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P13

  ..續本文上一頁,即不能以此衡量證悟者的上師及弟子的行爲。

  雖然可以不隨順非理之事,但不能因此對上師産生不清淨的想法。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于師所不敬輕呰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雲:“若以理不能,啓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雖然對于上師所說的非理之事可以不做,但也不能因爲這些道理,就對上師不恭敬、輕視、指責而毀謗等。應如《事師五十頌》所說:“如果依理不能行持,應向上師啓白不能做的理由。”即應委婉辭謝,不隨順非理之事。

  歸納:

  對于上師一切合理的吩咐,都要去做,因爲:一切共與不共的成就都是依賴上師的加持而獲得,而上師的善說又是弟子融入加持的方便。

  己四、親近之目的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雲:“爲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爲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這樣親近時,也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爲了領受正法功德而親近善知識,而不是爲了獲得財物。”以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奉行親近上師,目的必須是爲了受行正法。

  博朵瓦雲:“差阿難陀爲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余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于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博朵瓦說:“當年差遣阿難作佛的侍者時,阿難提出:如果可以不拿佛不穿的衣服、不吃佛剩余的食物、開許無論何時都能到佛陀面前,我就答應侍奉承事佛陀。阿難尊者如此慎重,用意是在教誨未來的人們親近上師時,應當一心求法而不是追求財物。我們在法上完全不計較,但即使對少許茶葉也要計較高下,認爲上師心中喜歡他、不喜歡我,這是內心腐爛的征相。”

  “于法全不計較”,即內心不計較是否獲得佛法,對法毫無希求。“雖少許茶悉計高低”,即對上師賜予的財物非常計較,可見親近上師的目的是爲了財物。

  己五、親近之時間

  親近幾時者,如博朵瓦雲:“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余處亦不能成,是須于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親近善知識的時間以多久合適呢?按博朵瓦尊者所說:“來一位學人,我的負擔就增加一分,走了一兩位,我的擔子也就減輕一分;但是,如果弟子住在其它地方而不能親近善知識,也無法獲得成就。因此,需要一種遠近適中的安排,以便在善知識身邊經久修習。”

  “遠近適中”:“遠”是指親近的時間間隔太長,比如四個月才親近一次,這樣就太疏遠了。“近”是指親近的時間間隔太近,比如一天去叁次,這樣也會讓善知識勞累。因此,親近的時間需要遠近適中。

  歸納:

  尋求解脫的弟子,在修行尚未穩固之前,必須親近具相善知識,因爲:如果遠離善知識,在此期間道業就會荒廢,不可能遣除違緣、增長修行智慧。

  比喻:幼兒不能獨立生存時,必須依賴了知取舍、能作養育的母親。

  阿底峽尊者也說:“在未獲得聖者地之前,不能離開上師。”《戒律根本頌》說,一個修行人要自己獨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精通經律論叁藏,二是受比丘戒十夏以上,若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必須依止上師。因此,依止善知識須發長遠心。

  應當檢查自己:如果自心尚未穩固,遇到違緣還不能轉爲道用,則說明相續尚未成熟,在此期間就不能遠離善知識。如果過早地遠離,則難以獲得成就。

  丙四、依止勝利分四:一、總說勝利 二、淨除惡業、成就善根之殊勝利益 叁、依止上師自然産生功德之利益 四、略言不如理依止的過患

  第四,親近勝利者。

  丁一、總說勝利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宗大師首先標出親近的利益,然後引《華嚴經》、《不可思議秘密經》證明,教證之義攝在前面的總標當中。

  下面分別以理成立總標的內容。

  一、近諸佛位

  善知識,對您如理依止將使我接近佛位,因爲:依靠您修道極爲迅速,而且令您歡喜將産生衆多福德。

  比如:那洛巴如理依止帝洛巴,即生就從資糧道快速趣入佛地。米拉日巴如理依止瑪爾巴,也即生從初學者的地位獲得究竟佛果。

  二、諸佛歡喜

  善知識,對您如理依止將使諸佛歡喜,因爲:您是諸佛的化身,如果對您産生信心,諸佛見後會說:“他是向上仰慕之人。”諸佛會如是賜予加持。

  叁、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善知識,對您如理依止,則生生世世都不會缺離大善知識,因爲:如理依師的善業永不空耗,由此無論生在何處,都將被善知識攝受。

