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P9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无漏五根、五力、菩提分、禅定的宝山,便能自在地摄取功德宝藏。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十法经》中也说:由何者出生导师佛陀呢?信心是去往佛地的最胜车乘,因此智者应当依随信心而修行。不具信心之人不会出生善法,犹如种子被火烧焦,如何能生出青色的苗芽?

  由进退门 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以上经典由正反面,宣说了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以下再以大德教言说明。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

  一次,种敦巴请问阿底峡尊者说:“藏地有很多修行者,却没有人获得殊胜功德,其中原因何在?”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尊者答:“大乘的功德不论生起多少,都要依赖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西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夫想,怎么能产生功德?”

  以上教言开示大乘功德必须依赖信心才能生起,下面说明信心是极重要的教授。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

  曾有人很不恭敬地对阿底峡尊者大声说:“阿底峡,请为我传教授。”

  尊者回答:“哈哈!我还是有很好的耳根,你不必这么大声。所谓教授,就是信心!信心!信心!”如同尊者所强调的那样,信心极为重要。

  以理归纳上述“信心极为重要”的根据,即:

  对于所化相续中生起圆满道的证德来说,信心极其重要,因为证德最初生起、中间安住、最后增长,都要依赖信心。

  从五根五力的次第观察,也能理解“信心为首”的涵义。信、进、念、定、慧,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即:依赖信心产生精进,依赖精进产生不忘失的正念,依赖正念产生心系一缘的禅定,依赖禅定产生如实了知法性的智慧。因此,五根的根本是信根,五力的根本为信力,一切善行皆以信心为首要。

  特别从缘于上师的敬信来说,要在相续中产生道的证德,对上师的信心至关重要。因为,一切证德的生起依赖上师加持,而上师加持要融入相续,又须依赖信心。

  下面以密宗和净土宗为例,说明大乘法中修习信心的重要性。

  密宗尤其强调信心的重要。

  如《大威德续》云:“信心佛宝信法宝,信心僧宝信心母,信心上师信心父,信心大道信心舟,信心即是如意宝,信心密咒之悉地,信心福德之圣财,是故修持密咒者,是为自心起信心,应当诚心敬他众。”

  莲师云:“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帝洛巴说:“自己内心若有恭敬,即使上师住得很远也像很近一样。”

  米拉日巴说:“若具信心和恭敬,就会产生加持。”

  哲贡炯巴仁波切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法王蒋扬钦则旺波说:“修密法的上根,是指信根上等,也就是对佛法和上师具有坚定不移信心者。”

  在《杰珍大圆满》、《空行心滴引导文》等中也说,对修学密宗而言,信心上等是上等根器,信心中等是中等根器,信心下等是下等根器。因此,信心如同开启成就大门的钥匙。

  对净土宗行人来说,信心是往生净土最关键的正因。《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

  《安乐集》中安立三种心:一者淳心,指信心深厚;二者一心,指信心纯一;三者相续心,指信心相续,不杂余念。该论又说:信心如能相续,则是一心;如能一心,则是淳心。具此三心,如不得往生,无有是处。

  《阿弥陀经》云:“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因此,释迦佛着重强调信心。净土行人首先应信受佛语真实不虚、真实有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真实有往生净土的不可思议利益,由深信而发愿求生,由发愿而修习净业。所以,信心是往生净土的第一正因。

  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并说:“信力圆时则佛力圆。”

  《无死鼓声总持经》云:“具信善男或善女,谁有信心、胜解及恭敬心,将往生净土。”

  庚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

  总之,信心也有很多种,比如,信三宝、信业果、信四谛,然而此处所修的信心,是指对上师的净信。

  信心的分类:

  《阿毗达磨杂集论》云:“信者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谓于实有体,起忍可行信;于实有德,起清净行信;于实有能,起希望行信,谓我有力能得能成。”

  所谓信,就是对于有体、有德、有能,分别以忍可、清净、希望为体,即:一、对“实有体”发起“忍可行信”,即对诸法真实的事理深信而忍可;二、对“实有德”发起“清净行信”,即对三宝真实的功德深深信乐;三、对“实有能”发起“希望行信”,即对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己有力量能获得、成办,而发起希望行信。

  庚三、如何修信之理分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观其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 ,弟子于阿阇黎 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弟子对上师应当如何观想?如《金刚手灌顶续》所说:“秘密主,弟子对阿阇黎应当如何观想呢?对佛如何观想,对阿阇黎就应这样观想。如果有观师为佛的心,他的善根就会常常生长,此人将速疾成佛而利益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中也说应对上师生起大师之想,小乘毗奈耶中也有应对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作佛想的教诫。

  《佛说宝云经》云:“于此法师当生殷勤想,善知识想,作示正道想。见是法师应生爱乐信敬欢喜,应起远迎请令就座,应当赞叹:“善哉!善哉!快说法要。”若一劫若减一劫若过一劫赞叹,如是犹不能尽,何以故?若人好乐法者种种赞叹尊重恭敬,犹不能尽所行之处。假使有人能以血洒地,犹故不名尽心供养,何以故?如此法师则为受持如来一切佛种,如此法师应如狮子无异。”假使有人能以鲜血洒地,还不能称为尽心供养法师。为什么呢?因为法师受持如来的一切佛种,应当如同对人中狮子 一般对待法师。

  《密集金刚》、《金刚精华庄严续》、《事师五十颂》、《大般若经》、《增上意乐经》、《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十法经》、《地藏十轮经》等显密经续中,都宣说了应当对阿阇黎观想为佛。

  有人问:为什么应观善知识为佛?以下说明理由。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观师为佛的意义是:若了知是佛,则对佛不会生起寻求过失之心,而会生起思念功德之心。对于上师,特别应舍弃一切寻察过失之心,而修习观察功德之心。

  以上说明:为了避免寻求过失,而引发思念功德之心,应当观师为佛。

  下面阐述必须观师为佛的其它理由。

  佛为了调伏众生而无勤示现千百亿化身,善知识即是佛的化身,因此须观师为佛。

  《华严经》、《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观心论》等中,都说佛陀有种种化身等。《涅槃经》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父子相会经》云:“不空成就问佛:“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二观察续》等诸多密续中也如是宣说。

  《普贤上师言教》说:“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根本;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

  此外,以信心观修上师时,应观上师为佛,并且思惟上师的恩德超胜诸佛,这样念修具有极殊胜的功德。密续中说:“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

  从获得加持的角度,索甲仁波切说:“要想得到上师教法的全部加持转化力量,你就必须尝试开启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当你把上师当作佛时,象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够从上师的智慧心来到你身心。如果你不能视上师就是佛,而只是把他看作普通人,那么完美的加持就永远不会出现,即使是最伟大的教法,你也无法接受。”

  辛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思惟分别上师过失的过患之后,应当遮止分别上师过失的邪行。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而且,应按《金刚手灌顶续》所说实行,即:“应执取上师的功德,始终不应取上师的过失。取上师功德便能获得成就,执上师过失则不得成就。”虽然上师的功德增上,但如果仅从他稍有过失之处观察,则必定会障碍自己成就;即使上师的过失增上,但如果不观其过失而只对其功德修持信心,则对自己来说,一定会成为获得成就之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