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因为“观功德获成就、观过失不成就”,所以凡是自己的上师,不论其过失大小,都应思惟寻求上师过失的过患,多次发起断心而灭除观寻过失的邪心。如果由于放逸和烦恼增盛等势力,而生起寻找过失之心,这时也应努力忏悔防护。若能如是而行,则观过邪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微弱。
理证:不应观察善知识的过失,因为观察善知识过失会障碍自己的成就。
教证:《金刚手庄严续》说:“察过失毁悉地因。”
以下通过问答来遣除邪见。
邪见者说:我的这些善知识并非佛陀。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不是佛陀呢?
答:因为佛陀已断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善知识仍有许多过失。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具有过失呢?
答:因为我心前显现了他的过失。
可见,邪见者是以心前显现过失,而决定善知识实有过失。以下举反例说明其根据不定。
邪见者的根据并不决定,因为:在无著菩萨心前所显现的弥勒菩萨是只可怜的母狗,但弥勒菩萨并非苦难深重的旁生;在麦哲巴心前所显现的大成就者夏瓦日是个杀猪的屠夫,但夏瓦日并非业际颠倒的屠夫;那洛巴心前所显现的帝洛巴,是烧烤活鱼的怪人,但事实上帝洛巴并非如此;惹琼巴心前所显现的米拉日巴是个乞丐,但米拉日巴并非薄福的贱人。
大成就者示现这些形象,其实是观待业力尚未清净的众生,有必要如是幻化,因此,众生心前的显现并不代表真实存在。譬如:在严重胆病患者眼前,白海螺显现为黄色;严重风湿病患者眼前,雪山显现为蓝色;在有眼翳者眼前,虚空中竟然浮现毛发。然而,这些显现皆非真实存在。
因此,若自心前显现了善知识的过失,应知这只是自己迷乱的业力所现。五世达赖喇嘛教诫:当自己偶尔见善知识的过失时,应当想:这是由于我自己的心识颠倒而显现的迷乱。《普贤上师言教》中也说:“若见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并且想:这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无有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下面以公案证明。
善星比丘是佛的弟弟,他随佛二十四年,作佛侍者,精通三藏十二部,讲经不必看经文,可见其聪颖程度。
然而,他的内心极不清净,在他眼里,世尊一切行为都是欺诳的。他认为:“除了有一寻光之外,佛陀完全和我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说:“二十四年中作你的仆人,可是你除了身体具有一寻光之外,连芝麻大的功德我也没见到。在解了法义方面我比你强,我不愿再作你的仆人。”于是他离开了世尊。
当时,佛陀的侍者阿难问世尊:“善星比丘将转生何处?”
佛告诉他:“善星比丘还能活七天,死后将在花园中转为饿鬼。”
七天后,善星比丘果然转生为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下场非常悲惨。
因此,观察上师的过失,过患极其严重,即使随佛二十四年,也只是毁灭自己而已。
《杂宝藏经》中记载:
从前有位女居士很有智慧,而且诚信三宝。有一次,一位糊涂的老比丘到她家应供,女居士供养饮食之后,诚心诚意地祈请老比丘说法,并为他敷设法座,在座前闭目静坐,恭敬地等待听法。
老比丘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他坐在法座上非常着急,看见女居士闭上眼睛,就赶紧起身悄悄溜回寺院。女居士认为老比丘为她示现了无常苦空的道理,因此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无自在,当即证得初果。她非常感激老比丘说法的恩德。
老比丘本无说法的功德,但女人以清净心观想,结果获得大利益。
由以上公案可知:如同一座雪山,南面充满了阳光,北面却冰雪覆盖。同样,若对上师观功德,当下就在加持阳光的照耀下;相反,若观过失,内心当即就被罪业的冰雪覆盖。所以,这一切都是自变自缘,关键在于用心的善恶。
辛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除了不应思惟上师的过失之外,还应特意执取上师的功德而思惟。比如,对于上师守持净戒,具足多闻、信心、精进等,应当让心执取这些功德仔细思惟。这样修习就能避免信心的违品,即使见到上师有少许过失,也能由一向执取功德的势力,而不会成为信心的障难。
以下从正反两方面的比喻显示其义。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比如,对自己不喜爱的事物,即使见到它有很多功德,但由于见过失的心势力强大,便能映蔽见功德之心。比如:生起强烈的嫉妒心时,即使对境具有功德,自己非但不见,反而会被强烈的嫉妒障碍,无法随喜赞叹。
相反,虽然见到自己有很多过失,但如果见自己某项功德的心势力猛利,也能障蔽见过失之心。比如:陶醉于自己某种功德时,即使别人指出过失,自己也不愿承认。又如母亲内心始终执著孩子的功德,即使孩子有许多过失,也会被见功德之心遮蔽而看不见。
再以公案证明。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 ,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又如:阿底峡尊者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真相唯识宗见。虽然阿底峡尊者的见解比上师高,但因为尊者相续中的大乘道总体次第和菩提心等功德,都是依靠金洲大师才生起的,因此,尊者把金洲大师执为众多上师中无与伦比的上师。
据传记说,当年阿底峡尊者提起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于胸前,而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便双手合于顶上,流泪敬称上师的尊名。
弟子问他:“您说到上师名称时,为何有如此差别?是因为上师们的功德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有差别?”
