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P11

  ..續本文上一頁長、圓滿、廣大呢?不敬上師者即是無根之人,此輩想獲得成就,猶如蒸沙煮飯,永無可能。

  “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于諸善法應隨順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

  這樣明白道理之後,便能觸動善根而獲得歡喜踴躍的善法欲,隨順一切善法而行,不隨順一切惡法,一定會有這種心理和行爲的轉變。

  對此關鍵在于自己是否能夠覺悟。善心一旦萌發,就會歡喜行善,會想隨學高尚的行爲。佛教強調尊師重道,佛陀親口教導我們,尊重善知識應與佛無異。因此,明理之後,要把握好這個根本,內有信敬、外有善知識加持,自己一定會隨順善行、遮止惡行。

  第二個教證。

  《猛利問經》亦雲:“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求受聖教”,指求受聖教的傳承。“求讀誦”,是求學經文的讀誦。“相應”即具有,譯師隨順古譯,譯爲“相應”。“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具有布施等六度的所诠義,或者具有集積菩薩正道資糧所诠義的一個頌詞。

  佛在《猛利問經》中也說:“長者,若菩薩求受聖教的傳承和經文的讀誦,而從某人處聽受了一頌法義,其中說到六度或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的涵義,則菩薩就應如法恭敬、尊重此位阿阇黎。”

  下面以比喻顯示“法恩難報”。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于爾所劫中,以無谄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阇黎。長者于阿阇黎作應敬重阿阇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爲敬事。”

  首先假設一種廣大供養:

  供養的時間,是“爾所劫中”,即阿阇黎開示了多少頌法義,就在這麼多劫的時間中供養。

  供養心,是“無谄心”。真心誠意,是無谄;表裏不一,心不敬重,外表敬重,是有谄。

  供養物,是“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比如:禦廚烹製天下所有美味供養皇帝,是“以一切種美味承事供養”,此處則以一切種類的利養、恭敬和供養具作爲供養物。

  如此承事供養是否足夠呢?佛說:“即使這樣承事供養,弟子尚且不能圓滿本分應做的敬重阿阇黎之事,更何況不是如法恭敬承事。”

  我們往往覺得不必承事供養阿阇黎,或者稍作承事供養便感滿足。

  大家應對照經文,逐項反觀自身:

  一、自己在善知識座前聽過多少法?

  比如,一天聽二十頌,一年就有六千多頌。

  二、善知識對自己的法恩有多大?

  善知識開示解脫道的恩德無法衡量。

  叁、身爲弟子,自己曾作過多久的承事供養?

  也許連一百天也沒有。若和比喻中的時間相比,自己承事供養的時間則可忽略不計。

  四、自己是以何種心態承事供養?

  或許是表面應付,無可奈何地作一點,或者根本沒想到承事供養,都不是以無谄心供養。

  五、自己曾作過何等承事供養?是否以一切種利養、恭敬、供具承事供養?

  《猛利問經》說:對善知識以比喻中的廣大供養而作承事,尚且不能圓滿報恩,何況我們根本無法如是供養承事,就更難以報恩了。既已了知法恩浩大,便要徹底斷除分別善知識的過失,時時憶念善知識的恩德和功德。

  比如:在你窮困潦倒時,有人送你一億美金,那麼他就是你的大恩人。若不知恩念恩,反而觀其過失,甚至四處宣揚,則是忘恩負義之輩。我們不能在佛法中忘恩負義,對于曾經有過法恩的善知識,下至只聽過一頌法義,都要思惟善知識的功德,不能分別過失。

  有些人懷疑:“上師還是有差別的,有些是主要的上師,有些只聽過幾次法,他們對我的影響也不一樣。”

  這是沒有辨明在何處無差別,何處有差別。

  在何處無差別呢?在“只觀功德、不觀過失”上無差別。對曾有法恩的善知識,皆應只觀功德、不觀過失,這樣才能遠離一切成就的障礙、修集一切成就的因緣。又在何處有差別呢?恩德有大小、加持有深淺,所以善知識還是有主次的差別。比如,那洛巴主要依止帝洛巴,阿底峽尊者以金洲大師爲恩德最大的上師等。

  己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第叁,隨念深恩者。

  隨念善知識的深恩,是爲了發起恭敬、尊重之心。“敬重”是重要的親近意樂,應當由念恩來引發。如何念恩呢?須按《十法經》和《華嚴經》所說,結合實際,對照經文具體憶念。

  《十法經》雲:“于長夜中馳騁 生死,尋覓我者;于長夜中爲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 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應如是想。

  《十法經》說:

  當我在漫漫長夜中,奔走于生死曠野時,是誰以慈悲的雙眼將我尋覓?是我敬愛的善知識!

  當我在漆黑長夜中,被愚癡覆蓋而陷入沈沈迷夢時,是誰將我從夢中喚醒?是我敬愛的善知識!

  當我沈溺在叁有苦海中苦苦掙紮時,是誰如船師般救拔我?是我敬愛的善知識!

