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P11

  ..续本文上一页长、圆满、广大呢?不敬上师者即是无根之人,此辈想获得成就,犹如蒸沙煮饭,永无可能。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这样明白道理之后,便能触动善根而获得欢喜踊跃的善法欲,随顺一切善法而行,不随顺一切恶法,一定会有这种心理和行为的转变。

  对此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够觉悟。善心一旦萌发,就会欢喜行善,会想随学高尚的行为。佛教强调尊师重道,佛陀亲口教导我们,尊重善知识应与佛无异。因此,明理之后,要把握好这个根本,内有信敬、外有善知识加持,自己一定会随顺善行、遮止恶行。

  第二个教证。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求受圣教”,指求受圣教的传承。“求读诵”,是求学经文的读诵。“相应”即具有,译师随顺古译,译为“相应”。“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具有布施等六度的所诠义,或者具有集积菩萨正道资粮所诠义的一个颂词。

  佛在《猛利问经》中也说:“长者,若菩萨求受圣教的传承和经文的读诵,而从某人处听受了一颂法义,其中说到六度或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的涵义,则菩萨就应如法恭敬、尊重此位阿阇黎。”

  下面以比喻显示“法恩难报”。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首先假设一种广大供养:

  供养的时间,是“尔所劫中”,即阿阇黎开示了多少颂法义,就在这么多劫的时间中供养。

  供养心,是“无谄心”。真心诚意,是无谄;表里不一,心不敬重,外表敬重,是有谄。

  供养物,是“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比如:御厨烹制天下所有美味供养皇帝,是“以一切种美味承事供养”,此处则以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和供养具作为供养物。

  如此承事供养是否足够呢?佛说:“即使这样承事供养,弟子尚且不能圆满本分应做的敬重阿阇黎之事,更何况不是如法恭敬承事。”

  我们往往觉得不必承事供养阿阇黎,或者稍作承事供养便感满足。

  大家应对照经文,逐项反观自身:

  一、自己在善知识座前听过多少法?

  比如,一天听二十颂,一年就有六千多颂。

  二、善知识对自己的法恩有多大?

  善知识开示解脱道的恩德无法衡量。

  三、身为弟子,自己曾作过多久的承事供养?

  也许连一百天也没有。若和比喻中的时间相比,自己承事供养的时间则可忽略不计。

  四、自己是以何种心态承事供养?

  或许是表面应付,无可奈何地作一点,或者根本没想到承事供养,都不是以无谄心供养。

  五、自己曾作过何等承事供养?是否以一切种利养、恭敬、供具承事供养?

  《猛利问经》说:对善知识以比喻中的广大供养而作承事,尚且不能圆满报恩,何况我们根本无法如是供养承事,就更难以报恩了。既已了知法恩浩大,便要彻底断除分别善知识的过失,时时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和功德。

  比如:在你穷困潦倒时,有人送你一亿美金,那么他就是你的大恩人。若不知恩念恩,反而观其过失,甚至四处宣扬,则是忘恩负义之辈。我们不能在佛法中忘恩负义,对于曾经有过法恩的善知识,下至只听过一颂法义,都要思惟善知识的功德,不能分别过失。

  有些人怀疑:“上师还是有差别的,有些是主要的上师,有些只听过几次法,他们对我的影响也不一样。”

  这是没有辨明在何处无差别,何处有差别。

  在何处无差别呢?在“只观功德、不观过失”上无差别。对曾有法恩的善知识,皆应只观功德、不观过失,这样才能远离一切成就的障碍、修集一切成就的因缘。又在何处有差别呢?恩德有大小、加持有深浅,所以善知识还是有主次的差别。比如,那洛巴主要依止帝洛巴,阿底峡尊者以金洲大师为恩德最大的上师等。

  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深恩者。

  随念善知识的深恩,是为了发起恭敬、尊重之心。“敬重”是重要的亲近意乐,应当由念恩来引发。如何念恩呢?须按《十法经》和《华严经》所说,结合实际,对照经文具体忆念。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 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 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十法经》说:

  当我在漫漫长夜中,奔走于生死旷野时,是谁以慈悲的双眼将我寻觅?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在漆黑长夜中,被愚痴覆盖而陷入沉沉迷梦时,是谁将我从梦中唤醒?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沉溺在三有苦海中苦苦挣扎时,是谁如船师般救拔我?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误入恶道业际颠倒时,是谁为我指示安稳的善道?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被紧紧系缚在三有的牢狱中,是谁为我解开系缚、让我重返自由?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在长夜中为烦恼病所折磨,是谁如医王般为我疗治?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当我被贪嗔的烈火不断焚烧时,是谁化作清凉云雨息灭我的热恼?是我敬爱的善知识!