  四、不墮惡趣

  善知識,對您如理依止,則不會墮落惡趣,因爲:通過依止您,一切轉生叁惡趣的惡業都會被勝伏。

  五、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善知識,對您如理依止,便能勝伏一切惡業、煩惱,因爲:您會教誡對治煩惱的方法,依靠您的教授,便能截斷積累惡業的相續,也能清淨往昔所造的惡業。或者,依靠您的教授,即使惡業果報成熟,也能將其轉爲趣入菩提果的方便。

  六、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善知識,對您如理依止,則始終不會違越菩薩所行,並且由于對菩薩行具足正念,功德資糧將會逐漸增長,因爲:您把弟子安置于聞思修的加行中,而弟子也如是修行,以此必定會增長功德,此乃法性規律之故。

  七、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善知識,對您如理依止,則能成辦暫時、究竟的一切義利,因爲:法性無欺而因果不爽之故。

  八、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善知識,對您如理承事,則能獲得意樂與加行的善根,能作自他二利而圓滿資糧,因爲:按照您的教授修行,諸教證功德將如上弦月一般地增長,以此將能成就一切功德。

  下面再引教證。

  如是亦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華嚴經》說:善男子!若菩薩被善知識真實攝受,則不會墮落惡趣。若菩薩爲善知識所思念,則不會違越菩薩學處。若菩薩爲善知識所守護,則能超勝世間。若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則能對一切菩薩行明記不忘而行持。若菩薩被善知識攝持,則惡業與煩惱難以勝伏。

  又雲:“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華嚴經》又說:如果菩薩隨順善知識的所有教誡,就能令諸佛世尊內心真正歡喜。如果菩薩對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能安住而不違背,那麼他已接近諸佛的一切種智。如果對善知識的言教毫不懷疑而信受,則能親近諸善知識,生生世世值遇善知識。如果作意不舍離善知識,一切義利都能成辦。

  此段宣說了很重要的四點:

  一、以隨順教誡,能令諸佛真正歡喜;

  二、以安住言教,能快速成佛;

  叁、以信受言教,能不遠離善知識;

  四、以作意不舍,能實現一切世出世間的利益。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雲:“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也說:善男子、善女人,應當極其恭敬地依止、親近和承事上師。若能這樣行持,則由聽聞上師善妙的言教,便能把心轉成賢善的意樂,由善意樂能令身口轉成善加行,由意樂、加行賢善,一切時處都會造作善業、趣入善行,如此自然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于不作惡業、所作純善,便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于能隨順而護持自他,便能圓滿無上菩提之道,因而能夠利益趣向惡道的有情。所以,菩薩應當依止上師,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這段經文中,“聞善言教”、“成善意樂”、“成善加行”、“善友歡喜”、“無惡純善”、“順護自他”、“圓滿菩提”、“利益有情”等,是以前前引生後後,極其清晰地顯示出依止上師能圓滿一切功德資糧的殊勝利益。

  不僅《華嚴經》、《不可思議秘密經》中宣說了親近善知識的利益,其它如《事師五十頌》、《勝樂根本續》《菩薩藏經》、《金剛鬘續》、《般若八千頌》等,也如是宣說。

  丁二、淨除惡業、成就善根之殊勝利益

  複次由其承事知識,應于惡趣所受諸業,于現法 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于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余。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由承事善知識能使重業輕受:“重業”,是指本應在惡趣中長劫受苦之深重罪業。“輕受”,即只需在今生的身心上稍起病惱或在夢中領受,就能讓重業消盡。

  而且,承事善知識能勝過供養承事無量諸佛的善根,具有這樣最大的利益。

  《地藏經》雲:“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于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馑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

  《地藏經》說:真正被善知識攝受的人,本應在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的所有惡業,只需在今生由疾病或饑馑等損惱身心,就能無余消除,甚至以呵責或者只是夢中也能得以清淨。

  可見,如法依止善知識是消業的無上妙法。

  在成就善根方面,《地藏經》說:

  “雖于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