  當我誤入惡道業際顛倒時,是誰爲我指示安穩的善道?是我敬愛的善知識!

  當我被緊緊系縛在叁有的牢獄中,是誰爲我解開系縛、讓我重返自由?是我敬愛的善知識!

  當我在長夜中爲煩惱病所折磨,是誰如醫王般爲我療治?是我敬愛的善知識!

  當我被貪嗔的烈火不斷焚燒時,是誰化作清涼雲雨息滅我的熱惱?是我敬愛的善知識!

  應當這樣時常感念善知識的恩德。

  以下具體解釋。

  一、“于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比如,孩子走失後,母親萬分焦急,而小孩卻不知母親的慈悲一刹那也沒有舍離他。我們這些輪回浪子,無論在叁有中何處漂泊,善知識都一直以慈悲眼尋覓我們。

  比如,在遙遠的漢地時,誰曾想到有朝一日會來到藏地修行,然而上師以悲眼尋覓我們,用溫暖的手把我們帶到安樂之地,世上再沒有人能像上師這樣生生世世尋找我們。

  二、“于長夜中爲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

  生死是一場大夢,我們沈迷在生死大夢中,迷亂顛倒,若非上師喚醒,我們依然會在迷夢中沈睡,無法醒來。

  上師唯一希願將我們從長夜的迷夢中喚醒,只要我們能有一絲覺醒,他就備感歡喜。爲了喚醒我們,老人家七十高齡還日日擊大法鼓,爲我們宣講《百業經》、《入行論》、《大幻化網》、《上師心滴》等妙法,這都是由于慈悲我們。

  若無上師宣說因果,誰能從惡道迷夢中醒來?若無上師開示四谛,誰能從生死迷夢中醒來?若非上師勸發菩提心,誰能從自私自利的迷夢中醒來?若非上師直指心性,誰又能從無明中覺醒?

  孩子昏迷時,母親不斷地呼喚他,即使孩子長眠不醒,母親也願意終生陪伴。我們的愚癡深重,難以覺醒,大恩上師在長夜之中陪伴我們,用種種方法喚醒我們,這就是無等的大恩上師!

  叁、“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當我們沈溺在苦海中時,上師作爲船師,不顧一切地救濟我們,始終以慈悲護持我們。

  大恩上師曾經說:“你們一生中造的惡業非常多,今生更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解脫苦難。凡是和我結過緣的人,假如因爲信願不夠或者業障過重,今生未能如願往生,不管下一世你們轉生何處,我都會化身到你們身邊度化你們,一直到你們往生極樂世界爲止。”

  和大恩上師有緣的人,不應忘記上師的恩德。上師發願、回向,都是爲了救度我們。老年人更應時常祈禱上師,依靠上師的加被,今生便能往生極樂世界。

  四、“我入惡道,示善道者。”

  在我們誤入惡道即將墮落時,是善知識及時爲我們開示善道。若無善知識引導,我們將無惡不作,過著充滿罪惡的生活,今生是苦,來世也苦,毫無安樂可言。善知識悲憫我們,爲我們指示解脫之路,今生能走上善道,完全是上師的恩德所致。

  五、“系縛有獄,解釋我者。”

  比如:孩子被關入監獄,沒有任何行動自由,父親因爲憐憫愛子,便會想方設法地營救,大恩上師就是這樣的慈父。如果沒有上師的救護,我們在輪回當中,有家庭、感情、無量瑣事的束縛,每天在世間牢獄中,像牛馬一樣毫無自由。然而,在上師的加持下,我們重獲自由,不需爲瑣事忙碌,不必爲生活操心,能夠自在地聞思修行,這都是上師的加持所致。沒有上師,我們的命運將全然不同,是上師解救了我們,讓我們擁有自在的修行生活。

  六、“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

  當我們被煩惱病逼惱時,是上師慈悲地看護我們,爲我們治療心病。他觀察病情,開出對治的藥方,並叮囑我們如何取舍。

  雖然我們病情嚴重,時常發作,但上師也沒有舍棄我們,反而親自作護士照顧我們,爲我們承受苦難。

  七、“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

  當貪等煩惱猛火燃燒時,上師以慈悲化解我們的熱惱,從他智慧海中流露的法語,就像一陣陣雲雨,讓我們的內心當下清涼。

  應當如此反複憶念上師的恩德。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于一切惡趣之中救護于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爲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叁世所知法海,顯示聖衆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善知識對自己的恩德,不禁痛哭流涕。(人都會流淚,其中以大悲和感恩的淚極爲清淨。不忍衆生苦,以大悲所引,便會流下眼淚;憶念上師恩德時,以感恩心也會自然流淚。這樣的淚水能滋潤善根、淨化相續,都是真情的流露。)他說:善知識從一切惡趣之中救護了我,讓我善巧通達了諸法大平等性,爲我開示了解脫的安穩道和輪回的不安穩道。善知識以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教授我,爲我指示能前往一切智城的所有正道,護送我往赴一切種智之處,真正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識爲我開示過去、…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