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P12

  ..续本文上一页现在、未来的无量所知法海,为我显示圣众的殊胜坛城。善知识,长养我的一切白净善法。

  下面要求我们效仿善财童子。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

  应当按照《华严经》的这段经文随念恩德,在每一句的开始都加上“诸善知识是我”,比如“诸善知识是令我善巧通达法平等性”等。

  念恩的方法,即:心前作意善知识的形象,口中读诵此等文句,内心应专注地忆念文义,这是修习念恩。不断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待忆念真切时,自然会如善财童子因感恩而痛哭。

  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在前面《十法经》的经文中,也可依次加上“诸善知识是我”等语句。

  以下所引的《华严经》偈颂,描述了善财童子寻求依止弥勒菩萨的心情。善财童子一向感念善知识的恩德,他是以念恩之心前去亲近弥勒菩萨的。

  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

  善财童子心想:我的善知识宣说正法,普遍开示一切佛法的功德和菩萨的威仪行道,我是一心思惟善知识的恩德而来到此地。

  “此是能生如我母。”

  善知识能生育我的慧命,犹如我的慈母。

  我们的慧命从何时开始诞生?从依止善知识开始。大到大小乘的见道乃至无学道,小至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智慧和信心,都是来自于善知识的恩德。因此,善知识如同慈母。

  以我们道场来说,我们相续中能生起点滴的功德,都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所致。由于上师慈悲摄受、传授显密妙法,我们才能生起信心、智慧等功德,因此上师是我们的慈母。

  “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

  颂中从“长养菩提分”和“遮止无利”两方面,把善知识比喻为乳母。

  比喻:

  婴儿没有生存能力,全赖乳母的长养、将护才能逐渐长大。“长养”就是给婴儿喂奶、喂食、洗澡、抚摸等。乳母的长养之恩极大,她用身体精华的乳汁哺育孩子,费尽心血地养育。由于乳母的恩德,婴儿才能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将护”,就是孩子学步时,乳母时时在身边保护,不让他摔倒,孩子有病时,乳母也守护不离,这些叫“将护”。

  意义:

  善知识给予我佛法功德的乳汁,周遍长养我的菩提分,遮止我趣入无意义的邪行,他是长养将护我的乳母。

  比如,善知识传法使我们善根增长,这是长养我们的菩提分,而时时遮止我们造恶,让我们免堕恶趣,这是将护我们。

  “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

  善财童子又说:善知识犹如医王,让我从老死中获得解脱,又如帝释天普降甘露法雨,滋润我的相续。他让我的善法日益增广,最后如满月般圆满清净。他又如同日光,为我显示寂静涅槃之法。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

  善知识如山王般毫不动摇,没有任何怨亲的偏执;善知识的心如大海般平静,即使困难再大、劳累再多,他的利他之心也从未被扰乱;善知识就像一位船师,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惊涛骇浪之中勇猛地救护众生。善财我是由于感念善知识的恩德,而来到此地。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永远难忘,是菩萨启发了我觉悟的智慧,我才能出生大菩提。我的善知识为诸佛所称赞,我是以感恩之心前来此地。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在我的心目中,善知识就像一名勇士,以勇猛的菩提心救护世间的众生;他是伟大的商主,护送无量有情趣向解脱的宝洲;他又像须弥山王,是我们依赖的怙主;善知识给予我安乐,犹如眼目一般(由于他的启发,我远离了愚痴而照见实相)。我以此念恩之心而承事善知识。

  以上,善财童子由念恩而生起了对善知识的敬重意乐,经文中多处出现“善财是思而来此”、“以此心事善知识”,此乃关要。我们应随学善财童子,随念深恩而发起敬重。

  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应边念诵《华严经》的颂词,边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并将其中“善财”二字换成自己的名字而念诵。

  戊二、加行亲近轨理分五:一、总说亲近轨理 二、略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三、广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四、亲近之目的 五、亲近之时间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

