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無漏五根、五力、菩提分、禅定的寶山,便能自在地攝取功德寶藏。
《十法》亦雲:“由何出導師,信爲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于信。諸不信心人,不生衆白法,如種爲火焦,豈生青苗芽?”
《十法經》中也說:由何者出生導師佛陀呢?信心是去往佛地的最勝車乘,因此智者應當依隨信心而修行。不具信心之人不會出生善法,猶如種子被火燒焦,如何能生出青色的苗芽?
由進退門 而說信爲一切德本。
以上經典由正反面,宣說了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以下再以大德教言說明。
敦巴請問大依怙雲:“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一次,種敦巴請問阿底峽尊者說:“藏地有很多修行者,卻沒有人獲得殊勝功德,其中原因何在?”
依怙答雲:“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尊者答:“大乘的功德不論生起多少,都要依賴上師才能生起。你們西藏人對上師只作凡夫想,怎麼能産生功德?”
以上教言開示大乘功德必須依賴信心才能生起,下面說明信心是極重要的教授。
有于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雲:“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爲極要。
曾有人很不恭敬地對阿底峽尊者大聲說:“阿底峽,請爲我傳教授。”
尊者回答:“哈哈!我還是有很好的耳根,你不必這麼大聲。所謂教授,就是信心!信心!信心!”如同尊者所強調的那樣,信心極爲重要。
以理歸納上述“信心極爲重要”的根據,即:
對于所化相續中生起圓滿道的證德來說,信心極其重要,因爲證德最初生起、中間安住、最後增長,都要依賴信心。
從五根五力的次第觀察,也能理解“信心爲首”的涵義。信、進、念、定、慧,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即:依賴信心産生精進,依賴精進産生不忘失的正念,依賴正念産生心系一緣的禅定,依賴禅定産生如實了知法性的智慧。因此,五根的根本是信根,五力的根本爲信力,一切善行皆以信心爲首要。
特別從緣于上師的敬信來說,要在相續中産生道的證德,對上師的信心至關重要。因爲,一切證德的生起依賴上師加持,而上師加持要融入相續,又須依賴信心。
下面以密宗和淨土宗爲例,說明大乘法中修習信心的重要性。
密宗尤其強調信心的重要。
如《大威德續》雲:“信心佛寶信法寶,信心僧寶信心母,信心上師信心父,信心大道信心舟,信心即是如意寶,信心密咒之悉地,信心福德之聖財,是故修持密咒者,是爲自心起信心,應當誠心敬他衆。”
蓮師雲:“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成所願。”
帝洛巴說:“自己內心若有恭敬,即使上師住得很遠也像很近一樣。”
米拉日巴說:“若具信心和恭敬,就會産生加持。”
哲貢炯巴仁波切說:“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
法王蔣揚欽則旺波說:“修密法的上根,是指信根上等,也就是對佛法和上師具有堅定不移信心者。”
在《傑珍大圓滿》、《空行心滴引導文》等中也說,對修學密宗而言,信心上等是上等根器,信心中等是中等根器,信心下等是下等根器。因此,信心如同開啓成就大門的鑰匙。
對淨土宗行人來說,信心是往生淨土最關鍵的正因。《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雲:“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安樂集》中安立叁種心:一者淳心,指信心深厚;二者一心,指信心純一;叁者相續心,指信心相續,不雜余念。該論又說:信心如能相續,則是一心;如能一心,則是淳心。具此叁心,如不得往生,無有是處。
《阿彌陀經》雲:“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因此,釋迦佛著重強調信心。淨土行人首先應信受佛語真實不虛、真實有極樂世界的萬德莊嚴、真實有往生淨土的不可思議利益,由深信而發願求生,由發願而修習淨業。所以,信心是往生淨土的第一正因。
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並說:“信力圓時則佛力圓。”
《無死鼓聲總持經》雲:“具信善男或善女,誰有信心、勝解及恭敬心,將往生淨土。”
庚二、認定此處所修之信心
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叁寶、業果、四谛,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總之,信心也有很多種,比如,信叁寶、信業果、信四谛,然而此處所修的信心,是指對上師的淨信。
信心的分類:
《阿毗達磨雜集論》雲:“信者于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淨、希望爲體。謂于實有體,起忍可行信;于實有德,起清淨行信;于實有能,起希望行信,謂我有力能得能成。”
