛二、以作用理成立 158
辛叁、以證成理成立分叁 158
壬一、果因 158
壬二、自性因 159
壬叁、不可得因 159
辛四、以法爾理成立分四 160
壬一、當幻化相應的能調伏身 160
壬二、當應機而幻化 161
壬叁、當以能利益而幻化 161
壬四、當以周遍而幻化分二 161
癸一、叁世周遍而幻化 161
癸二、遍一切處而幻化 162
庚叁、遣除疑難分叁 163
辛一、遣除有關顯現之問難 163
辛二、遣除有關不顯現之問難 165
辛叁、遣除不決定之問難 168
丁二、憶念恩德而發起恭敬分五 169
戊一、賜予安樂之恩德 170
戊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171
戊叁、賜予教授之恩德 171
戊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 173
戊五、超勝一切之恩德 173
丙四、以加行依止之軌理分二 174
丁一、略說 174
丁二、廣述分叁 175
戊一、供獻財物 175
戊二、身語承事 176
戊叁、如教修行 179
丙五、攝親近之意樂與加行之義分二 182
丁一、須真修實行 183
丁二、應歸攝于心而修 185
全文分二:一、《廣論》 所出——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 二、依蘭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說
甲一、《廣論》所出——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分二:一、宣說依止之根據 二、正式宣說依止軌理
今初。
乙一、宣說依止之根據
《攝決定心藏》雲:“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雲:“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
何爲“善知識”?《法華文句》說:“聞名爲知,見形爲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何爲“住性”?《瑜伽師地論》雲:“雲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于其涅槃能夠得證。”(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由于具有種子法,遇到殊勝助緣就有勢力,堪能證得涅槃。)
《攝決定心藏》說:“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應當親近善知識。”(“安住種性”是具因,“親近善知識”是殊勝助緣,因緣值遇便能證得涅槃,所以應當親近善知識。)又如铎巴彙集的《博朵瓦語錄》中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離善知識。”
總攝一切修行的教授,以修持上師瑜伽最爲重要。以下宣說原因。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爲善知識,故于最初依師軌理極爲緊要。
能讓學人相續中,下至發起一分功德、減少一分過失,這一切善樂的根本來源就是善知識,因此最初依止上師的軌理極爲緊要,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下面引經證明。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