  己一、总说亲近轨理

  如《尊重五十颂》 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总的以加行亲近的轨理,应如《事师五十颂》所说:“对此何必多言,努力观察上师所喜之事和不喜之事,明白之后,应尽力做上师欢喜之事,尽量遮止上师不喜之事。因为金刚持亲口说,一切成就皆须依赖上师。了知此理之后,一切三门的行为都应恭敬奉事上师。”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

  总之,应当努力修持一切上师所欢喜的事,断除一切上师不欢喜的事。

  归纳:

  寻求解脱的弟子,对于一切上师所喜之事都应行持、一切上师不喜之事都应断除,必须这样依止上师,因为:佛说一切成就皆须依靠上师。

  比喻:若要获得所欲,则须依赖如意宝,故应对如意宝作清洁、祈祷等,由此才能获得所欲。

  己二、略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做上师欢喜之事,有三个途径——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依教修行。其中,供献财物是下等所喜,身语承事是中等所喜,依教修行是上等所喜。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这也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通过供事 、承事、修行三者,亲近善知识。”该论又说:“菩萨由依教奉行,能令善知识的心真正欢喜。”

  己三、广说作师所喜之三门分三:一、供献财物 二、身语承事 三、如教修行

  庚一、供献财物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如《事师五十颂》所说:“对于常人难以施舍的妻子、儿女和自己的生命等,尚且应恒时供献自己的誓言阿阇黎,何况其余动摇无常而没有实义的资财,更应供献给上师。”

  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这样行持有何利益呢?《事师五十颂》又说:如此恒时供养上师,等同恒时供养一切诸佛,这是殊胜的福德资粮,由积聚资粮而获得成就。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又如拉梭瓦所说:“如果自己拥有上妙的供物,却只供养下劣的财物给上师,则犯三昧耶戒。如果是上师喜欢下劣的供物,或是自己只有下劣的财物,则无违犯。”

  这种说法与《事师五十颂》所说相符,该论说:“欲求无尽的法身果位,按照自己有少量乃至极多的悦意财物,就应当以这些胜妙财物供养上师。”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对于“应不应供养财物”的问题,此处分别就学者和上师的本分来抉择:

  对学者来说,供献财物是积累资粮最殊胜的方便,因此实应这样去做;就上师而言,则必须是一种不耽著利养的上师。霞惹瓦说:“喜爱修行,对财物供养毫无执著,这是善知识;反之,不爱修行而耽著财物,则不是修行解脱的上师。”

  归纳:

  对善知识,必须尽量供献财物,因为:通过供献财物能够与善知识的心亲近,且将积聚众多资粮。

  比喻:应尽量在四季都能生长庄稼的良田中播种。

  庚二、身语承事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身语承事之中,身承事是为上师洗浴、擦拭身体、按摩及侍病等(“等”字表示凡是弟子应做之事都勤快地做);语承事,即应如实赞叹上师的功德或为上师传话等,凡是在语言方面应做之事无不勤做。《菩萨藏经》说,对善知识应如对待佛陀一般地承事。

  归纳:

  必须以身语承事善知识,因为:承事善知识,等于承事一切诸佛而将产生许多福德。

  庚三、如教修行

  一般情况: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所谓如教修行,就是对善知识的教授遵行不违,这是最主要的。《本生论》说:“所谓报恩供养,就是依教奉行。”

  《华严经》二十一心之一的王子心,即是如教奉行之心。经云:“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特殊情况: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有人问:你说凡事必须随顺师教而行,但如果上师将我引入非理,或让我做和三律仪相违的事,这时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引教证回答。

  《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

  《毗奈耶经》对此回答说:“如果上师宣说非法(比如,上师说:可以喝酒,不必诵戒、安居,非时吃饭没有关系等),就应当遮止。”《宝云经》也说:“对于善法应随顺而行,对不善法应不随顺。”因此,对于上师所说非理之事或与三乘戒律相违之事,弟子不应行持。所谓“不行非理”,《本生论·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证。

  以上所说的不行非理,必须排除一种特殊情况…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