所謂信,就是對于有體、有德、有能,分別以忍可、清淨、希望爲體,即:一、對“實有體”發起“忍可行信”,即對諸法真實的事理深信而忍可;二、對“實有德”發起“清淨行信”,即對叁寶真實的功德深深信樂;叁、對“實有能”發起“希望行信”,即對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根,深信自己有力量能獲得、成辦,而發起希望行信。
庚叁、如何修信之理分四:一、宣說須觀師爲佛之根據而作佛觀 二、思惟分別師過之過患而遮止 叁、必須特意執取上師功德而思惟 四、對所有上師皆須無差別行持“觀其功德、莫觀過失”之理
辛一、宣說須觀師爲佛之根據而作佛觀
此複弟子于尊重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雲:“秘密主 ,弟子于阿阇黎 所應如何觀,如于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說。
弟子對上師應當如何觀想?如《金剛手灌頂續》所說:“秘密主,弟子對阿阇黎應當如何觀想呢?對佛如何觀想,對阿阇黎就應這樣觀想。如果有觀師爲佛的心,他的善根就會常常生長,此人將速疾成佛而利益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中也說應對上師生起大師之想,小乘毗奈耶中也有應對親教師和羯磨阿阇黎作佛想的教誡。
《佛說寶雲經》雲:“于此法師當生殷勤想,善知識想,作示正道想。見是法師應生愛樂信敬歡喜,應起遠迎請令就座,應當贊歎:“善哉!善哉!快說法要。”若一劫若減一劫若過一劫贊歎,如是猶不能盡,何以故?若人好樂法者種種贊歎尊重恭敬,猶不能盡所行之處。假使有人能以血灑地,猶故不名盡心供養,何以故?如此法師則爲受持如來一切佛種,如此法師應如獅子無異。”假使有人能以鮮血灑地,還不能稱爲盡心供養法師。爲什麼呢?因爲法師受持如來的一切佛種,應當如同對人中獅子 一般對待法師。
《密集金剛》、《金剛精華莊嚴續》、《事師五十頌》、《大般若經》、《增上意樂經》、《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十法經》、《地藏十輪經》等顯密經續中,都宣說了應當對阿阇黎觀想爲佛。
有人問:爲什麼應觀善知識爲佛?以下說明理由。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于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應棄舍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觀師爲佛的意義是:若了知是佛,則對佛不會生起尋求過失之心,而會生起思念功德之心。對于上師,特別應舍棄一切尋察過失之心,而修習觀察功德之心。
以上說明:爲了避免尋求過失,而引發思念功德之心,應當觀師爲佛。
下面闡述必須觀師爲佛的其它理由。
佛爲了調伏衆生而無勤示現千百億化身,善知識即是佛的化身,因此須觀師爲佛。
《華嚴經》、《寶性論》、《大乘莊嚴經論》、《中觀心論》等中,都說佛陀有種種化身等。《涅槃經》雲:“阿難勿痛苦,阿難勿呻吟,我于未來世,幻化善知識,利益汝等衆。”《父子相會經》雲:“不空成就問佛:“若佛涅槃,恐無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後,當化阿阇黎,而利諸有情”。”《二觀察續》等諸多密續中也如是宣說。
《普賢上師言教》說:“上師是叁世諸佛之本體。上師的身爲僧衆、語爲妙法、意爲佛陀,總集叁寶;又身爲上師、語爲本尊、意爲空行,總集叁根本;又身爲化身、語爲報身、意爲法身,總集叁身;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
此外,以信心觀修上師時,應觀上師爲佛,並且思惟上師的恩德超勝諸佛,這樣念修具有極殊勝的功德。密續中說:“何人俱胝劫,修十萬本尊,不如一刹那,憶念上師勝。”《誓言莊嚴續》雲:“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
從獲得加持的角度,索甲仁波切說:“要想得到上師教法的全部加持轉化力量,你就必須嘗試開啓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當你把上師當作佛時,象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夠從上師的智慧心來到你身心。如果你不能視上師就是佛,而只是把他看作普通人,那麼完美的加持就永遠不會出現,即使是最偉大的教法,你也無法接受。”
辛二、思惟分別師過之過患而遮止
思惟分別上師過失的過患之後,應當遮止分別上師過失的邪行。
此複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衆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于自當爲得成就因。
而且,應按《金剛手灌頂續》所說實行,即:“應執取上師的功德,始終不應取上師的過失。取上師功德便能獲得成就,執上師過失則不得成就。”雖然上師的功德增上,但如果僅從他稍有過失之處觀察,則必定會障礙自己成就;即使上師的過失增上,但如果不觀其過失而只對其功德修持信心,則對自己來說,一定會成爲獲得成就之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