尊者说:“我的上师都是大成就者,因此功德无大小,但恩德有大小。我相续中的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大师的恩德才获得,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极大。”
此处引用尊者的公案,说明执取功德的心猛利,就会遮止见过失之心。尊者可以从完全相反的两个角度观察:一是上师的见解比自己低;二是由于上师加持,自己生起了大乘道的总体次第和菩提心的功德。若执取前者,便会误入歧途,若执取后者,则能引发信敬。而尊者始终忆念上师的功德和恩德,所以一提及上师的尊名时,恭敬之情油然而生。
又如,古代的读书人作了大官,返回故里时,一见到少年时老师的房舍,就会下马敬礼。虽然如今自己的学问已超过老师,但内心一直忆念师恩,所以见到老师的房舍时,自然引发恭敬的行为。
归纳:
应当一心思惟上师的功德,因为:一直以心执取上师的功德,就会遮止执取过失,而不会产生信心的障难。
比喻:若一棵树平时向东倾,则最终必不会向西倒。
因此,若一向思惟上师的功德,则始终只见功德而不取过失。如此不断观修,则信心未生者能生、不稳定者能得稳固、稳固者能增上圆满。一旦信心圆满,自然就引生华严九心,而有了圆满的亲近意乐,就能获得上师圆满的加持,由此生起一切地道功德。
明理之后,当一心思惟上师的功德,此乃甚深之方便。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中教诫说:“心里反复忆念上师显而易见的功德,是对上师生起信心最行之有效的甚深方便。……如此能增上功德智慧,制止审视过患的心理。经常观察上师功德,便可成为圆满成就之因。”
辛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思惟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此句是说无差别之理。
对何者无差别?“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即下至在任何法师前只听过一颂佛法,即使法师有犯戒等过失,也应无差别地观想清净,不应观其过失。
在何处无差别呢?在“思惟功德、莫观过失”上无差别,即应当一向思惟法师的功德,不观过失。
下面引两个教证说明。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 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
《宝云经》说:“如果知道由依止上师将会增长善根、损减不善,那么我们对所有亲教师都应无差别地发起大师之想,即不论亲教师闻法广博或寡少、是否有智慧解了法义、具戒或犯戒,都应对其发起大师之想。”
比如,我们是由父母养育成人,不论父母有没有文化、是否具足智慧、行为圆满与否,都不必分别,唯应忆念父母恩德而生起孝敬心。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对他发起大师想?
答:因为由依止佛陀,能使你诸善增长、不善损减,而如今在特定的因缘下,你通过依止上师而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因此他是你的导师,应对其生起导师之想。
经中继续说明什么是“作大师想”。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对待亲教师要像对待佛陀一样,对佛陀如何信敬爱乐,对亲教师也应如是信乐,对所有轨范师都应发起恭敬而承事。
“信敬爱乐”,即毫无疑虑而净信,不傲慢而恭敬,不疏远、不厌背而爱念,不懈怠而乐欲。这四字包括了所有亲近善知识的善心。
这样做有何利益呢?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由于恭敬亲教师和轨范师的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都能逐渐圆满,烦恼未断除者都能逐渐断除。
所以,应当特别注意“敬师因缘”。对待上师的心态和行为是道之根本,做好了才能成就,否则会失坏根本,最后沦为善星比丘之流。试想:无根者能否坚固、成…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