  应当这样时常感念善知识的恩德。

  以下具体解释。

  一、“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

  比如,孩子走失后,母亲万分焦急,而小孩却不知母亲的慈悲一刹那也没有舍离他。我们这些轮回浪子,无论在三有中何处漂泊,善知识都一直以慈悲眼寻觅我们。

  比如,在遥远的汉地时,谁曾想到有朝一日会来到藏地修行,然而上师以悲眼寻觅我们,用温暖的手把我们带到安乐之地,世上再没有人能像上师这样生生世世寻找我们。

  二、“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

  生死是一场大梦,我们沉迷在生死大梦中,迷乱颠倒,若非上师唤醒,我们依然会在迷梦中沉睡,无法醒来。

  上师唯一希愿将我们从长夜的迷梦中唤醒,只要我们能有一丝觉醒,他就备感欢喜。为了唤醒我们,老人家七十高龄还日日击大法鼓,为我们宣讲《百业经》、《入行论》、《大幻化网》、《上师心滴》等妙法,这都是由于慈悲我们。

  若无上师宣说因果,谁能从恶道迷梦中醒来?若无上师开示四谛,谁能从生死迷梦中醒来?若非上师劝发菩提心,谁能从自私自利的迷梦中醒来?若非上师直指心性,谁又能从无明中觉醒?

  孩子昏迷时,母亲不断地呼唤他,即使孩子长眠不醒,母亲也愿意终生陪伴。我们的愚痴深重,难以觉醒,大恩上师在长夜之中陪伴我们,用种种方法唤醒我们,这就是无等的大恩上师!

  三、“沉溺有海,拔济我者。”

  当我们沉溺在苦海中时,上师作为船师,不顾一切地救济我们,始终以慈悲护持我们。

  大恩上师曾经说:“你们一生中造的恶业非常多,今生更应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解脱苦难。凡是和我结过缘的人,假如因为信愿不够或者业障过重,今生未能如愿往生,不管下一世你们转生何处,我都会化身到你们身边度化你们,一直到你们往生极乐世界为止。”

  和大恩上师有缘的人,不应忘记上师的恩德。上师发愿、回向,都是为了救度我们。老年人更应时常祈祷上师,依靠上师的加被,今生便能往生极乐世界。

  四、“我入恶道,示善道者。”

  在我们误入恶道即将堕落时,是善知识及时为我们开示善道。若无善知识引导,我们将无恶不作,过着充满罪恶的生活,今生是苦,来世也苦,毫无安乐可言。善知识悲悯我们,为我们指示解脱之路,今生能走上善道,完全是上师的恩德所致。

  五、“系缚有狱,解释我者。”

  比如:孩子被关入监狱,没有任何行动自由,父亲因为怜悯爱子,便会想方设法地营救,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的慈父。如果没有上师的救护,我们在轮回当中,有家庭、感情、无量琐事的束缚,每天在世间牢狱中,像牛马一样毫无自由。然而,在上师的加持下,我们重获自由,不需为琐事忙碌,不必为生活操心,能够自在地闻思修行,这都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没有上师,我们的命运将全然不同,是上师解救了我们,让我们拥有自在的修行生活。

  六、“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

  当我们被烦恼病逼恼时,是上师慈悲地看护我们,为我们治疗心病。他观察病情,开出对治的药方,并叮嘱我们如何取舍。

  虽然我们病情严重,时常发作,但上师也没有舍弃我们,反而亲自作护士照顾我们,为我们承受苦难。

  七、“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

  当贪等烦恼猛火燃烧时,上师以慈悲化解我们的热恼,从他智慧海中流露的法语,就像一阵阵云雨,让我们的内心当下清凉。

  应当如此反复忆念上师的恩德。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善知识对自己的恩德,不禁痛哭流涕。(人都会流泪,其中以大悲和感恩的泪极为清净。不忍众生苦,以大悲所引,便会流下眼泪;忆念上师恩德时,以感恩心也会自然流泪。这样的泪水能滋润善根、净化相续,都是真情的流露。)他说:善知识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了我,让我善巧通达了诸法大平等性,为我开示了解脱的安稳道和轮回的不安稳道。善知识以普贤菩萨的广大愿行教授我,为我指示能前往一切智城的所有正道,护送我往赴一切种智之处,真正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识为我开示过去、…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